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电力“黑箱私有化”潜潮

2007-01-11 00:00关键词: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自鲁能、金元以来,电力行业的职工持股公司日渐壮大,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蔚为壮观。鲁能自2006年5月以来的一系列股权转让,更进一步勾划出从职工持股公司到私人公司的清晰路径。《财经》自2003年以来就一直关注电力职工持股的走向,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其成因、现状和未来的走势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讨论。

    电力曾是一个由国有公司高度垄断的行业。在2002年之前,全国的电网与大部分电厂均掌握于一家公司——国家电力公司之手。2002年推行的电力改革手术后,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和五家发电集团,但电网即购电、输电和售电环节仍由国家电网公司一家垄断。

    通过职工持股,由国家电网公司控制的各地电网公司与其系统内职工持股公司血脉相连。电力职工持股公司近年来的发展与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网的垄断,无论是其获得的电力项目,还是这些电力项目背后的银行贷款支持,乃至从电网获得的优惠电价,都是推动这些企业迅速膨胀的重要因素。

    如鲁能这样的企业,不但在电改前夕从电网公司划拨了装机容量400多万千瓦的发电资产,还在电改之后与国家公司近年来力推的特高压电网捆绑在一起,资产飞速膨胀,成为一个辖700亿元资产,横跨电力、房地产、矿业等多个领域的企业,排名山东企业之首。实际上特高压电网由于安全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论证,在业内引起广泛争议。国家目前只批准进行小范围的试点。

    这些职工持股公司的存在,是电网与电厂之间滋生关联交易的土壤,严重阻碍了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但在巨大利益驱动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中央一再发文叫停,各地电力职工持股的浪潮却愈演愈烈,作为影响最大的案例,鲁能在全国的“示范”效应不容低估。如果不及早将其纳入规范程序,电力职工持股企业的私有化将很可能最终以不公正的方式把垄断利润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对决策者而言,尽快确立一个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职工退股机制已刻不容缓。怎样才能避免最坏的私有化路径,这些都是需要政府和学界深思的问题。《财经》将继续关注有关事态的进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