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国家电网以科学发展观服务“三农”纪实

2009-06-30 09:33来源:国家电网报  关键词:国家电网科学发展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决策,大企业担当大责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但由于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一部分农民仍然无电可用。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曾这样说:“因为没有电,农民过着耕地靠牛、照明靠油、用水靠挑、碾米靠推的艰难生活,也无法利用当地资源脱贫致富。加快解决无电户通电问题,成为公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2006年3月,公司专门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户户通电”工程就此全面展开。

  改变农村现状,大企业要担当大责任。2006年3月,公司提出“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户户通电”工程就此全面展开,并计划到2010年,通过电网最大限度延伸,解决超过400万人的用电问题。

  这是以人为本的铿锵宣告。公司先后与18个省级政府签署了合作推进“户户通电”工程会谈纪要。2006年5月15日,江西安义县新民乡罗丰村四组罗崇兵等三户无电户家通电,拉开了“户户通电”序幕。

  “在普及用电知识方面,中国给全球作出了榜样。”法国《费加罗报》如此评价。

  同年8月31日,公司又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这是公司继一、二期农网改造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又一次高标准、大投入的农村电网升级换代工程,也是最终实现农村供用电水平大提升的一项实事工程。

  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这次提出的农村电气化标准,与原能源部的农村电气化标准比较,指标水平大幅度提高。如原标准提出户通电率为95%以上、全县人均年用电量300千瓦时,新标准对应的两项指标分别为100%、2300千瓦时(中西部为1400千瓦时)。

  按照“因地制宜、全面推进、政企联合、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推进的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有效促进了现代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建成了新农村电气化县180个、电气化乡镇1800个、电气化村34000个。

  同时,公司积极实施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同网同价。

  数字彰显成效。截至2008年年底,公司供电区域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63个县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民生活用电价格由1998年的0.756元/千瓦时降低到目前的0.5373元/千瓦时,2008年减少农民电费支出260亿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农民需要的,就是我们追求的。”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电力支持,已在国家电网公司上下形成共识,化为行动。

  奉献,电网人爱心暖民心

  克服一切困难,奉献全部爱心,让供电区域内的无电户早日用上电,是公司全体员工共同的心愿,也是公司对党和无电群众坚定的承诺。

  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岗龙乡,空气稀薄,一条20千米长的修建在悬崖上的简易路映入记者眼帘。上方岩石突出,下方悬崖峭壁,悬崖下黄河湍急。简易路仅能容一辆车通过。路面起伏不平,车辆颠簸摇摆,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车毁人亡。有的路面还有滑坡险情。

  这仅仅是“户户通电”工程需要穿行的无数艰险路径中的一条。2008年8月间,施工人员用吉普车和手扶拖拉机一根一根地运送电杆……艰难困苦横亘,还有成本的压力,青海偏远牧区户均通电成本甚至会达到5万元,电费回归遥遥无期。但是,无电农户盼望通电的眼神鼓舞着大家的斗志。

  在甘肃省天祝县毛藏乡华山村,当地藏民把“户户通电”工程线路称之为“天路”。他们说,在线路施工中,供电员工不仅克服了山势陡峭、无路可走的困难,而且为了保护石羊河流域生态,避开了森林植被,在裸露的大岩石上凿坑立杆。因此,线路走径中,转角和耐张杆格外多,弯弯曲曲的线路,就像一条登天的路。

  民以食为天。2009年春天,渠干了,井枯了,苗黄了……持续数月看不到雨水。面对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国家电网公司积极行动,全面展开了一场人与“旱魔”的“抗旱保丰”较量。公司在下发的通知中强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开辟绿色通道,保证抗旱电力供应。”

  抗旱供电小分队、共产党员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0561支共计15.78万人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拉线送电。2月19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河南临颍县固厢乡小师村称赞“机井通电”工程抗旱浇麦方便、实用,供电企业贡献大。

  在安徽,怀远供电公司专门面向返乡农民工推出了“绿卡”服务。褚集村的贵亚粮食加工坊的老板杨贵亚,就是直接受益者。2008年10月,他回到家乡开办粮食加工厂,感觉到了用电的便捷:一台10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从申报到安装使用仅用4天。到目前为止,这种“绿卡”服务,为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2000余次。

  服务“三农”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司正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满足农民的需求,用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为这项伟大工程“添砖加瓦”。

  ■成效,新电力惠及新农村

  “户户通电”工程带来的源源电能,不仅唤醒了农村沉睡的生产力,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启了宽广的天地,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证。

  “电为我们村引来了金凤凰。过去没电,找媳妇都成问题,现在好了,通电一年多村里就迎娶了5个新媳妇。村民们买了电视,年轻人还买了电脑,开拓了视野,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思维转变了,头脑更灵活了,想的干的都是致富大事。”山西永和县阁底乡石家湾村村民于三成的话,表达了 “户户通电”工程受益群众的心声。

  在湘鄂赣革命老区阜山深处的岑川镇高形村,很多农户家门上都贴着“户户通电暖民心,家家光明感党恩”的对联。岑川镇党委书记黄良辉说,眼下,山里人都在憧憬今后的好日子:有了电,加工50公斤楠竹能多赚30多元,加工50公斤杉木能多赚50元。

  在青海,“户户通电”工程历时三年,提前14个月竣工,22.1万农牧民告别了“牛粪取暖、酥油点灯”,高原大陆融入了现代电力文明。

  光明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说:“‘户户通电’工程为推进整村扶贫规划提供了保障,为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实施产业化扶贫打下了基础。”

  在电力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实现了腾飞。3月8日9时,安徽宁国市汪溪办事处落花荡村村民陈宁海打开电脑,上网查询游客登记情况。两年前,他一直在外地跑销售,2007年7月,回乡探亲时恰逢落花荡村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他敏锐地察觉到村里用电瓶颈问题将得到解决,果断地辞去工作,办起了“宁峰山庄农家乐”,山庄内空调、电视、消毒柜、冷柜、无线网络样样齐全,2008年收入达12万元。

  陈宁海说:“夏季生意好的时候,每月要交700多元钱的电费,但这钱交得值。以前农村电价不仅高,而且电压不正常,家用电器很多都用不了。现在同网同价,电费便宜了,特别是电气化改造以后,用电正常了,生意越做越红火,每个月靠‘农家乐’挣的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让陈宁海受益的正是公司启动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百千万”工程。

  “生活好不好,看看电表就知道”。这是江阴人对新型电气化生活的评价。传统的农民在这里基本消失,来自长山村13个自然村的8000多位农民住进了自己的农民社区——长山社区。像长山社区这样的“都市村庄”在江阴相继涌现,江阴市供电公司按照每户8千瓦标准为农民社区的客户设计供电方案,社区亮化工程也全部参照现代化小区标准实施。

  农村电气化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第一个“轿车村”、江苏第一个“彩电村”“空调村”都在这里诞生。

  记者在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县——浙江省桐乡县见识了电气化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在这里,远红外线程控电压监测仪,电网电能量采集系统、农电MIS系统、变电所信息化建设、居民集中抄表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科技项目的投入使用,浙江省营销管理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等系统的联网,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快捷、优质的电力服务。

  数据显示,至2009年3月底,公司累计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75个、电气化乡(镇)2264个、电气化村39220个。

  如今,“户户通电”工程基本完成,世界上最大的农村电网已经铺就。在强有力的电力支撑下,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美画卷逐步清晰。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国内一流服务体系的道路上,公司迈出了重要一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家电网查看更多>科学发展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