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国际正文

全球碳减排博弈 《京都议定书》正濒临消亡

2014-01-13 16:48来源:新金融观察关键词:节能减排碳交易碳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欧洲经济出现滑坡,导致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排放量大幅减少,碳排放的配额和抵消额度需求相应下降了。换句话说,欧盟企业完成碳减排的目标压力大减,甚至本身就产生了大量碳配额,无需再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

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围绕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等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再次坐到了一起展开智慧的对决。不久前,联合国第十九次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落幕。这次大会被看做是为2020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结束后的新气候条约进行铺垫,将继续确立各方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尽管会议比原计划延长了一天,且有代表团以“禁食”施压,但遗憾的是,各方仍未达成满意且有实质性的全球减排目标。“要想在2015年达成一个雄心勃勃的协议,就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事宜作出安排,各国还有很陡的坡要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透露说。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减排都是需要勒紧裤腰带的。”曾参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碳减排专家、中创碳投战略总监钱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减排短期内会影响经济发展增速;而对发达国家来说,减排要求人们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都是“要命的”难。

濒临消亡

在气候谈判的舞台上,各方利益交叠,博弈激烈。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受到影响,发达国家的关注重点放到了刺激经济增长方面,而非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投入。部分发达国家选择退出《京都议定书》也使全球减排进程缓慢。比如美国早在2001年便退出《京都议定书》,随后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亦纷纷宣布不加入第二承诺期。受访人士称,发达国家政治意愿不强、国与国之间互信基础较弱等因素注定使气候谈判一波三折。

之所以退出《京都议定书》,美国有自己的解释,宣称“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加拿大则是全球第一个已经加入却中途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该国环境部长曾言,加拿大“正式运用本国合法权利”,退出“马拉松般的框架条约谈判”和《京都议定书》。令人唏嘘的是,一向标榜为环保国度的加拿大曾是《京都议定书》的热心推动方,而今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致使减碳意愿下降。因为一旦接受碳指标限额,势必增加企业成本或减产减量,掣肘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加拿大以碳排放约束性指标不覆盖所有国家,尤其是美国、印度、中国等国在约束指标外为由拒绝履约。而美国则以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世界主要碳排放国未被纳入强制减碳的框架内为由“背弃”《京都议定书》。日本、俄罗斯同样如此,在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天平上倾向了前者。

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达成协议的困难程度。“这需要一个讨价还价的商议过程。推动碳减排本身与经济紧密关联,若经济不景气,碳市场是‘玩’不起的。现在欧洲经济便是如此,以至于一向积极热心的欧盟国家也不愿意继续提高碳排放限额。”钱国强分析道。

观察历届气候变化峰会不难发现,各方主要分歧在于各方应承担多大的责任、碳排放应该付出多大的代价等问题上。通俗地说,各方愿不愿意掏钱承担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与义务问题。显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点也不同。发达国家认为,逐步兴起的发展中国家是当前的碳排放大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称发达国家经年累月的碳排放才导致了目前的碳排放格局,应承担主要责任并给发展中国家一定的资金、保险(放心保)和技术支持。数据显示,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效应物质有80%源于发达国家。但发达国家似乎并不想买这份“历史账”。

更为严峻的是,作为全球碳市场的基础,《京都议定书》正濒临消亡,在新的全球合作协议形成之前,世界气候谈判重新回归到了原点。作为首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在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制定,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这份减排文件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了量化规定,即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整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现在整个碳市场正在走向衰落,而全球减排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处于一个各自为政的中间阶段。”钱国强分析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