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市场正文

制造业的西进之路

2015-03-17 09:47来源:经济观察网作者:李超关键词:装备制造能源装备高端装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东部沿海地区制造类企业加速撤离的讨论再一次兴起,人们相信,这次撤离将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中国工业化和商业精神最早萌发的地区,传统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空间极大受限。

这种转移和讨论并非始于今天,在新世纪15年以来,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这种企业的跨区流动从未停止,包括台湾纬创、仁宝集团、富士康、吉利等都在西部拥有厂房,生产线的内迁为大多数制造类的企业赢得了新的生长空间。

但最关键的是,制造业的西进之路越来越艰难,对东部企业的吸引力也逐渐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内迁的成本极其高昂,远非一般企业能够承受,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大企业唱独角戏的现象较为普遍,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没有办法通过内迁这条途径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二是西部省份在经过了早期发展阶段后,对高端产业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产业升级提出了更为雄心勃勃的目标,逃离北上广深的制造业显然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三是西部本地工业、企业在不断壮大,挤压了原本稀缺的资源;四是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基础仍然薄弱,仍不具备支撑高端产业发展的基础。

如果单单从劳动力、原材料、市场等基础因素观察的话,离开东部,到西部去看上去是一条合理的产业转移的途径;但如果面临着行业整体转型甚至淘汰出局的危险,那么到西部去,帮不了他们。

这意味着,新常态下,寻找内迁企业的生存新法则成为西进路上更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是,内迁企业要保障自身资金链的绝对安全。以往,内迁企业都会获得地方政府组织的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本地的金融机构亦会予以支持,而如今,西部地区实体企业步履艰难,银行与实体业的资金博弈已经引发了当地政府的担忧,这种情景下,金融支持很可能难以再现当年的盛况。

二是,变整体搬迁为产业投资。实际上,对于一些低端的制造业而言,西部地区并不情愿引进,而东部企业整体搬迁的成本又太高,两者相权衡,东部企业组团组建产业基金,在当地进行产业投资,就地重新建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在西部,在大量的二三线城市,传统的制造业仍然有存活的空间。

三是,内迁要与企业自身的升级相并行。此前,东部企业内迁主要是生产线的内迁,为地方提供的是消化劳动力与提供税收。而如今,西部省份对产业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大,企业在内迁中,要注意自身的升级,哪怕是生产线的技术化改造都可能会带动新的产业投资和集聚,这种产业升级式的迁移,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亦切合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的要求。

四是,要更加学会用市场化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和当地商圈打交道,尽力避免过于依靠地方政府扶持的传统发展模式和思路,在政商关系的良性互动轨道中展开经营行为。

五是,要合理利用商业组织应对外部博弈。加强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之一,尽管地方商会治理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在建设法制化的市场轨道中,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依然是一个可以期待的法制推动主体,这亦是建设市场经济在社会组织方面的重要环节。

作为中国的经济“后院”,西部仍然是一片广阔的土地,对于亟需获得升级空间和发展空间的制造业来说,依然是一个理想的去处,毕竟,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创新,需要新一轮创业,也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附加升级元素的原始工厂搬迁模式已经不再受到欢迎了,这是西部的经济诉求,亦是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造业的西进之路,亦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升级路径,这个过程虽然缓慢、琐碎,但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区域的转移仍然是一个最现实且可以操作的技术手段。

原标题:制造业的西进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装备制造查看更多>能源装备查看更多>高端装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