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人物正文

【中微子研究在中国】王淦昌与中微子

2015-10-19 17:21来源:中核集团微信作者:《中国核工业报》 王丽丽关键词:核电技术原子能中微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王淦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原子能院第二任院长,为我国“两弹”的研制做出过卓越贡献,他一直对中微子研究非常关注。遗憾的是,他的研究设想没有机会在我国得到实验验证,从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设时,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正在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直到回国,他还一直关心着β衰变和检验中微子的实验。1941年初秋,当时任教于浙江大学的王淦昌写出了一篇短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1942年1月,《物理评论》杂志刊出了这篇短文。当时的中国,贫病积弱,缺乏相关的实验条件,王淦昌先生不能开展相关实验研究,仅仅过了5个月后,美国物理学家艾伦就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个中微子存在实验证据》的实验报告。在报告的引言中,艾伦明确表示,他是按照王淦昌的论文所提出的建议完成这一实验的。后来,由王淦昌首先提出,艾伦实验室最先开展实验的这一探测中微子的方法,被物理学界称为“王淦昌-艾伦实验”。

1950年,王淦昌受钱三强的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的前身)工作,据原子能院张焕乔院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掀起测量电子中微子质量热潮,原有理论一直假定电子中微子质量为零,但暗物质与太阳中微子失踪都预示电子中微子质量可能不为零。前苏联发表测量氚β衰变谱得出电子中微子质量大于17eV的结果,激起世界各国竞相测量氚β谱。王淦昌不失时机抓住这个前沿课题,要孙汉城研究员负责开展这一工作,并要孙汉城准备十年磨一剑,大显身手。王老还请科大退休的老专家梅镇岳教授来原子能院指导这项工作。80年代起,经过孙汉城的研究团队5年多的艰苦努力,结果得出电子中微子质量小于12eV的结论,与同期国际水平相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技术查看更多>原子能查看更多>中微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