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访谈正文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煤化工要做战略性技术储备

2016-06-15 09:54来源:中国石油石化杂志作者:石杏茹关键词:煤化工煤制油神华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人物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与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息息相关;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演绎了一位老兵新传的传奇;潜心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研究,担负了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的技术把关;以育人为已任,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人才殚精竭虑。

长达70年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奖章和荣誉。

在牡丹盛开的时节,早上9点,中国石油石化杂志记者走进了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的陈俊武院士办公室。灿烂的阳光打在这位90岁高龄的老科学家身上,岁月赋予的痕迹伴随着温暖的笑容清晰可见,岁月沉淀的智慧与大家风范,随着谈话的深入熠熠生辉。

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院士默默地开始关注国家能源战略问题。他联合中国科学院的十多位院士和专家展开了关于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领域的研究,与石科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一起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研究。

作为中国国际咨询公司顾问和知名技术专家,他先后参加了神华集团、宁煤集团、中科院太原煤化所、兖州煤业集团等多个煤制油和煤制烯烃项目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评审,成果鉴定和技术评审,积极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献计献策,有力地促进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的煤制油和煤制烯烃技术的开发。

对于我国的煤化工技术以及煤化工现状,陈俊武院士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为此,本刊记者进行了专访。

与煤两度结缘

中国石油石化:据我所知,您当年一毕业就选择了煤化工。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选择从事煤制油工作,而不是在当时的东北工业中心沈阳呢?

陈俊武:从当时的环境来说,东北是中国唯一的大工业基地,很多人都到东北去工作。我当时同班的同学也有不少去东北的。可是我去的时候,是朝着搞煤制油这个项目去的。

1947年我曾经有机会到煤都抚顺去了一趟。当初我们有一个老学长在那工作。他给我介绍,那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工厂,能把煤直接变成石油。之前日本人没有开起来,他们正要考虑把这个工厂恢复起来。我听到以后感到非常高兴,要去这个工厂实现我的理想。这个煤制油工厂当初归抚顺矿务局管。抚顺矿务局工业处处长听了我的志愿,也非常支持我。我是到这个厂子的第一批的技术人员。

中国石油石化:30岁之前,您搞煤化工项目。国家大庆油田出来后就开始研究天然油炼油厂的的设计、研究催化裂化。耄耋之年又是什么契机让您重拾煤制油的旧业呢?

陈俊武:说起来应该算客观环境的特殊现场,现在基本不会再有了。我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当选后差不多都70岁左右了。我们那个时候没有退休的说法,一般人当选院士后会到院校、研究所象征性地上班,给别人原则性指导一下问题,大部分时间都是探亲访友。这是中国形成的不成规的习惯。像我这样在炼油设计单位的院士比较少。我觉得自己精力还不错、思维尚好,可以干点事情,所以要找点活干。

可是要干点什么呢?炼油工程我已经搞了几十年了,而且现在已经有很多没有退休的院士在研究,他们指导年轻人正合适。我就想找点新的事情干。

正好煤炭部门和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主动找我,说我年轻时搞煤化工有经验,希望我帮他们指导、评估一些重大项目。我觉得自己有过去的基础,新的东西可以学,就答应了。

中国石油石化:当时工作开展难度大吗?

陈俊武:当时我任组长,邀请许多专业人才做助手,有搞水利的、发电的、公用工程的,每个项目经常有十几个人参与。他们提了好多经验。我边学边用,不断有新东西在脑子里过,不断学习,取各家之长,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评审团队。有了电脑后,查询国外资料很方便,有了什么技术新进展,过两三天我就能知道。现在所有的重大煤化工项目都由我们经手评审,干了15年了,一直没有停过,进展还算顺利。

原标题:煤化工要做战略性技术储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化工查看更多>煤制油查看更多>神华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