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访谈正文

【深度】童晓光:天然气将成“转型桥梁”

2016-06-21 12:03来源:能源评论作者:王伟关键词:天然气发电天然气行业清洁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编者按:面对国际油价持续两年的低迷行情,油气行业当如何应对?在电力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核心的形势下,企业如何转型?承载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度的桥梁何在?油气行业能否依靠技术创新,再度迎来美好的明天?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童院士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总地质师,他认为,能源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开发能源资源一定要提高环保和成本意识;面向未来,对于天然气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天然气将成“转型桥梁”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

石油行业风光不再

《能源评论》: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行情,让业界开始反思。有一种说法,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石油的重要性正在逐渐降低,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童晓光:你说的很对。对于石油行业而言,看清这个趋势非常重要。石油必然要由别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逐渐替代。当然,实现起来还是要一步一步走,不可能马上用非化石能源来替代。最新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2016)版》预测,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14年的86%,降到近80%,要经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能源评论》:石油枯竭论曾经广受关注,持续两年的国际低油价行情又似乎表明,石油正在变得过剩,您认为原因何在?

童晓光:所谓的石油峰值和枯竭,是伴随着人类对油气的勘探能力和认识的提高不断发展的,与技术进步有很大关系。随着技术发展,过去不能生产的油气和找不到的油气,现在能找到生产出来了;过去根本不能生产的区块现在也能生产了,比如深海深层、页岩油气;另外就是采收率不断提升,从过去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百分之四五十……这些技术的提高,使得供给越来越多,再加上油气内部也出现结构性调整,比如早期生产是油多气少,现在天然气越来越多,所以石油枯竭论就变得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告别“大会战”思维

《能源评论》:有数字显示,我国用占全球30%的钻机,产出了全球5%的油气,您认为这一效率背后折射了什么?

童晓光:中国油气企业的优势在于集中优势力量,准确找到油气聚集点,也就是集中力量搞开发。而在公司管理机制上,西方公司确实比我们先进得多,其特色就在于专业化分工,他的公司范围内只是负责行政管理和技术研究,相关勘探开发都是外包给专业公司,他要勘探、打井,就去和物探、油服钻井公司司签合同,只是提要求,进行商业合作。

《能源评论》:您的意思是,对于能源资源开采利用,还要考虑其经济性?

童晓光:能源利用,除了环境影响外,还要关注成本怎么样。发展任何能源都要考虑成本,要符合经济性原则。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石油公司出现亏本,但是美国有的石油公司不亏本,除了地质赋存条件不一样,一个原因就在于过去我们不太讲究经济效益,不是从经济效益出发,下很大力气找油,架设那么多钻机,投入那么多工人,这都是不合理的方法。

《能源评论》: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走出去”的战略,结合当下的国际石油市场形势,您认为通过市场手段去国外去拿区块资源和油品,需要坚持什么原则?

童晓光:我国从1993年开始进口石油,从最初期的每年2000万吨,到现在每年进口石油三亿多吨,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这表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海外市场和资源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和资源也一样要坚持经济性。实际上,我们自2009年以后的海外项目,大多数都是亏本的,真正能够盈利的是伊拉克区块的服务项目,因其不涉及油价波动,只是根据开采量计价。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太急于求成,缺乏战略眼光,能够判断油价起伏的大趋势。毕竟这么大幅度这么长时间的起伏,过去是没有出现过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天然气行业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