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北宜昌十三五规划:推进猇亭热电二期等火电项目 建设一系列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项目(全文)

2016-07-19 08:1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战略,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一次能源供应能力达到3800万吨标准煤。

1、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稳步推进常规电源建设。加快建设葛洲坝电站扩机工程,“十三五”期间扩机8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有效整合小水电资源。规划建设小水电站29座,新增装机容量18.7万千瓦,小水电装机达到9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稳步推进火电建设。适时推进猇亭热电二期、宜都4×100万千瓦路口电站的前期工作。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4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宜昌纳入三峡电直供试点,力争到2020年,我市消纳三峡电量达到50亿千瓦时。

大力开发新能源。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到2020年,新能源装机容量6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风力发电项目,力争到2020年,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抓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好、带动性强的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广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实施集中供热,在资源充足的地区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支持宜都市打造中西部地区新能源示范应用基地和长江经济带中部能源谷,加快远安页岩气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当阳核电站前期工作。

加快电网改造和优化。加快推进500千伏夷陵变电站前期工作。新建秭归、昭君、黄粮、白洋、七里冲、渔洋关、紫盖等公用变电站,扩建麂子河、杨家湾、五峰等变电站,增容改造一批变电站。全力推进电网智能化,实施“互联网+电网”战略,发展智能电网,到2020年,全市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

2、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严控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最大限度遏制高耗能企业发展,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大节能评估审查力度。

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控制重点用煤领域煤炭消费,有序推进“煤改气”工程,加强余热、余压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到2017年,基本完成重点地区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等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扩大城市无煤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大幅减少城市煤炭分散使用。到2020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降至60%以内。

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积极争取“川气东送线”多供气,落实“忠武线”气量指标。在高压外环线建设门站接收“武宜线”来气。加快宜昌各区域储气站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居民气化率提高到95%,所有县市区主城区均开通天然气。积极引进LNG液化天然气,建设一批CNG、LNG陆上加气站,推动水上LNG加注站建设。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0亿立方米,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以上。

深入推进电能替代。支持工业企业运用电热锅炉替代燃煤、燃油、燃气锅炉,大力推进宾馆、商场、医院等公共区域推广热泵技术,引导居民取暖厨炊等弃煤改电,大幅减少直燃煤,实现以电代煤。到2020年,电能占能源终端消费量的36%。大力推广电动交通,发展电动汽车,规划建设充换电网络。到“十三五”末,新增汽车总量中电动汽车占比达20%以上;新建住宅区、商务区停车场30%车位安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已建停车场20%车位安装充电设施。

3、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煤电升级改造。实施老旧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程,现役60万千瓦(风冷机组除外)及以上机组力争5年内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300克标准煤左右。降低非电煤、散煤使用量,严格控制小型火电(含热电联产)总规模。做好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清洁生产。

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既有建筑改造,推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绿色建筑评级与标识制度,大力推广节能电器和绿色照明,积极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区。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

创新用能技术,加强用能管理。积极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节能新产品、节能新装备,加快推进供热范围内小锅炉关停淘汰,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突出加强企业用能“全过程”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实现管理提质增效。到2020年,火电标准煤耗下降到300克/千瓦时,电网综合线损率下降到2.5%。

4、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进一步提升重大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标准和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到2020年,力争建成能源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工程中心达到10家,先进能源装备制造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

5、加快发展能源产业

有效整合小水电资源,严格控制引水式电站建设,打造生态水电和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稳步推进大火电建设,严格控制小型火电(含热电联产)规模。加快配电网、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能源民生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核电备选项目、特高压变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项目建设。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其中能源生产消费产值1000亿元,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500亿元。能源产业中的清洁能源产值1000亿元以上。

(五)统筹推进智慧宜昌建设

加快“宽带宜昌”、“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宜昌建设,建设宜昌全国大数据基地,促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加快信息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宽带宜昌”建设。统筹制定宽带网络发展规划,将宽带网络与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和验收。实现新建小区光纤到户同步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光纤到户改造,建设“光网城市”;大力实施农村光纤“户户通 ”工程。“十三五”期末,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20 万户,其中光纤到户用户110万户,城区用户具备100Mbps(部分达到500Mbps)接入能力,农村用户具备20Mbps接入能力,农村光纤入户率达到70%。宽带市际出口达到1800Gbps以上。

——“无线城市”建设。加快无线网络建设,推进城区无线基站共建共享。实施城区公共场所WIFI覆盖工程,建立统一的WIFI运营管理平台。“十三五”期末,城市公共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城乡3G、4G网络覆盖率达到80%,城市区域和农村城镇化核心区域 4G网络全覆盖。

——“三网融合”建设。加快推进电信传输网、广播电视传输网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积极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促进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建设多业务融合平台,提升业务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内容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融合业务。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模数转换进程;采用超高速智能光纤传输交换和同轴电缆传输技术,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加快电信业务应用平台建设,提高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

——“三峡云”建设。将现有计算能力40万亿次、存储能力4PB分别提升到200万亿次、50PB,全面提升三峡云计算中心服务能力,把三峡云计算中心打造成面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系列专业云体系,形成辐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预控信息风险。建立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加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进行统一风险评估和授权认定。在宽带宜昌、无线宜昌、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中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2、加快智慧政务提升建设

——提升网上政务办公水平。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智能化网上办公体系,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内、外网办公平台应用,采用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移动互联网等手段,提高办公效率,规范办公流程,节约办公成本。“十三五”期末,政务部门实现网上办公全流程全覆盖,移动办公平台覆盖率达到60%。

——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进政务服务工程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实行审批部门之间共享自证,最大限度精简申报要件和审批流程,逐步实现行政审批远程申报和全程在线办理。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工程建设,提升村级网上便民服务水平。

——提升智慧决策支持能力。建设城市智慧决策支持平台,建立宏观调控数据体系,及时发布有关统计指标和数据,为政府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3、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六个一通”惠民工程。深度融合现有政务服务、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大厅、政民互动、市民e家、网格化社会服务平台以及部门专业系统,建设惠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网站一页通、手机一点通、电视一屏通、社区一站通、电话一号通、市民一卡通等“六个一通”服务渠道,实现全天候受理、全人群覆盖、全方位服务。

——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工程。推行区域一体化智慧健康医疗,建设 “1236” 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平台,将各级各类卫生计生单位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实现条块结合、区域互联互通、跨专业融合。推广建立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健康卡,方便患者就医、群众保健和医疗机构的智能诊断和处置。

——智慧社保工程。构建“社保云”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础信息库,实现就业、社保、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各项业务一体化办理和信息共享。开展社保业务智能推送、智能匹配、智能识别、自助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加快实施以社保卡为基础的市民卡建设。

——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市、县、乡三级的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平台,构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溯源体系、诚信建设和网格化管理信息等系统,将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纳入电子监管范围,探索建立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智慧教育工程。依托三峡云计算中心,加快建设宜昌“教育云”。按照“一个登陆窗口、两大应用功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三个网络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机构空间)、四类服务人群(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的建设思路,利用教育城域网、教育云服务平台和区域内教育特色资源,推进在线课堂、“微课程”等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公众服务水平。

——智慧文化服务工程。构建宜昌公共文化智慧服务体系,系统整合全市文化场馆、活动服务、文艺培训等公共文化信息,为市民提供文化信息在线查询和图文声像在线欣赏服务,开展文化有约、文化商城、文化园地、文化调查、文化红包等互动服务。

4、打造社会治理国家典范

——社会管理智能化。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化“一本三化”社会治理创新,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城镇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农村网格“四务通”,建设开放的社会管理服务平台。

——行政监管智能化。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和网上审批系统,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信用承诺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信息溯源制度,形成综合智能监管体系。

——交通管理智能化。利用感知设备采集道路交通、公交运行、枢纽集散等信息,完善交通信息交换平台,构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和泊车服务平台,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推广公交车站电子站牌,通过智能手机、网站、车载终端等提供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监控与调度综合服务、导航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

——公共安保智能化。推进社区、单位视频资源接入,逐步实现社会治安重点目标、重点场所的视频探头全覆盖,推进治安防控视频资源政府部门间共享,提升城市视频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实现气象、地质、防洪排涝、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智能防控,为市民提供高保障的紧急救援服务。

——环境保护智能化。完善环境保护在线监控系统,建成覆盖全市、涵盖环保监管全过程的环境污染监管综合信息平台、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以及重点流域、水域、重要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和生态监测网络。

——城市管理智能化。建设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地下管线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共建共享,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应急抢险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城市公共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形成全区域覆盖、全过程监管的智慧城管。

——社区生活智能化。围绕社区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健,推进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发布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社区居民工作生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