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北宜昌十三五规划:推进猇亭热电二期等火电项目 建设一系列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项目(全文)

2016-07-19 08:1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特大城市带动、区域统筹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总体思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发挥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构建宜昌市域“一带两片三轴多点”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带”即沿江经济带, “两片”即西部山区农林特色发展片和东部平原粮油农业发展片,“三轴”即小-鸦-仙农产品工贸发展轴、当-枝农产品工贸发展轴和白-安-王新型工业发展轴。多点即以各级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服务点。

2、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供电、供水、交通、能源、电信、邮政等从城镇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电网一体化和智能电表全覆盖。分类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网络向周边农村地区拓展,支持人口分散居住的村庄和偏远村庄发展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和县域班车村村通工程,实现农村交通公交化。加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继续推进“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新增“一池三改”5万户、小型沼气工程1300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0个、太阳能热水器2.3万台、县乡村沼气服务网点130处、高效清洁生物质半气化炉5万台。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移动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农村邮政快递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邮政及快递便民服务体系。

3、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统筹城乡就业。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推动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就业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公益岗位等就业援助,推动劳动就业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衔接。扩大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众救助面,缩小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差距,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健全生育保险政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协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健康宜昌”全民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偏远山区卫生站、基本医疗点建设,到2020年实现村级基本医疗点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参保农民新农合补助标准,全面推行新农合大病保险。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办学水平。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学校建设与县城建设、镇村建设、移民搬迁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加快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4、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五年转化30万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以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合理放开宜昌市中心城区落户限制。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和其他乡镇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市、县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员同等享有就业与创业服务。完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不断扩大农业转移到城镇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均衡配置城镇公共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将进城落户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住房保障全覆盖。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持续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利益保障机制。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城市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把宜昌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之都。

(一)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共享,建立市县联动的创新创业体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1、突出产业发展带动创业创新

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宜昌高新区、宜昌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在承接国家发展战略、集聚区域产业发展要素、引领区域创业创新的龙头作用。以各级工业园区、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向小微企业延伸,促进创业创新,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城市。

2、支持众创空间发展

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基地和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领先的科创平台和运营团队,运营管理国有资本投资的众创空间,努力创建国家级示范创客空间。鼓励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设立创业驿站,打造一批特色创业创新街区。

3、扶持壮大创业创新群体

支持在宜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及管理人员离岗创业,引导和鼓励在宜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专门机构,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队。深入推进“宜昌英才工程”,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海智计划”,引进高层次团队和领军人才来宜创新创业。鼓励城乡创业人员依托创业平台和经营网络创业。积极引导和激励非公有制经济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二次创业。

4、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一体化,全面推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窗发证”服务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先照后证”,落实企业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同城通办、全程电子化,促进投资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实现每年新登记企业8000家,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市场主体总量不少于56万户。改善创业创新条件,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尽力化解创业初期的生存困境,保障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5、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有关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创业就业税收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各级地方财政资金和国有投资平台资产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创业创新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初创期、种子期及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合理使用市级重点产业发展基金、财政应急周转资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等,适度倾向千亿产业集群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试点城市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建成创新型试点城市。

1、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积极吸引创新资源向宜昌集聚,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构建具有三峡区域特色、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适应创新驱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大平台,形成网络化、互动、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国家公共技术平台,鼓励企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综合配套服务。健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放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改革财政科研资金使用方式,推进财政科技资金竞争性分配。

2、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着眼于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启动一批创新专项。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围绕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建设。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对专利实施的考核力度和对核心技术专利产业化扶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各类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国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加强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的力度,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新增驰名商标20件、地理标志10件、著名商标100件。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新增中国质量奖1件、省长江质量奖1件、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个。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