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上海汽轮机厂父女两代摄影师“接力” 让机器在胶片上起舞

2016-08-17 10:45来源:香樟微语作者:冯联清关键词:汽轮机电力设备火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冯佩敏是上海汽轮机厂的专职摄影师,她的父亲冯培山也曾是上海汽轮机厂的专职摄影师。一个家庭两代人,用照相机为上海西南角黄浦江畔的汽轮机电行业,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冯培山、冯佩敏父女两代摄影家的“接力”故事。

父亲冯培山:因绘画喜爱摄影,对工业题材情有独钟

今年85岁的冯培山是江苏无锡人。“乡音无改鬓毛衰”,虽然年届耄耋,却依然是“侬侬吴语”儒雅的学者风度。冯老说,他从小喜欢画画,但是没有好的绘画老师。平时他经常照着香烟牌临摹,画得非常逼真。后来一心想着去上海学画,父亲不同意,认为以绘画为职业,一旦失业就难以维持生计。当时他的大哥在上海广告界很有名,好多明星都指定要他画肖像:赵丹、周旋、胡蝶、徐玉兰等。冯老说,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家人还是同意他去上海向费梦麟先生学绘画。

回忆起“由画入影”的过程,冯培山依然记忆清晰:当时,他一直在这家英国人开办的“上海美灵登广告公司”专攻广告美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渐渐喜欢上了摄影。

他购买的第一台照相机外形很简陋,还是美国制造的,就像一个方盒子,1948年时较流行,用135柯达和阿克发胶卷,每卷三块五毛。当时购买相机的原因很简单,拍照能够方便绘画,外出写生时将场景拍下来,再和画做对比,这样绘画进步很快。1952年,冯老购买的第三台相机是德国产的巴尔达120相机。这时候拍照也不再局限于绘画用了,而是逐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使用照相机的技巧,即如何表达主题,运用构图、用光、影调来进行摄影创作。

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冯培山不断钻研、实践和创新,使得他在工业摄影领域渐渐有了名气。之后,冯老拍了一辈子工业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冷门”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他说,成功的经验只有一条,就是抓住工业产品和工人之间的联系。厂房占空间,机器“高大上”,但主角并不是它们,而是它们的创造者。在工业生产的环境中,人物在画面中只占一角,可能显得很小、很不起眼,经常是只露出一个侧面、一道背影、一个眼神,甚至一双手,但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劳动者的个性与气质,给人正能量的想象空间。

《旋舞曲——曲轴加工》——冯培山摄

除了拍摄工业题材照片外,冯培山还擅长拍摄人物,一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照片,获得上海市青年美展一等奖。画面中孩子们沐浴着晨光,凝神听讲,画面中央的女孩神态沉静,清秀可爱。这张照片在许多场合出现过,包括上海的广告牌、日历、台历。由此,冯老的作品屡屡见报获奖,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中国摄影协会会员、获评文化系统副研究馆员,成为沪上工人出身的著名摄影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汽轮机查看更多>电力设备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