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宁夏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加强生物质领域研究 合理规划发展光伏发电、风电产业(文)

2016-11-15 11:4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十三五规划生物质能源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电力网了解到,近日宁夏发布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详情如下: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宁夏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6年9月26日

宁夏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

宁夏位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中游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带,具有山地、黄土丘陵、灌溉平原、沙漠(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一区多点”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和“其它点块状分布重点生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祖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保障着黄河上中游及华北、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宁夏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区之一,86%的地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西、北、东三面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包围,生态环境敏感复杂,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十二五”期间,宁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随着全区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仍将是长期制约自治区加快发展的“瓶颈”,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推进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攻坚时期。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环境承载能力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区情,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盼,把宁夏建设成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依据《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抢抓历史机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全区生态环境状况呈现“整体好转,局部优化”的良好局面。生态面貌不断改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宁夏最大优势。

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质量与效益同步,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特点。森林面积由2010年的927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984.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89%增加到12.63%,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草原保护与恢复取得显著进展。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封山禁牧,草原得到休养生息,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草原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15年,全区补播改良退化草场面积达到702万亩,重度沙化草原面积由634.4万亩减少到246.75万亩,草原围栏建设面积达到2330万亩。天然草原可食干草产量由2010年的183.16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89.15万吨,理论载畜量由278.78万羊单位增加到287.9万羊单位。

土地沙化趋势实现逆转。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始终把防沙治沙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的方针,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全区荒漠化面积由2009年的4348万亩减少到2015年的4183万亩,沙化面积由1743万亩减少到1686万亩,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首个“人进沙退”的省区。

湿地保护和恢复成为新亮点。通过实施沿黄城市带湿地恢复和保护工程,建成中卫腾格里湖、吴忠滨河、银川艾依河、石嘴山星海湖等重点湿地示范区,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3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9处,恢复和改善了湿地生态功能,极大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了沿黄城市品位。全区湿地面积十年间增加了30万亩,2015年达到310万亩,占全区国土面积3.99%,银川平原形成了“湖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塞上江南”新景观。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通过“山、水、田、林、路”流域综合治理,到2015年,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7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3.9%,其中宁南黄土丘陵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70%。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4000万吨。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由2000年的71.1%减少到2015年的37.9%。基本形成了“南部治理、中部修复、全面预防、重点监督”的水土流失治理新格局。

农田保护与改良取得成效。通过实施引黄灌区节水改造、银北百万亩盐碱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多措并举加强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农田林网建设,显著改善了农田建设标准低、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到2015年底,全区1592万亩基本农田得到全面保护。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368万亩。全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44万亩,占灌溉面积的72.4%,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6万亩。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增耕地34万亩,改良盐碱地9.2万亩,土地质量得到提升。

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实施“黄河金岸”城市湿地、沿黄景观林带、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大环境绿化、村镇庄点绿化等工程,创建园林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7.05%、34.68%,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7.24平方米,累计建成新村365个,综合整治旧村1720个,建设改造小城镇49个。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县城)、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的比重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宁夏平原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

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加强全区功能性自然植被、珍稀野生动植物、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基本形成功能健全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到2015年,全区建立9处国家级和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10.3%。全区400多种野生动物和近千种野生植物得到全面保护与有效恢复,动植物物种分别增加了62种和8种。宁夏平原湿地已成为欧亚大陆鸟类迁栖的重要通道之一。

生态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区1530.8万亩森林资源纳入天保工程管护范围。755.4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1444.7万亩林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2600多万亩草原已承包到户。全区出台有关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30余部,基本形成了森林、草原、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体制机制。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是全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约束,生态环境脆弱将是我区长期存在的现实。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全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既有难得的机遇,也有诸多挑战。

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宁夏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我区被列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两屏三带一区多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治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带,近岸近海生太区、其他点块状分布的重点生态区域)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中,成为国家西部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宁夏的生态战略地位。三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批准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呼包银榆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等区域开发已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十八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之一,国家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提供了政策机遇。四是《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提供了机制保障。五是全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提供了有力支撑。六是全民绿化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不断提升,对优美生态环境更加期盼,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挑战。全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形势良好,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逐步凸显,环境承载能力仍然较低,生态脆弱的瓶颈依然存在。宁夏南部水土流失、中部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沿黄湿地水体污染、引黄灌区土壤污染和次生盐渍化等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全区仍有水土流失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尚有适宜改造为水平梯田的15°以下坡耕地369万亩,有250万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是重要的风沙源区和入黄泥沙策源地。

——草原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全区3665万亩天然草原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面积1346万亩、沙化面积1177万亩,草原生态系统仍十分脆弱。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征占用草原日益增加,草原保护和持续利用形势严峻。

——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由于黄河沿岸湿地渔业养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以及地表水污染、农田退水、土壤和固废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了湿地水体水质,威胁着湿地生态系统。城镇扩张改造导致其周边湿地被蚕食和破碎化,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湿地淤积、缺水等问题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受水资源条件限制,优质耕地少、低产旱地多,水浇地占比不高。全区耕地面积1936万亩,其中水浇地751.55万亩、中低产田面积1620万亩,分别占全区耕地总面积38.8%和83.6%。中南部地区旱耕地面积1185万亩,占区域耕地总面积61.2%,土地瘠薄,产量低而不稳。引黄灌区各市县轻中重度盐渍化面积163万亩,占引黄灌区耕地面积的26.4%,尤以银北地区最为严重,盐渍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6%。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用地矛盾凸显,一些地方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补充耕地难度加大。

——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区地下水总量不足30亿立方米,其中83%集中在银川平原,占全区国土面积85%的中南部山区仅为17%。全区人均地下水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12。沿黄城市集中地、人口密集地区、工矿业地区和清水河沿岸,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区5个地下水超采区(位于银川平原的银川市和石嘴山市一带,银川市存在1个,石嘴山市存在4个)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污染也有加重趋势。南部山区淡水超采,咸水入侵、水质变异等问题逐渐显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生物质能源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