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深度】新疆煤炭产业危急 转型道路在哪里?

2017-01-09 14:54来源:能源杂志作者:闫笑炜关键词:煤炭行业煤电一体化煤化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语:在能源转型的大时代里,煤炭行业正一步步的滑向深渊。新疆这个煤炭资源大区,如何在去产能、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社会发展中取得平衡,是煤炭产业界人士不得不考虑的挑战。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闫笑炜)

来源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11月下旬到达新疆并被天山阻隔形成霜冻,凝结在道路两旁干枯的树枝上,仿佛厚厚的积雪。

由于煤炭资源丰富,这里被誉为天山下的煤海。十年前,响彻西北的“西部大开发”口号传遍新疆,一场围绕资源争夺的马拉松铺天盖地,超越游牧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窠臼。

上世纪末,新疆沉睡的煤炭逐渐苏醒,酝酿了我国重化工产业的期待。到了2010年,伴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中国历史最大开发规模行列的投资浪潮席卷了新疆,资金和企业如潮水般涌入。新疆煤炭、钢铁、电力产业迎来了一股重组大潮,在中国煤炭发展的历史轨迹上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市场经济的轮盘永无休止地转动。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一步步的滑向深渊。作为以煤炭为主业的资源大省,新疆这片土地凭借着低廉的开采成本成为最后的孤岛。

然而,脆弱的防线最终还是会崩塌。在创造了西部大开发史上诸多望尘莫及的奇迹后,新疆煤炭产业陷入沉郁,曾经的高歌猛进、热火朝天在这里戛然而止。伫立在这里的工业园区泛起锈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告别昔日引以为豪的荣耀,变得困惑、迷茫,甚至恐惧。随着产能过剩的加剧,去产能的重任落到了这个铸造了众多资源神话的土地。

这正是整个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地区当下面临的尴尬的一个缩影:作为曾经的煤炭龙头大省,新疆煤炭产业正一步步陷入更大的危险境况,如何脱困已成当务之急。

对于新疆来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无疑是主政者政纲的重要领域,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煤炭生产和煤矿建设是其他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如何在去产能、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社会发展中取得平衡,才是主政者真正的挑战。

十余年的荣辱兴衰,这片西部宝地将走向何方?在煤炭价格滑向深渊,下游市场严重过剩之时,《能源》杂志记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走访了一批于上世纪末即扎根于此的企业家。我们试图探寻新常态下,这些历经风云的公司有着怎样的沉痛与苦衷,以及尚难预测的未来。

降温的煤炭

2011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第一个年头,当年,新疆煤炭博览会也在乌鲁木齐召开。当时热火朝天的氛围令无数人振奋、期待,美国博地能源中亚区总裁史振春曾放出豪言壮语——博地能源将在新疆打造出最大的露天煤矿。

史振春的豪言不难被理解,对于一个初到新疆的人来说,一望无际的煤海在眼球激荡,很难不让人感到兴奋。

除了有实力强劲的央企、民营资本、大小晋商,本地能源企业也加入到这场资源争夺中。他们争夺的焦点则是:煤炭资源、煤化工、新能源。

早在2011年,仅仅吐哈煤矿一处就聚集了华电、华能、保利、国电投、国投、中煤能源、香港明基、新疆广汇、山东鲁能、湖南煤业等30多家大型企业,而准东煤矿的企业甚至超过60余家。

煤炭是支撑当地经济的基础。当地煤炭地表浅、热值高,开采成本只需60元/吨。仅淖毛湖其格来库都克西勘查区一处,拥有探明的煤矿储量近3亿吨,据说整个新疆地区总量约2000亿吨,号称相当于三个山西省。

距离准东煤田不足30公里是奇台镇,张甲(化名)曾是准东煤田黑梭井煤矿的一个私人企业的设备负责人,2008年,在自治区政府的协调下,国电投集团(前中电投)对黑梭井煤矿予以兼并,这次并购无疑令人兴奋,张甲顺势成为国电投集团的一员。而奇台县两万名居民的身份也由“游击队”上升为“正规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行业查看更多>煤电一体化查看更多>煤化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