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综合正文

深度|做好“七个转变” 化解核电邻避困境

2017-01-20 14:02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核电核电项目中广核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 调研概况

“邻避”一词来自英文短语“Not in my backyard”,指人们担心某些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希望该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从而采取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效应具有普遍性,是国内外广泛面临的社会治理难题。

近年来,我国进入邻避事件多发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加之各种势力复杂交织,由邻避效应应对不力、处置不当导致的邻避事件呈高发态势,且往往具有连锁反应和示范效应,加之“一闹就停”的简单妥协与恶性复制,加剧邻避项目“污名化”程度,严重透支政府公信力与项目业主信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稳定风险。

邻避效应的产生与化解,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梳理近年来国内一些影响较大的邻避事件不难发现,公众沟通不足,是邻避项目工作的一个突出短板,也是邻避事件发酵的一个重要原因。选址缺乏科学性、科普缺乏针对性、沟通缺乏主动性、补偿缺乏合理性、监管缺乏有效性、运营缺乏安全性……诸如此类的做法和现象,使邻避项目失去了通过公众沟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契机,甚至撕裂信任纽带,使重大邻避项目成为“塔西佗陷阱”的隐患点和高发区。

同样是邻避项目,为何在一些地方顺利落地、无障碍施工,在另一些地方却遭强烈抵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提醒我们,有效的公众沟通,是化解邻避效应的基础。当前,有必要对典型案例、零散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一些规律性与操作性兼顾的思路与办法。

基于此,此次调研着力解剖麻雀,重点以广东部分核电项目为例,探讨问题,探寻对策。

为什么以核电项目为例?不仅因为核电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大局,更因为核电项目公众沟通难度极大。特别是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公众对我国核电安全问题极度敏感,“恐核”心态普遍,“反核”声浪高涨,已有多个涉核项目因引发邻避事件而难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很难很敏感”的核电项目做好公众沟通的路径,对其他重大邻避项目是能借鉴、可复制的。

广东是我国发展核电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国内核电项目建成规模与在建规模均列第一的省份。域内的中国广核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核电项目运营商,其旗下的大亚湾核电站是国内核电建设运营的开端,陆丰核电项目则承担了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确定的国内首批进行核电项目公众沟通工作的试点之责。陆丰项目顺利完成专项公众沟通工作,其探索与实践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借鉴价值。

调研组在一周时间里,走访了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陆丰项目现场、广州李坑垃圾发电厂,召开了7个专题座谈会,与广东省、深圳市、汕尾市、陆丰县、项目所在镇村以及中广核集团等有关方面深入座谈,与来自公众沟通一线的人士互动交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支撑,集体研讨,形成报告。

原标题:做好“七个转变” 化解邻避困境——中央党校第41期中青一班二支部关于广东核电项目公众沟通的调研报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查看更多>核电项目查看更多>中广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