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环保政策正文

河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附各市碳排放强度控制分解目标 )

2017-04-20 16:5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碳排放燃煤发电节能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高成长性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加快推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和低效产能退出,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建材、冶金、轻纺、化工等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新兴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低碳型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到2020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47%左右,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以上。(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环保厅、交通运输厅等)

(二)控制工业领域排放。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和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能级,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工业能源消费率先达到峰值。加快推进重化工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完善循环产业链,推进园区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碳排放管理,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在水泥、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工业余热暖民、能量系统优化、园区系统节能改造等节能低碳重点工程。开展高碳产品替代,引导使用新型干法水泥替代传统水泥、新型合金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有机肥或缓释肥代替传统化肥,减少高碳排放产品消费。严格制造业节能环保监管,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到2020年,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环保厅、科技厅等)

(三)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实施农业农村节能降碳计划,加强农业机械节能,推进农村生活节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广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进耕作技术,减少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引导施用高效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和有机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化肥深施等,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农业氧化亚氮排放达到峰值。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逐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加强反刍动物饲喂配方研究,减少畜禽饲养温室气体排放。推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开展低碳农业发展试点,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模式,重点开展种养循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施“种—养—沼—肥”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应用,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市(县)建设,推广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固碳水平。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能力,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推进地热能在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中应用。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牵头单位:省农业厅,配合单位:省畜牧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等)

(四)努力增加森林碳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绿化造林步伐,统筹城乡绿化,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固碳能力。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重点推进森林抚育改造、林业产业化发展,健全林业生态文明体系,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提高林业生态承载能力。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为重点,实施山区营造林工程,建设种类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山区森林植被。推进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建设带、片、网相结合,多树种、多层次稳固的平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快河湖水库周边观光林带、生态湿地建设,防止水土流失,稳定并增强湿地固碳能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5%,森林蓄积量达到2亿立方米。(牵头单位:省林业厅)

四、实施绿色城镇行动

(一)绿色建筑行动。强化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扩大绿色建筑规模,推广绿色建材,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到2020年,全省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绿色建材在城镇新建建筑的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全省新建建筑全面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重点实施新建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被动式建筑建设试点。“十三五”期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实现省、市、县分级扩面倍增效应,注重室内外建筑环境优化、低能耗技术应用、现代技术集成;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进绿色农房建设,促进绿色建筑量质齐升。开展绿色建材实施行动,动态发布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应用目录及相关信息,扩大绿色建材应用范围和规模,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拟定工作推进路径,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节能利废新型墙体材料示范、保温绝热材料示范、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示范、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示范、建筑钢结构示范、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示范等重点工程,加强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3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工程。(牵头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二)绿色交通行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到2020年,全省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2.1%和2.6%,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6.8%和8%,全省市区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80%左右。实施绿色交通示范省创建工程。开展“公交都市”和“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活动。重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统(BRT)、城市公交专用道等快速通勤系统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非机动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工程建设。实施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推广工程。“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比例提高到75%。建设全省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多式联运综合运输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区域交换节点、交通运输应急处置及指挥调度平台等重大项目。实施甩挂运输工程。扩大甩挂运输试点范围,鼓励购置甩挂车辆,优化牵引车和挂车比例,加快甩挂站场建设,升级改造传统货运站场,对甩挂作业功能设施进行技术改造。(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配合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三)绿色生活行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创建低碳家庭,制定居民节能节水行为规范,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无效照明和电器设备待机能耗。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实施“135”绿色低碳出行行动(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引导垃圾合理分类,制定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完善居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组织开展3种不同类型低碳社区试点示范。(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四)废弃物低碳化处置行动。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等多种处理利用方式。开展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甲烷收集利用及与常规污染物协同处理工作。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废旧纺织品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燃煤耦合污泥等城市废弃物发电。到2020年,餐厨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30%。加强城镇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静脉产业园(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20个左右城镇低值废弃物处理类静脉产业示范园(基地),省辖市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及再生利用体系。(牵头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环保厅、发展改革委)

五、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一)建立健全相关交易制度。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部署和进度安排,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和出台我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细则、第三方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及细则、碳排放权配额初始分配方案、配额分配管理办法等,建立配额预发、预留和调整机制。加强对配额登记、流转、变更、履约等环节的管理,引导企业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鼓励开展省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申报及交易管理等工作,逐步完善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二)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明确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企业名单,组织甄选第三方核查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企业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建立健全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推动重点企业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常态化。注重宣传引导,强化企业碳排放权有偿使用意识。培育发展碳金融、碳咨询、碳认证等低碳新兴服务产业。定期向国家报告我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进展情况,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同步推进。(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统计局)

(三)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成立专职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技术机构,积极培育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产业联盟、社会团体等多形式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健全本土支撑体系。建立人才培育机制,面向政府、重点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分层次开展操作性和适用性强的各类培训,加快报告、核查、交易等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和能力建设,加快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平台建设,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建立省级监管和专业执法力量,完善碳市场监管体系,做好对重点排放单位、核查机构、交易机构及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管工作。(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统计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节能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