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环保政策正文

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全文)

2017-04-26 16:3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超低排放生物质电厂环保电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规划要求,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严格控制商品煤硫分和灰分。落实环保电价,加强发电机组绿色调度。在风力资源条件较好的江淮分水岭、沿江环湖和皖北低山区域加快建设集中式风电项目;加快规划生物质电厂建设,实现粮食主产区全覆盖,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组织实施光伏发电、余能再利用等重点工程。全文如下: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皖政办〔2017〕3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4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提高环境质量、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战略,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环境保护形势

(一)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1.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与2010年相比,2015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上升14.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下降5.6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上升2.8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空气环境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7.9%,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80微克/立方米,低于年度控制目标87微克/立方米。“十二五”期间,设区市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和交通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稳中有升。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生态系统稳定。

2.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落实总量减排责任机制,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把总量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截至2015年年底,我省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削减目标任务。

3.环境执法监管与环境风险防控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除连续多年开展全省环保专项行动外,还先后组织开展了尾矿库环境安全检查、辐射安全大检查、化工行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涉铅企业专项检查等活动。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媒体曝光等手段,严厉打击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不断加大环保行政执法后督察力度,对重点案件跟踪督办,解决了一批环境污染和风险隐患排查问题。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引导,切实抓好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2015年,全省有14个市实现夏季零火点,12个市实现秋季零火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4.生态创建和农村环保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生态创建。2012年,马鞍山市顺利通过环保部组织的环保模范城市复核;2014年,合肥高新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4年,宣城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2015年,池州市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已创建4个国家级生态县、15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市、24个省级生态县、460个省级生态乡镇、1029个省级生态村。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1年以来,我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成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整治等工程项目2万多个,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5.建立和巩固污染联防与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加长三角区域污染联防,与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建立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为保障南京青奥会、国家公祭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生态补偿机制得到巩固和发展。2012年开始第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以来,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我省新安江流域连续4年达到补偿条件,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并正式签署第二轮生态补偿试点协议。印发《关于加强全省跨市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出台《安徽省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建立了大别山区域跨市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6.环境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出台《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修订《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相继出台《安徽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安徽省环境保护督查方案(试行)》《安徽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深入开展“一法一条例”检查,全社会环境法治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二)存在的环境问题。

1.大气环境质量形势严峻。“十二五”期间,全省16个市中,仅黄山、池州2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部分城市PM10浓度超标严重。2015年,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57倍,PM2.5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同时,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2014年,全省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较大。

2.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任务艰巨。“十二五”期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有所好转。但淮河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占18.4%,入境支流水质仍然较差。巢湖呈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主要入湖河流常年为劣V类,湖区水华频发趋势未得到根本改变。“十三五”期间,淮河、巢湖流域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任务艰巨,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3.土壤环境污染面临风险。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局部区域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主要是重污染企业及周边、采矿区及周边、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工业集中(园)区及周边等土壤存在较普遍的污染,个别区域土壤呈中度或重度污染。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落实,技术装备跟不上,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尚未启动。

4.生态保护与建设亟待加强。省内长江、淮河流域水系人为阻断,湿地萎缩严重。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不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调节服务功能下降。局部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未能根本扭转,重要、特有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物种濒危程度加剧,入侵物种达74种且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全省原生天然林不断遭到蚕食和破坏,目前面积已下降到2667平方公里。

5.环境风险防范难度加大。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业主要布局在江河水域附近、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长期形成的布局性环境隐患和结构性环境风险已取代个体污染成为威胁区域环境安全的主要隐患。一旦发生环境事故,往往造成流域性、区域性污染。同时,危险废物和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环境风险不断出现,防范的压力持续增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管理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6.环保监管能力相对薄弱。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统一监管、各司其职的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化、宣教、科研等能力建设普遍较弱,难以适应环保事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环保机构不健全,环保队伍的数量和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有的地方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存在擅自降低环保门槛的问题,执法监管效力存在逐级衰减现象,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7.环境综合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理念尚未得到落实,环保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地方环境标准制定严重滞后,不能适应污染治理形势要求。环保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全社会的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资源环境定价和收费机制亟待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面临困难。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增强,反映环境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自觉性不强,社会共治局面尚未形成。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面临优化升级,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占比不断上升,煤炭消费占比保持下降趋势,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环境保护“少欠新账、多还旧账”成为可能。随着生态文明制度的不断完善、环保法的实施和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战略的确立,以及大气、水、土壤行动计划的实施,环境保护对政府经济决策、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约束与激励作用将日益显现,环保政策与其他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升,环境保护多元共治的局面将加速形成。

同时,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明显,环境保护仍面临巨大压力。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区环保投入减弱,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实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难度很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生物质电厂查看更多>环保电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