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市场正文

煤霸的纠结:山西该将煤炭发展到极致 还是另辟蹊径?

2017-07-04 10:14来源:矿业汇关键词:煤炭行业煤电联营煤炭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5月,小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山西之殇:GDP增速全国倒数、高官下马、银行负债领跑全国,这都是煤炭的错?》(上),得到了一些读者朋友的认可。

今天,小编推出《煤霸的纠结:山西,该将煤炭发展到极致,还是另辟蹊径?》(下),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多多指正。

一 山西被挖空了吗?

近几十年来,山西的煤炭产量随着时间不断推进而增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煤炭开采强度日益加强。尤其是,2014、2015年产量一度达到9.7亿吨左右刷新了历史最高水平。

这导致煤炭资源可采储量锐减,山西的可采年限迅速缩短。

按目前生产能力估算,山西一些主要产煤地区的煤炭储量只能开采30多年,“吃资源饭”的日子面临着严重危机!

据了解,2000年内就有学者指出,山西煤炭资源的储量“命不久矣”,如阳泉、孝义等城市的资源很快就要消耗殆尽。

而山西省也在通过加强资源的勘探,以延长山西省的“煤炭寿命”,其中2012年新增煤炭资源量达到80亿吨。

但从近五年的勘探结果来看,新增资源量“后劲不足”。一方面是资源的日益短缺、新增资源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却是产能的不断扩大、甚至严重过剩,对山西煤炭进行长远性、战略性的规划已经刻不容缓。

二 “一煤独大”,缺点暴露

2002年到2012年,是中国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期间,暴力的煤炭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各种人力和资源,它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也就此形成,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排斥。

这样单向的发展路子,使山西变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

山西煤炭产业“一马当先”,煤开采业发达,但煤炭加工业相对滞后;煤炭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欠缺;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难以提高。

而当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逐渐形成后,政府再怎么鼓励完成原始积累的煤老板们多元化发展,也于事无补。

为了整体规划煤炭产业,形成煤企整体发展格局,2009年前后,山西历时2年实施煤炭企业大重组。省内煤企数量将从原来的2200骤减至100左右,彻底终结小煤矿,“煤老板”也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也因此,原来的山西五大煤企(同煤、焦煤、阳煤、晋煤、潞安),壮大为现在的山西七大煤企(“新增”山西煤销集团、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再加上山西国际能源集团,至此山西省属层面共有八大煤企,地方国资煤企主要是兰花集团,民企的美锦集团、沁和能源、联盛能源、永泰能源等,央企中煤平朔。

这山西七大煤企分立而治,看似风光,实则不然。

2015年,山西七大煤企负债额突破万亿;2016年初,山西煤企集体遭遇信任危机,山西七大煤企大而不强颇受质疑;2017年,煤炭市场有所复苏,山西七大煤企的债务状况却没有缓解,一季度总负债达1.3万亿,相当于2016年山西全年GDP,负债率高达82.7%,净资产仅2735.48亿元。

原标题:煤霸的纠结:山西,该将煤炭发展到极致,还是另辟蹊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行业查看更多>煤电联营查看更多>煤炭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