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报道正文

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7-11-02 08:22来源: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济源供电公司作者:李建国 张娇莉关键词:供电公司第一书记电网改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场细细的小雨使深秋的王屋山愈发空灵俊秀。漫山的红叶层林尽染,路边的野菊清香沁人。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陶山村,犹如镶嵌在薄雾轻烟中的璞玉,玲珑中透着温润,静谧中透着亲切。徜徉其间,整洁的村容村貌,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笔直的电力线路,充实忙碌的村民,无不显现出蓬勃的朝气。

“这里以前是破窑洞,现在是俺们的文化课堂;左边以前是两间快要坍塌的土坯房,现在改造成了健身区……”10月30日,笔者来到济源市下冶镇陶山村时,已是上午8时,正在家门口采摘刚收割下来的小辣椒的村民陶小海说,“王书记来到陶山后,村里的变化可大了。”

陶小海所说的王书记,就是济源供电公司驻村扶贫干部、陶山村第一书记王中旗。“小康路上,不让每名群众掉队,是组织的嘱托,也是乡亲们的期盼。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付出再多也值得。”这是王中旗写在日记上的一句话。

扶贫,从一份地图开始

“这是我绘制的陶山村地图,上面有村里的地理地貌和每条山间小道,标有10个居民组的位置、人口和产业结构,也注明了42个贫困户的家庭人员、房屋、收入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实现‘一图在手、所有情况一目了然’。”在王中旗的住所、一个简单装修的窑洞里,他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张写满密密麻麻文字、有些发旧的地图说,“我每天都要对着地图,村里啥情况,贫困户有啥变化,今天需要干哪些工作,都在心里头装着。”

“说陶山,道陶山,只见野草不见田,处处深沟和荒山。”这是流传下来的歌谣。陶山村处在大山腹地,土地贫瘠稀少,物质资源匮乏,生产生活环境艰苦,是一个省级贫困村。2016年3月份,济源供电公司政工干部王中旗受组织委派,担任陶山村第一书记,开启了他的新的岗位经历。

“王书记到村里报到时,乡亲们连个招呼也不愿意打。”陶山村党支部书记陶思克说,“村里以前也来过几拨扶贫干部,尽管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变化不大,大家的日子依然不富裕,乡亲们的思想也麻木了。”

“我也是农民出身,懂得乡亲们生活的不易。只有扑下身子,把大家的心焐热了,才能点燃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信心。”走进驻村的窑洞,放好行李包,王中旗就迅速进入了角色。他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基本情况,找贫困原因。晚上,就着灯光记工作日志,绘制地图,标注重点内容。

“以前有些扶贫干部走一走、看一看,很少与俺们打成一片。王书记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有真心、有真情,把村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村民周红琴说,王中旗不仅将大家的情况装在心里,挂在墙上,还与大家探讨脱贫路子,制定脱贫规划,帮助每家每户制定脱贫的对策和措施。

20多天下来,王中旗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记录了厚厚的两本扶贫工作日志,一份详实的“地图”绘制出来了,他也跟乡亲们打成了一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变化,从一点一滴做起

去年4月份,经过集中攻坚,投资90余万元的陶山村电网改造工作全面竣工,村内的电力设施焕然一新,家家户户的下户线也得到全面改造,群众发展养殖业、小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瓶颈”彻底打通,期间有着丰富农电工作经验的王中旗全程参与规划、设计、施工和投运;

去年5月份,在王中旗的努力下,经过紧张施工,原本是一排破窑洞的陶山村文化活动中心落成,软硬件设施配置到位,外边的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交付使用,为群众学习脱贫致富技术、培育健康向上心态创造了良好条件;

去年6月份,陶山村饮水提灌工程告竣,制约该村生活用水的难题迎刃而解……

“王书记谋事实,干事实,作风实。他把精力都用在了脱贫攻坚上,让乡亲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陶思克说,王中旗有着“拼命三郎”的尽头,忙起来,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刚来的时候头发是黑的,不到半年几乎白完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仅是简单的给予,更多的要从长远性考虑,做到‘扶心’‘扶智’和‘扶长远’。”王中旗说。根据陶山村实际,他邀请养殖专家、小辣椒种植专家和薄皮核桃培育专家到村里举办讲座,手把手帮助村民学习种植、养殖技术,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提高村民脱贫热情,鼓励大家树立信心,走勤劳致富之路。

去年9月份,陶山村400亩荒坡全部栽上了大红袍花椒。3年后,这些花椒将进入15年左右的收获期,每年可为村里增加150万到200万稳定的集体收入,为陶山村彻底摘掉贫困帽子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责任沉重,使命光荣,惟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方能让村里发生点滴的变化,让乡亲们从中受益。”王中旗说。

脱贫,从一户一策实施

“俺家条件差,负担重,总觉得生活没有盼头。王书记往俺家来了不下十趟,鼓励俺自立自强,帮俺出主意、想办法、上项目,让俺鼓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陶山村贫困户陶继新说,“看到现在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心里就像做梦一样,这个梦很美好。”

王中旗没来之前,陶继新家里仅靠1亩多薄田维持一家8口人的生计,父亲小儿麻痹,母亲精神病、二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同样患有精神病,三个孩子最大的上小学一年级,最小的尚在襁褓,家庭开支压得他喘不过气。在王中旗的多方协调下,陶继新妻子被送往市区精神病院进行免费治疗,病情逐渐好转,陶继新奶奶有养牛经验,王中旗又申请资金买了两头牛,并为家里5口人办了低保,同时在镇政府为陶继新申请到了志愿者公益岗位,加上两亩花椒树,家里一年最少有5万元收入。

在“大水漫灌”式扶贫的基础上,开展“滴灌”式帮扶,让贫困家庭走出困境,是王中旗坚持的理念。

陶山村第二居民组的陶光仁和老伴年近70岁,儿子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几次,也落不了几个钱,老人为孩子操碎了心。王中旗想方设法和市区两家企业达成协议,说服企业优先录用陶山村村民就业,老陶的儿子目前在厂里一月能拿到3500元左右工资。像老陶儿子一样在厂里工作的,村里还有36人。

第五居民组的陶思元,去年女儿小丽考上大学却凑不齐学费。王中旗经过走访统计,村里像小丽一样考上大学却拿不起学费的孩子还有5个,按每个人学费加半年生活费5000元算,得2.5万元。王中旗回到所在单位组织职工募捐,终于帮助他们凑够了学费,并承诺资助这些孩子们到大学毕业。该村30岁的陶保强,有白菜制种经验却苦于没有本钱,多年来一直靠打零工生活,王中旗在村里鼓励有有技术有想法的村民开展各种种植养殖项目,想方设法为每户申请2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小陶今年仅靠白菜制种就挣了3万元。

脚下沾满多少泥巴,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王中旗到陶山村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村已有27户贫困户成功脱贫,其余15户也脱贫在望。在没日没夜奔波下,村民们生活都有了盼头,王中旗黑了、瘦了,刚过50岁的他,已是满头银丝。“都是为我们大家操心操的。”村民们心疼地说。

“头发白了可以染发,但乡亲们脱贫是大事,可掺不得半点假。”王中旗说,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作者: 李建国 张娇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供电公司查看更多>第一书记查看更多>电网改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