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企业正文

关于三峡不能不清楚的重要史实和事实

2018-01-12 15:06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者:王亦楠关键词: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抽水蓄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何历经新旧社会变迁、不同信仰不同主张的国家领导人无一不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因为"治国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兴",三峡水库是治理长江水患的关键性核心工程。

4、自古以来,长江流域的洪旱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甚。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占1/3,经济总量占40%以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带来了无穷水患灾难。从汉初到清末,长江共发生毁灭性洪水灾害214次,平均十年一次。20世纪洪灾更加频繁,1921、1931、1935、1949、1954、1981、1983、1991、1998年都发生了大规模洪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历史尚未久远,不能忘却:

●1931年长江中下游淹没耕地达5000万亩,死亡14.5多万人,受灾人口3000多万。1935年汉江干堤决口,一晚就淹死8万多人。灾情震惊中外,国民政府邀国内外专家研究如何建设水库控制洪水。

●1954年特大洪灾创历史新纪录,尽管1000多万人在大堤上严防死守,并三次启用荆江分洪工程才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但仍造成严重损害:受灾人口1880万,死亡3.3万,淹没耕地4700万亩,武汉市1/3被淹没,京广铁路100天未能正常通车。当年来华访问的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武汉上空察看时颇感震惊,即表示同意给予帮助、安排苏联专家组来华协助编制长江流域规划。

●1998年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且持续时间长。尽管倾举国之力抗洪抢险,受灾严重的长江中下游五省仍造成1562人死亡、200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长江流域的旱灾也频频发生,1930、1934、1937、1941、1942、1959、1976年尤为严重,农业生产遭重创,人民生活之悲惨从电影《1942》可见一斑。正因江河水患使民生凋敝、经济衰退,历代执政者无一不把兴水利、除水害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5、兴建堤防和分蓄洪区都难以根治长江水患,必须修建控制性水库,三峡正是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枢纽"所在。

长江上游2/3是山区,中下游以平原为主。"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即湖北枝城到湖南岳阳城陵矶的全长360公里的一段,因地势平坦洪水宣泄不畅,上游洪水又常与湘水、资水、沅水等相遇,荆江大堤洪水位常高出堤内10多米,明清史料记载溃堤事故平均10年一次,后果极严重。

通过总结历史上长江中下游的各类防洪措施发现,尽管兴建堤防和分蓄洪区也有重要作用,但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要达到能抵御1954年大洪水的水平,荆江大堤须普遍加高2~3.5米,不仅难实现、不经济,且堤防越高潜在的危险也越大;分蓄洪区也只是防止自然溃堤决口而"两害相权取其轻"之举,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已越来越困难。1998年抗洪抢险之艰难即是例证。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必须有控制性主体工程,三峡正处于长江上游来水进入中下游平原河道的"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三峡水库的巨大库容"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不但对防洪有显著作用,而且有巨大的综合效益。正如解放前"萨凡奇计划"所强调的"长江三峡是关系到中国前途的至为重大的一个杰作"。1958年国务院通过《长江流域规划要点》,确立了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规划中的主体地位。

6、三峡工程以防洪为第一要务,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流域规划综合考虑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的协调。

作为治理长江的纲领性文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根据流域治理开发任务提出了5大计划:以防洪、发电为主的水利枢纽工程计划,以灌溉、水土保持为主的平原湖泊区水利计划,以防洪、除涝为主的地区综合利用计划,以航运为主的河道整治和南北运河计划,以及同相邻流域有关的饮水计划,并按周恩来总理"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要求,在规划中特别考虑了远近景、干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工程、发用电等七种关系的科学协调。三峡工程作为长江流域规划的核心和主体,不仅不是某些文章所说的"为获取巨大发电效益而罔顾其他",事实恰恰相反:三峡工程正是为了防洪、航运、供水等社会责任而舍弃了能获取最大发电效益的方案;如果纯粹为了追求发电效益,根本不必建设三峡水库,改建一系列梯级电站会更经济。

非常值得一提的一个史料是:苏联专家组来华帮助编制长江流域规划,对长江上游进行勘查后,中苏专家对治江主体工程的坝址选择存在分歧:苏联专家组长主张"选择重庆上游40公里的猫儿峡,以获得最大的水能开发利用",而中方专家则认为"长江中下游防洪是治江首要任务,三峡坝址应列为首选"。周恩来总理为此特别召开会议,亲自听取专家组的不同方案比较,拍板"长江中下游防洪紧迫重要,三峡暴雨区是上游其他枢纽所无法控制的"。

三峡工程是在深入详实的水文、地质等勘测规划设计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严密论证、充分试验后付诸实践的,泥沙淤积、战争防护、地质灾害等重大问题均在充分考虑之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从构想的提出,到规划、设计、论证及建设过程中,各种质疑声音一直存在。中央一直秉持"通过科学争鸣实现科学决策"原则,为重大工程项目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做出了典范。三峡竣工典礼上,一位老科学家曾说"感谢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正是不同意见的长期交锋,才使三峡工程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

7、水库寿命:"长江三峡"不是"黄河三门峡"的再版,三峡水库可长期使用。

黄河三门峡水库建成不久即出现水库泥沙问题,广受社会舆论责难,尔后工程进行改建。有人提出长江三峡也会有同样严重问题,甚至断言"长江会变成黄河、三峡水库会变成泥库、重庆会成为死港、长江会断航"从而认为"三峡工程不可建"。

早在1959年,"水库调度和泥沙淤积"就被列为三峡工程的17个重大科技问题之一。其实,长江的水沙关系与黄河截然不同:三峡年来水量高达4500亿立方米(是三门峡的15倍),而泥沙量却仅约5亿吨(不到三门峡的1/3)。根据泥沙集中在汛期输移的特点,只要在调度上坚持汛期降低水库水位泄洪排沙,就能够保留有效库容长期使用。这在丹江口水库近50年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证明,三峡竣工后的实测资料也证明比设计预期还要好。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多年平均泥沙量为2.18亿立方米,仅为建成前多年平均值的48%。这一是得益于长江中上游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环保措施,二是得益于2012、2013年建成的上游向家坝、溪洛渡两大水电站,即使有"卵石",也不会流入三峡水库。

8、工程防护:采用"最抗炸"的坝型设计,充分考虑了化爆、核爆攻击的最严重后果。

"抵御军事打击、防止恐怖分子破坏"是三峡大坝从设计之初就提上日程的重要安全因素,即绝不能让三峡大坝成为国防安全的软肋!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指示解放军总参谋部负责三峡大坝的工程防护研究,从1959~1988年的30年里,军方和工程部门针对化爆命中和核爆命中、满库时1000米和400米全线溃坝、建筑物强化结构设计等做了大量模型试验,确定了可行方案。三峡大坝采用"最抗炸"的混凝土重力坝(三角形大断面,坝有多高坝底就有多宽),即使防不胜防发生了最严重的情况——核弹直接命中大坝,其后果也只是把大坝炸出一个百米宽的缺口,而不会发生垮坝、溃坝的毁灭性灾害。

原标题:关于三峡不能不清楚的重要史实和事实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可持续发展查看更多>抽水蓄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