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工程市场正文

风电行业国际化是必选项 !抱团方能同取暖

2018-04-23 09:00来源:《风能》作者:夏云峰 张雪伟关键词:风电走出去风电市场风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实力差距并不大,企业内驱力不足

参与国际竞争,看似比拼的是设备性能,实则为技术实力的较量。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我国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显著增强,“中国造”的性能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迅速缩小,甚至在部分领域优于后者。

东方风电的瑞典布莱肯风电项目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据刘平介绍,该项目一期、二期采用国外品牌的机组,东方风电通过国际竞标拿下三期、四期项目的订单。运行结果显示,后两期的发电量稳定性等方面优于一期、二期,即使在夏季小风期间,平均每月发电量也比同场其他2.5MW 机组高出约4万千瓦时。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我国风电企业“走出去”步伐缓慢的原因,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其他机电设备的销售模式不同,风电机组的销售涉及从前期根据建设地点的环境条件进行机组选型到机组的运输、吊装、运维等诸多环节,需要企业自己建立或找到合作单位,打通整个产业链,必须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而广阔的国内市场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其在前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本土市场,对海外业务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述进程的推进。

“这是有客观原因的,国内市场的变化莫测让我们绷紧了弦,每天都要解决新的问题、想新的东西,可能缺乏空间和时间去真正对企业进行国际化改造,这更加像是一个比较宏大的目标。”邹禄祥分析称,“我认为,不是说建成一个海外项目就是国际化了,而是要转变思维,研发、制造、人才队伍建设等都应着眼全球市场。大家在这方面现在还是谈得多,做得少。”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目前,我国风电企业在开发海外项目时,管理和技术人员大多来自国内,制造也基本在本土完成,运维服务体系尚未成型,离真正意义的国际化——利用全球优质资源服务于业务各个环节的开展和优化尚有差距。

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由于语言、文化、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国际化人才的短缺导致企业无法深入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政策、法律体系、市场特点等,这不仅不利于企业深入挖掘各国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国外的优惠政策,也不利于风险管控。

全球化制造和运维体系的缺失则直接影响了设备供应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加成本。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分析,从2017 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与国外相比,我国整机企业依然保持着超过20% 的价格优势。但如果计入出口运输成本,这部分优势将被大量蚕食。

“由于目前基本靠海运,因此,从排产到发货都必须紧密衔接,以便及时装船和卸货,否则需要缴纳高昂的滞纳金。”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由于人员配置不足,加上后期的备件供应得不到有效保障,企业的运维质量会大打折扣,无法提供持续的运维服务,这显然不符合国外市场的发展趋势。

据了解,国外的不少业主,尤其是缺乏经验的业主通常倾向于签订风险比较小的运维合同。其中不仅需要承诺机组的可利用率和发电量,并且还是长期性的,多数在5—10 年。我国整机制造企业目前还很难提供此类服务。

品牌认可度偏低,贸易壁垒待破除

正如前所言,项目是展示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窗口,市场参与度低,造成国内风电品牌的国际认可度偏低。用秦海岩的话来说就是,我国风电行业在前期一直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再加上缺少海外运营记录,机组性能和质量较难获得海外客户的认可,导致迟迟无法真正打开国际市场。

图2 金风科技的国际业务布局

认知惯性进一步加剧这种不信任感。邹禄祥向记者解释,就如同我们从一个不如自己的经济体进口设备,大家总是持怀疑的态度,但或许它代表着很高水准。而国际风电巨头则凭借先发优势,更容易得到海外业主、银行、金融和保险机构的垂青。

这里其实涉及国际化的一个核心议题——项目融资。众所周知,融资难是目前困扰我国风电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障碍之一。

“它首先与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有很大关系。目前,这些机构仍无法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无追索权项目融资,融资担保条件仍相对保守,部分中资银行提出海外业主最好能提供项目所在地银行的保函。然而,如果当地银行可以基于使用中国设备出具保函,他基本就可以提供融资支持,为什么还找国内的金融机构呢?”邹禄祥指出。

国外金融机构虽然较为了解风电行业,也拥有丰富的项目融资经验,但由于对我国风电品牌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对参与为我国风电企业开发的海外项目提供融资持谨慎态度。

金风国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潘彦田一语道出其中的真谛:“我们虽然经常说自己有很大的装机规模,但海外业绩寥寥无几,加上国内市场的透明度有待提高,人家凭什么信任你的产品?当地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什么要为你提供金融支持和担保?”

对此,这家企业选择了“以投资带动销售” 的模式开拓国际市场。据悉,2009年,该公司际业务布局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投资的第一个风电场并网。在随后开发的Shady Oaks 项目中,金风科技同样兼投资者、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双重身份。这些项目经过试运行,充分证明了机组完全能够经受住考验。

然而,在潘彦田看来,这实属无奈之举。“美国本土投资商或者银行在投资风电项目时,要求国际供应商在美国当地有一定的装机业绩。我们是想通过自己的投资拉动,将机组先推向国际市场,让当地严苛的电网或规则来考验金风科技机组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使国外的客户、市场有机会了解中国制造的风电设备。”

显然,这并不是“走出去”的常规路径,建立设备认证的全球互认体系才是提升企业融资能力的一种长效机制。这恰恰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由于各国之间的检测认证制度并没有完全接轨,一国认证机构颁发的产品质量认证证书经常不能为另一国家认可或采信,企业需要反复进行认证,大大增加了其参与海外项目开发的难度和成本。这也被秦海岩看作“国际贸易隐性壁垒中的技术壁垒”。

针对这一情况,国内一些企业在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比如,2017年4月17日, 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设备认证互认体系(IECRE)宣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正式成为IECRE 认可的认证机构,并准许颁发IECRE证书。由此,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成为目前欧洲之外首家IECRE 认证机构。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只要在国内由北京鉴衡认证中心进行认证,就可凭该证书使产品走出国门,无需进行重复认证。通过建立多边互认体系,既能够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提升市场活跃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全球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也可以使我国从参与者向管理者和引导者转变,争取到全球治理制度建设权力。

邹禄祥在受访时肯定了这种努力的积极意义,但他也坦言,上述工作刚刚起步,要真正实现“一证在手,全球通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技术因素,“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本地化要求都成为设置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此前,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都对中国风电产品发起过“双反”调查。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依据其所谓的“301 调查”结果公布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建议清单中,风电设备赫然在列。而加拿大、印度等则针对国外风电设备设立了本地化要求。

图3 总装机24.45万千瓦的联合动力南非德阿项目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专家Jonas Meckling 坦言,这些举措显著增加了环境产品的成本,并减缓全球工业增长。

开发海外项目时,还必须重点防范政策、法律、政治、金融等方面的风险。

一些专家表示,各国政策和法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风电市场,其法制环境还不完善,走向国际市场时,如果对此类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稍有不透彻,就会影响后期的项目开发,甚至导致掉入所谓的“投资陷阱”中。

在政治风险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当属三一状告奥巴马案。舆论认为,该案中,比结果更有价值的是它所带来的启示:首先,在确定投资项目之前必须做好调查,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其次,遇到风险后,企业要主动利用法律、政策、游说等多种工具,借助当地的法律体系、政治制度,积极主张自己的权益。再次,应当充分发挥政治磋商和沟通的作用,避开敏感地区和行业。

同时,政权更迭会影响政策的延续性和合同的可执行性,民族和宗教冲突则给现场人员的安全埋下隐患。据李巍介绍,即使在南非这样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非洲国家,也存在社会治安风险,内部不安定因素非常多。“因此,在项目执行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人员安全,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尽可能缩短员工每天的往返时间,将风险降到最低。目前来看,这些措施执行得比较到位,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此类严控细节的做法贯穿海外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李巍以南非德阿项目为例说明做好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在南非,受当地政策影响,每周只允许运输两套超限设备,这会影响后期的吊装进度。联合动力及时响应业主需求,确保按进度要求供货,以保证吊装工作的如期进行。

“同时,海外项目会涉及汇率波动的问题,在合作协议中必须明确应对措施。”她进一步提醒,“我们在参与南非德阿项目的前期就签订了锁定汇率的合同。现在来看,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规避了很多风险。”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走出去查看更多>风电市场查看更多>风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