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工程市场正文

风电行业国际化是必选项 !抱团方能同取暖

2018-04-23 09:00来源:《风能》作者:夏云峰 张雪伟关键词:风电走出去风电市场风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际化是必选项,抱团方能同取暖

虽然存在诸多障碍,但按照潘彦田的理解,国际化已成为我国风电企业发展战略组合中的“必选项”。“基于对国内及全球风电市场变化的深度观察,‘走出去’是无可回避的。风电历来是‘高风险’行业,需要‘长跑’,而国际化更需要韧性、耐心与坚持。”

目前,这次“长跑”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邹禄祥视之为国际化由初级阶段转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期。“标志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风电企业在向外走时,已经能够脱离国家提供的政治给养,比如部分项目可以做到本地化融资。”

典型例证就是金风科技,近年来其在数个海外项目中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融资。2017 年4 月27 日,这家企业宣布与美国伯克希尔˙ 哈撒韦旗下基金MidAmerican Wind Tax Equity Holdings以及花旗达成税务投资协议,三方将共同投资金风科技在美国开发的Rattlesnake风电项目,其也成为第一个在美国生产税减免政策(PTC 政策)下获得税务投资的中资企业。同年12 月19 日,金风科技旗下最大风电场——澳大利亚Stockyard Hill 项目成功与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等九家国际金融机构签订无追索银团贷款协议,这是该公司成立以来获得国际金融机构参与最为广泛的无追索项目融资。

此前的2015年7月,这家企业还在海外完成3 亿美元债券发行,票面利率2.5%,期限3 年,成为中资企业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得益于对金风科技资信的认可和业绩的信心,该债券在发行认购环节获得了全球67 个机构投资者账户近5 倍的超额认购。

在此背景下,考虑到国际化实际上是一个由政府部门、金融保险机构、行业协会、风电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下一阶段的发展更离不开各方的紧密合作,建立协商机制则是关键。

“我国风电行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很少形成合力。我们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协商机制,对于如何共同在国际上营造好中国军团的商誉,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邹禄祥表示,“而欧美企业不仅有商会,还建立了畅通的协商机制,划定所有参与者行动的‘红线’。只有让别人看到你对自己有高要求,他才会对你的产品建立起信任感。”

图4 总装机9.75万千瓦的东方风电瑞典布莱肯风电场三期和四期

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牵头挖掘更多的商机,对各国的市场现状给出多角度的官方指导,帮助企业规避一些早期就能判断出来的风险源。二是由国家进行“推销”,在国际上将风电产业打造成一张类似中国高铁的国家名片。

这也得到了李巍的赞同:提高我国风电行业的国际认可度,不能仅着眼于单个企业的品牌,必须从行业整体形象入手。为此,国家需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让企业更容易“走出去”。

“设备的出口和项目的开发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在进行海外风电项目开发时,国家应该通过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银行和金融机构为这类项目提供融资。”她补充道。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Jonas Meckling 认为,短期内,解决争端需要依靠和解谈判;长期来看,则应该针对环境产品和服务签订多边协定。

业内人士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单个企业的抗争力量太过弱小,我国政府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相关部门在建立产能国际合作机制时有必要协调有关国家,按照世贸组织的自由市场基本规则公平行事。”

有专家指出,在打破信息不对称方面,除了依托国家力量外,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此,行业协会有必要强化与国外风电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对接,了解这些国家的基本情况和风电产业发展规划等共性信息,经分析后汇编成册;或者邀请国外机构共同举办专题研讨会,释放有效信息,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探索成本。

“此外,协会还有必要加大协调力度,做好行业自律,引导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进行有序竞争,共同维护好中国风电的品牌形象。”该专家强调。

就企业而言,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提醒,在进行国际化时,首先应该是合作,其次才是竞争。“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想着把竞争对手打垮,以此抢占市场份额,这对早期的市场开拓非常不利。其实我们可以抱着合作的态度去和其他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给问题,实现减排目标,推动当地发展。”

这与秦海岩的看法不谋而合:企业一定要扭转一味占领市场的观念,善于调动全球的优质、优价资源来满足生产需求,积极体现建设性,努力通过自己的投资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尽最大可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他建议,在做出投资决策前,企业应该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尽可能熟悉当地政策、法律和风土人情,全面考量各种风险。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结合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估,避免盲目参与力所不能及的项目。

“经营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并根据经营环境的改变,针对可能出现的新风险点,不断调整应对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秦海岩进一步表示。

当下,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风电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金风科技、联合动力、东方风电、中国海装等企业都在沿线地区积极谋篇布局。

刘平向记者透露,东方风电将从技术、营销、管理上加强全球化的研究与业务推进,重点开拓欧洲、南美、东南亚、中亚等市场,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营销、服务、管理模式,推进本地化,融入当地文化,进而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等“走出去”。

“我们未来将依托南非德阿项目,凭借在低风速、高海拔等机型上积累的技术优势,对非洲进行滚动开发。同时,我们还十分看好中亚、中东欧以及东南亚的风能开发前景。”李巍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整合供应链资源,将风险规避在源头,高质量开发好每个海外项目,树立标杆,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管理公司蓝色光标发布的《2017 中国品牌海外传播报告》提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企业往往既没有在西方主导的文化舆论中获得足够的议程设置能力,也没有深入地方市场获得本土媒体公关资源。加强媒体与传播渠道布局、打破西方媒体对话语权和传媒议程设置的垄断,才可以增加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话语权,为其海外推广奠定基础。

“应在传播中强调中国品牌的‘赋能’属性,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提升,帮助东道国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报告中写道。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走出去查看更多>风电市场查看更多>风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