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工程评论正文

风电场开发思路:成本+管理=收益

2018-05-02 10:01来源:风的力量作者:胡威关键词:风电开发风电场风电装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是位于桂北的一个巨型风电场群,可以称得上是南方地区单体最大的风电场群,由上十个小项目组成,装机规模达百万。

上述项目均集中成片,位于湘桂走廊两侧高山形成的峡口中央的隆升地形带,风首先在峡口地形被加速,之后又迅速在隆升地形带再次加速,使得该地区的风资源异常富集。但由于局部地形变化多端,使得整个区域风能资源分布非常复杂,并且根据后评估发现,其风能资源的差异性超过原有认知。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视频来源:广西院巫总)

今天就不细述后评估里面的具体情况了,从宏观上聊聊,这个项目对今后开发风电场有什么启示,咱既不谈技术也不谈理论,说说开发风电场的思路。

风场开发的思路:

这个项目主要用1.5MW的机组,殿堂项目用的2.0MW机组,但是从运行效益上来看1.5机组要好于2.0机组,且当年1.5机组的价格要高于后来的2.0机组。实际上,我们目的是需要赚钱的项目,不是为了买便宜的风机。便宜的风机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计算的”收益率确实过得去,但是,多少风电场当年算得好好的,实际却发不到那么多呢?所以,一是充分将风资源评估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二是机组对于本风场的环境适应性以及与风特性的匹配性是重要考虑的方向,风机只有保障了发电量的实现,才能保障最终效益的实现,账算计的清楚不如风机电发得实在。

项目业主一般可以根据偏好划分为三类:

收益型:对项目追求的是内部收益率、度电成本、净现值等财务指标,期望获得比较高的回报,多关注机组本身的发电能力,全生命周期的收益。基本上风电场采取的模式是开发然后自持。

成本型:一般比较追求项目的规模,建设成本低廉,做项目资源或风场资产交易的中小业主,以及EPC总包企业居多,一般是期望能够获取更多的溢价空间,或者通过较少的资本金投入,快速盘活更多项目。总之就是,越便宜越好,能省则省。

均衡型:这类型的项目业主并不是说是一定属于稳健的大开发商,而是比较现实和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开发商。其主要想均衡收益和成本;同时根据项目本身盈利能力或者资金需求,去均衡项目是自持抑或转让。总之就是根据自己需要,均衡选择实现稳中求胜的目的。

各自不同的条件,对风电场的偏好也不一样,因此在风电场设计的时候实际上是要灵活考虑的,毫无疑问,这个项目的业主是五大发电企业之一,核心追求是规模和收益,刚开始规划的时候风电场尽可能都是在风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区域,风电场中间的副山梁有很多,刚开始害怕尾流影响而没有布机,但是后来业主敏锐的要求在所有可能的位置布设机组,就算是发电量稍低也没有关系,因为原来的风电场可以帮助摊薄诸如道路、输电线路等等的成本,这一下子很多点位就出来了,整体的规模和效益就出来了。

这种账算的实在,然而现在有些厂商却开始玩儿数字游戏,业主正常的诉求,它不用科学用套路去实现,甚至可以去造假高达0.5的Cp值的功率曲线!可以举例的数字游戏还有很多,最终业主并没有买到实惠,项目实际发电效果也会不如同级别质量和服务保障的风机。典型的账算得过去,但是最终发电量上不去的尴尬项目,何谈收益。

找风的思路: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项目越来难找了,当年低风速的开发还没有下探到5m/s,普遍在6m/s以上,可以回头再翻看一下当年的微观选址报告,在自己已建成的风电场场内、周边当年未被重视、现在技术条件可供开发的资源。现有的道路和线路如果能用得上,实际上等效小时数不一定要很高,成本不高,能多发一些电,收益是能保障的。

实际上,这个项目在前期开发的时候业主心里就一盘整棋,当时我还很难理解为啥要这么去布机,现在看来,即便按照惯常的思路去开发,路也还是要这么修、升压站还是要这么建,为何不扩大装机规模,摊薄成本,总发电量上去了,总收益也上来了,就算有些低效资产也不是亏本的资产,随着技术的进步当时不好的资源也会是优质资源。更何况即便是有些单个机位点发电量少,可是成本很低,它还是能够达到单一机位点风能利用效益最大化。

项目设计管理的思路:

项目在前期开发阶段业主即要求设计院和风机厂家入场,几方一起展开风电场规划和设计工作,当时业主方领导亲自领着一群人跑项目现场,这个地方的山非常崎岖,植被茂密,蛇虫出没,爬上山三四个小时,通常一天只能看有限的几个点,然后就不得不下山。做完设计以后反复开会研讨,甚至当机组厂家认为测风资料不足,研讨会专家也拿不出替代方案的时候,业主愿意继续等半年的测风时间再继续工作。业主方的艰苦奋斗、科学严谨的作风令人肃然起敬,参与过该项目的人都对这个项目充满了感情和敬意。在这种氛围下工作,大家都很投入,也是能够愿意去尝试和突破的,不断的去挖掘潜力和总结经验。

业主+设计院+有风电场设计能力的机组厂家,三方在测风到规划设计阶段一道工作,共同为业主提供前期一体化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实际已经在很多项目都证明行之有效,在多方协同下来帮助业主更深入了解自己风电场特性,有助于利用最新的技术、有利于降低复杂、低风速项目的不确定性。但是,这不意味着那些停留在表面的反反复复工作就值得提倡,任何一个项目管理动作都必须是依照科学和严谨做分析判断,而不是只能产生低效率工作的劳动力滥用。就更别提在招标阶段还对数据遮遮掩掩的了!

从这个项目可以看出来,在风场开发最初的心中要有大格局,思路就会开阔,项目干起来就会大成果长收益。风电是一项长跑,唯有看清楚整个比赛,才能让功力发挥的绵绵不绝。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开发查看更多>风电场查看更多>风电装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