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海上风电政策正文

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2年开工建设海上风电300万千瓦!

2018-05-15 10:30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山东风电海上风电装机风电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5.海洋化工。严格落实化工项目进园入区制度,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优化海洋化工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打造绿色化、集聚化、高端化海洋化工基地。发展精细盐化工,延伸拉长以溴素为原料的阻燃材料、药用中间体等产业链条,打造高端盐化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做精海藻化工,开发化妆品用、保健品用、医用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石化盐化一体化发展,集约集聚发展临港石化。

(六)智慧海洋突破行动。全面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以我省近岸海域为重点,以海洋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装备和活动深度结合,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提高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1.建设海洋超算和大数据平台。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联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浪潮集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智能超算和大数据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体系,共同打造国家级分布式超算中心。建立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和平台,统一标准规范,分级分类准入,构建海洋信息获取、传输、分析、应用的全过程体系。2018年省、市、县涉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海洋科研院校对外开放相关海洋数据,加快实施“透明海洋”工程,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整合多源异构海洋数据,2019年建成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推出一批覆盖我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水文气象、海洋渔业、远洋运输、海上安全等领域的大数据产品;推动建立国家海洋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开展全球海洋数据的业务化收集、整合处理和质量评估,2022年建成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大数据产业集群。支持沿海7市建设互联互通的智慧海洋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每市培育一个海洋行业云平台、一批云应用服务商。

2.推进海洋信息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强对海洋信息感知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对新型智能海洋传感器、智能浮标潜标、无人航行器、智能观测机器人、无人观测艇、载人潜水器、深水滑翔机等装备的研发。完善海洋信息采集与传输体系,重点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集成芯片级传感器,探索建立小型低成本的海洋浮动传感器网络,持续感知大范围海域。积极参与建设多分辨、多时效数据结合的卫星海洋应用系统,推动海洋卫星服务产品产业化。建设海上北斗定位增强及应用服务系统,构建海上无线高精度定位网络。支持青岛建设中国北方唯一的国际海底光缆登陆站,推进中美跨太平洋高速光缆系统和青岛登陆点建设,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打造国际通信数据港。

3.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加强海岸带和海底地形测绘,完善由岸基观测网、船联网、浮标潜标网、海底观测网、星联网组成的五位一体综合观测体系。进一步优化海洋观测布局,支持我省海洋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观测系统建设。到2022年,建设100个海底观测站,100个集观测、管护、救助、补给、旅游、环保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多功能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近海海域的山东海洋立体观测网,为海洋生态保护、灾情预警、精准管理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决策支撑。

(七)军民深度融合行动。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加快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海洋领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带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1.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建设青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技术装备保障、军工产业发展、军地人才培养、综合保障协作、军地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等“五大中心”,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打造军民融合的“青岛样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将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军事设施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科教文化聚集、国防教育基地、军地社会化服务等功能分区,建设国际知名海军城。坚持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任务,以破解影响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为主攻方向,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2.完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结合国防布局和全省海洋生产力布局,把船舶、海工装备、核装备等产业作为“民参军”、军转民的着力点,加快构建平战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创新企业,探索组建涉海大型军民融合企业集团,提高服务国防需求的能力。加快烟台、威海、临沂等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路径。支持烟台建设军民通用深远海保障基地。创建一批专业化、集聚化的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小镇,支持威海南海新区加强与航天十二院合作,打造航天飞天体验小镇。

3.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协同。加快完善军地协同创新、双向转化体制机制,打造军民协同科技创新高地。发挥我省海洋科技优势,支持建设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烟台海军航空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威海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滨州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军民融合创新载体。鼓励省内涉海科研单位及骨干企业与军工集团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军工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军民通用技术合作开发和成果共享。实施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开展海洋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制定,推进海洋创新项目、创新成果有效对接。

4.推进基础领域共建共享。综合考虑军地需求,依托海上运输通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等级航道和航空网络,统筹海洋交通战略体系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开展能源资源、港口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发挥好大中型船队运输作用,建立军地一体的资源储备供应和投送体系。加强执法船舶更新改造,优化提升海洋执法装备水平。深化军地联合维权执法合作,健全海上应急救助体系。

5.强化军民融合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军地统筹衔接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集成融合。依托山东省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民参军”采购平台和民企推介发布平台,推动“民参军”、军转民技术产品信息发布。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业加强与军工企业对接,承担军工科研和协作配套任务。对于具有军品科研生产资质并承担重点攻关项目的企业,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推动船舶军工企事业单位承接上一级公司军品科研生产资质,加快由配套服务向系统集成总承包、总设计、总建造转变。

(八)海洋文化振兴行动。发挥山东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韵深厚和资源富集优势,强化海洋意识、彰显文化自信、打造文化高地,推动优秀海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到2022年,全社会“亲海、爱海、知海”局面基本形成,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海洋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海洋强省建设有力支撑。

1.全面增强海洋意识。将海洋文化教育纳入全省各级各类宣传教育体系,推动海洋知识、政策、法律等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全面增强蓝色国土意识、陆海统筹意识、抱团向海意识、海洋环保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浓厚氛围。加快海洋科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海洋公益民间组织和社团,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科普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设施,在现有场馆中增加海洋科普、海洋文化内容。依托涉海机构搭建开放灵活的科普宣教共享平台,推动海洋实验室、科技馆、样品馆和科考船等向社会开放。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依托主流媒体资源和新业态,讲好海洋故事,传播海洋知识,推动海洋意识由沿海向内陆传播。

2.传承发展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文化研究阐发,弘扬博大包容、开放进取、敢为人先的海洋文化精神,挖掘仙海文化、航海文化、海防文化等传统海洋文化价值,强化海洋生态、海洋科技、海洋空间等新时代海洋文化思维,鼓励原创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编纂出版《山东海洋通史》等一批海洋著作。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设立优秀海洋文化转化创新重大理论研究专项。加强对近代滨海建筑群、海防遗址、红色遗存、海洋节庆、海洋民俗等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涉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时代内涵的海洋文化名片。以海疆历史文化廊道建设为引领,实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一批重点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实施海洋知识与文化交流融通计划,支持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建设,支持烟台、威海中国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支持办好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等一批高端论坛、展会、节庆、体育赛事活动,支持设立或申办一批重大节庆赛事。

3.打造文化产业高地。合理布局海洋文化产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海洋元素在精品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全面渗透,壮大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数字出版、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推进海洋文化与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等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海洋特色鲜明的新业态、新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文化品牌。加快建设青岛“电影之都”,支持济南、烟台、潍坊、威海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支持青岛东方影都建设国家影视文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国家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和全球影视文化中心,支持开展国际合作、影视交易等试点。实施“海洋文化创意集市”建设计划,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支持济南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支持青岛、烟台等市建设海洋虚拟现实产业园。

更多及时、详细资讯请扫码关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山东风电查看更多>海上风电装机查看更多>风电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