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2018-06-11 10:12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王轶辰关键词:三峡工程水利枢纽工程三峡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绿色电力的生态效益

2017年3月1日12时28分,三峡电站中央控制室累计电量显示屏上的数值跳到了10000。至此,三峡电站成为我国第一座连续14年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发电量突破一万亿千瓦时的水电站。

一万亿千瓦时意味着什么?一万亿千瓦时足够一亿个三口之家使用5.72年,足够北京使用10.5年,足够全国使用60天,减排效益相当于在我国增加了三分之一个大兴安岭林区。

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为882亿千瓦时,安装有32台70万千瓦巨型水轮机组,占全世界巨型水轮机组的近40%。巨型水轮机组带来丰富清洁电能的同时,也给其运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穿过三峡电站巨大的水轮机房后,就可以进入整个电站的“大脑”——控制中心,林林总总的各式按钮和显示屏提示着记者管理这样一座巨型电站的复杂程度。

在科学调度下,三峡电站保持了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巨型机组“得令就能开机”“开机就能发电”。2015年,长江所有上游来水全部通过机组发电流向了大坝下游,实现了“未弃一方水”,水资源利用率达到了100%。

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6年,三峡电站发电耗水率逐年降低,从初期运行的5.9立方米每千瓦时降低到4.3立方米每千瓦时。三峡—葛洲坝梯级累计节水增发电量高达649.3亿千瓦时。

“黄金水道”作用不可忽视

在三峡大坝五级船闸,一艘艘满载物资的大型货船正在依序排队过闸。若是逆流而上的船只,过了三峡船闸,便可直达重庆。

“自古川江不夜航”,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从宜昌到重庆一段河道狭窄,水流汹涌,夜不能航。这导致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流水运发展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年货运量远低于世界同类河流。

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运行后,渠化重庆以下川江巷道里程600多公里,结合实施库区碍航礁石炸除工程,消除了坝址至重庆间的139处滩险、46处单行控制河段和25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库区航道年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实现了全年全线昼夜通航,万吨级船队可由上海直达重庆,航运成本降低三分之一以上。“长江航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曙光说。

通航条件改善后,船舶单位平均能耗显著降低。据测算,与蓄水前相比,长江水运能耗降低约37%。2003年至2010年,重庆市运输船舶共节约燃油近239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17万吨、二氧化硫9.56万吨、氮氧化物12.7万吨。按照目前年货运量1亿吨计算,库区每年航运能耗降低约8.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1.8万吨;与公路运输相比,每年可节省约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13.4万吨。

两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中华鲟和三峡珍稀植物,是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两张亮丽的绿色名片。”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孙志禹表示,三峡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展了长期的系统的生态环境研究论证,严格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位于宜昌市区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的大型控温养殖车间内,一尾尾中华鲟幼鱼在可以调节水温的孵化装置里欢快地嬉戏,成长到一定阶段,它们就将被放归大自然。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成立了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2008年,中华鲟保护机构整体划归三峡集团管理。2009年,世界上第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种在研究所三峡坝区基地诞生。2012年,宜昌市政府和三峡集团共同倡议建设中华鲟放流纪念设施,中华鲟放流活动走向常态化、规范化。截至目前,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共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500余万尾。

疏花水柏枝是三峡地区特有的物种,是三峡库区蓄水可能灭绝的两种植物之一。记者了解到,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繁育研究,已培育疏花水柏枝幼苗2万余株,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做好了苗木储备,并于2017年成功实现自然繁殖。

此外,迄今为止,三峡水库已连续开展了11次生态调度试验,通过“人造洪峰”为四大家鱼自然产卵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增殖效果明显。后期,三峡水库将结合来水条件及消落计划,单独或联合溪洛渡、向家坝水库继续择机开展生态调度试验。

“三峡集团培育的珍稀植物已用于葛洲坝防淤堤、三峡右岸84平台和鸡公岭生态修复等工程。”张曙光说,三峡地区特有植物通过人工手段回归到其原始分布区域,扩充种群数量,达到了生态保护目的。

不能否认,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原有水流状态,改变了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会对某些鱼类种群的生存造成一定影响;三峡及其上游梯级水库群形成后,长江中下游泥沙量大幅减少,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产生冲刷作用,导致部分河岸崩塌,在同等流量情况下部分河段水位下降等。“对这些问题,要不断探索,采取各种技术和工程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利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表示。

原标题:三峡工程: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工程查看更多>水利枢纽工程查看更多>三峡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