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三菱M701F燃机在中国大陆机组增加到68台

2018-07-02 09:16来源:气电之光作者:迈特莱波关键词:热电联产燃煤机组燃气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东方 电气发布消息,中标四台F级重型燃机

6月21日,东方 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同日中标华电青岛燃机热电联产工程项目和华电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燃机热电联产项目,两个项目共计四台F级重型燃机。

华电青岛项目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青岛电厂,电站安装2台9F级燃机组成的两套“一拖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首台计划于2019年10月31日投入商业运行。

华电清远项目位于清远两德经济合作区北部,电站安装2台9F级燃机组成的两套“一拖一”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首台计划于2019年12月投入商业运行。

此前,东方 电气-三菱已经为中国大陆26家燃机电厂提供了66台机组(其中M701F级64台,M701D两台)详情请见连接文章:

三菱M701F级燃机26家电厂、66台机组汇总

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简史

青岛公司始建于1935年,70年代前有着被称作全国电力“老大哥”的辉煌。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力行业迅速崛起,企业却受制于内外部原因踟蹰不前,在日益壮大的山东电网中,被贴上“设备陈旧的调峰电厂”的标签。

从一直隐隐骄矜的过往中醒来,今后怎么办?成为青电人苦苦追寻的答案。

▲70~90年代初期的青岛发电厂主控制室

大潮,将花甲老厂推向命运的门槛——

改革开放大潮摧枯拉朽、气势磅礴。青岛市作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迅速发展,但当时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开四停三”的限电形势,让很多投资机会打了水漂。

时代给了青岛公司难得的发展良机。扩建新机组,成为职工和市民朝思暮想的事情。

当时,青岛公司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只有36岁,是1984年山东电力试行厂长负责制,在职代会上直接民主选出的。面对场地、资金和“八五”计划里没有项目的重重困难,年轻的改革者们披荆斩棘:“必须玩命地‘拱’扩建,前面就是块铁,也要把它‘拱’透了,不能让时代列车在我们手中误点。”

经过5年的艰苦奔波,1992年12月,项目成功获批,规划四台30万千瓦机组,一期先上两台,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消息传回,全厂上下一片沸腾,许多职工热泪盈眶。

要大干,流大汗,汗水里能跑旱船——

青岛公司一期扩建工程1994年3月正式开工,1995年、1996年相继投产发电。首台机组创下当时同类项目建设最快纪录,被电力部认定为全国第三台投产即达标机组。

▲1993年,职工们欢天喜地迎接一期工程奠基

一个花甲老厂,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扩建前,青岛公司最大机组只有2.5万千瓦,职工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工人,刚刚招来的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也没有实践经验。

“是不是从外单位抽调些内行帮忙?”上级领导无不担心。

“不!”青电人斩钉截铁。他们知道,职工队伍素质的变革,也是改革成效的体现,“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干好30万!”

当时厂里流传着一则顺口溜:要大干,流大汗,汗水里能跑旱船。青岛公司生技部副主任于爱民是一期扩建进厂的毕业生,“进厂第二天,我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厂房海拔低又在海边,当时一遇台风和暴雨天气就淹。厂里有个警钟,遇到紧急情况只要一敲,职工们就像战士听到枪声,撂下碗筷就往厂里跑,几分钟就集结完毕开始抢险。”

“改革初期劳动者火热的激情和青电多年传承的好作风,在扩建时得到了延续和升华。试运连续三个月每天十二小时两班倒,厂里怕我们辛苦,想把硬座椅换成舒服的软座椅,但大家坚决不让,因为坐硬板凳精神足,监盘不容易迷糊。当时的部分线路保护是进口装置,我们几个小年轻用业余时间,全部翻译出来,自学掌握并给车间讲课。”

2017年,青岛公司“于爱民劳模创新工作室”被集团公司授予首批职工创新创效工作室,“我们要把好传统一代代传下去,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品质,是青电改革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闯出‘路径开新’的青电模式”

2018年1月,青岛公司连续第六年获得集团公司“五星级企业”表彰。什么力量让这座“耄耋老厂”,毅然阔步走在改革发展的前沿?追本溯源,是创新为魂的“路径开新”企业文化,给她注入了无限活力和动力。

盘活老机组,开启热电联产新航路——

时针转回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生产经营模式被颠覆,“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把“电老虎”的铁饭碗彻底击碎。时逢国家产业调整,吹响了关停能耗高、性能差、污染重的小机组的“集结号”。

关停虽易,但老厂200多名职工如何安置?企业发展何去何从?“我们要闯出‘路径开新’的青电模式,给后人留下光明大道。”打破旧思维,青岛公司把“路径依赖”经济原理反其道用之,大胆创新改革思路。

经过多方调研,他们发现,青岛市供暖都是靠10吨以下的小锅炉,效率低、污染重。“咱们老厂锅炉都在75吨以上,供热有明显优势,既能保护环境,又避免了关停,职工也能妥善安置,一举三得。”

“热电联产,二元推进”战略应运而生。敢为人先、善闯新路的青电,开启了“先行一步,步步为赢”的热电联产发展航程。

▲1998年11月华电青岛公司第一台热电联产机组投产

2001年,在老机组超前关停的基础上,利用亚行贷款新上两台背压式供热机组,并将剩余的两台老机组改造为供热机组的后置机和抽凝机,盘活老机组的同时,一跃成为青岛市最大的热源基地。

之后,他们敏锐把握“绿色奥运”青岛奥帆赛契机,把原规划的二期两台30万千瓦纯凝发电机组调整为热电联产机组,成为山东省首家利用30万千瓦机组供热的企业,并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试点单位。

创新,一直在路上——

围绕“热电联产”,青岛公司创新出众多科技成果。其中,最引以为傲的,算是2009年全国首台30万千瓦纯凝发电机组改抽汽供热和2013年全国首台30万千瓦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改造。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燃煤机组查看更多>燃气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