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忘我奉献 无问西东——三位核工业老人口述实录

2018-07-09 14:24来源:中国核工业报作者:胡春玫关键词:核工业反应堆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铺开历史的画卷,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点燃了亿万国人心中“中华崛起”的梦想,树立了我国核大国的地位。而这辉煌成就的背后,老一辈核工业创业者们历经了各种极限考验——戈壁荒漠、漫天风沙,环境极端恶劣的古塞疆域,是他们奋斗的战场;尖端的技术、短缺的攻关设施以及饥荒的困顿,是他们前行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但他们并没有停下拼搏向前的步伐。在那个呼唤精神力量的年代,他们心系“祖国需要我”,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在国家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在祖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刻,成功研制了“两弹一艇”,让百年积弱的中国从此傲立东方。他们没有生逢最好的年代,但却用青春、汗水,用一生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跨越一甲子沧桑,如今已是华发老人的核工业开创业者们回首那段燃情岁月,回望那份忘我拼搏、极限挑战,他们依旧无怨无悔,只问初心,无问西东。

“白衣和尚”

鹤发老人潘其富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他是四〇四厂“34-32英雄集体”的一员,曾在我国第一座反应堆事故的抢修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祖国的需要,几十年来他扎根戈壁荒滩,用忘我拼搏写就着核工业精神。

那是1965年,四〇四厂第一座反应堆工程进入了堆芯石墨安装阶段。这是关系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工序。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有核国家,确立了我国核大国地位,但要让我们的国防真正强大起来,就必须解决核能源问题,为此必须建造核反应堆。于是,反应堆工程上马了。

当时,全厂都在为工程建设奔忙着,其进展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很快,工程进入了堆芯石墨安装阶段。石墨砌体是反应堆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清洁度的要求更为特殊,需要一尘不染,就连石墨缝隙间的空气尘埃都要进行严格的测量和控制。如果达不到要求,将影响反应堆的启动和运行功率。因此,需要在石墨安装的同时进行测尘,准确及时报出结果,保障石墨安装一次成功。

任务之重大、要求之严格,真是前所未有,让我们这些正全力以赴攻克技术难题、保障反应堆成功运行的人员也捏一把汗。我没有参加测尘的工作,但却亲眼目睹了上百个青年小伙子为了测尘工作所做出的奉献。

测尘组很快组建起来了。为了保障现场的清洁度,组织决定参加这项工作的每一个同志必须剃光头发和眉毛。起初,听说要削发,这些经过严格审查精选出来的小伙子们心里也嘀咕。若说吃苦,谁也没有少吃苦,若说受累,谁也没有少受累,冲锋陷阵更是没有二话。可是剃光头发和眉毛……都是20多岁的小青年,谁还没有个爱美之心?

但当得知安装要求、现场的情况后,大家当场就表态一定要做好这件事,义无反顾地剃去了头发和眉毛。近百人的测尘队伍成了四〇四厂的一道“风景线”:身穿的白色工作服上没有一粒纽扣,只用上下几根布条交叉系在一起,再加上一色的光头,活像一群出家的“白衣和尚”。

那段时间里,为确保石墨安装顺利,这群“白衣和尚”提着沉重的采样仪器,在只有一个人才能通过的孔道中爬上爬下,昼夜不停地值班监测。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吃在厂房、睡在工作间,眼睛熬得通红,但谁都没有怨言……

1966年底,我国第一座反应堆成功启动运行,四〇四厂所有的人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

中秋“土”人

初见四〇四厂老一辈创业者赵柏树,敦厚慈祥,而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老人的眼里绽放着光芒,话语连珠。当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意气风发旳他怀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理想,毅然踏上了扎根戈壁荒漠、默默奉献的征途。如今,当年的青年学子已是白发老人,而当年沸腾的热血,已融进了对核工业的眷恋与自豪。

1958年,我踏上奔赴西北基地的路程。经过几天颠簸后,车窗外越来越荒凉,但这荒凉却没有冲淡我对事业的美好憧憬。

初到四〇四基地,施工生活用水都要靠火车、汽车从几十里外拉到工地,一吨水的成本相当于一吨汽油的钱,真是“滴水贵如油”。因此,我们的生活用水只能定量分配,早晨用过的水要留到晚上再用。尽管生活艰苦,但回忆那段时光真是难以忘怀,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初到基地度过的中秋节。八月十五,正是阖家团圆、中秋赏月之际,可是谁又能想象出我们在戈壁滩度过的第一个中秋的情景呢?

农历八月十五一大早,我们就接到了有大风的通知。大家挥锹抡镐,按照要求将帐篷下埋了一米。果然,一到下午便大风骤起。狂风卷着沙石扑打着帐篷,发出一阵阵“刷刷”的声响。不一会儿,帐篷的门就被沙石堵住了。随着夜幕的降临,风越刮越大,一声比一声紧,完全没有“休战”的意思。可这时一阵吵嚷声传进了帐篷,我们从帐篷缝隙向外望,原来是女同志的帐篷被风掀开了,被褥、衣物被风刮得满地乱滚,几个女同志被风吹得站立不稳,顾了这儿顾不了那儿。我们赶忙出去 “营救”,让她们赶紧进到我们帐篷里,然后转身冲进风沙中抢救她们的衣服和被褥,并固定被风掀开的帐篷。待一切收拾停当后,大家都成了“土”人,相视后不由得笑了起来。

尽管极端恶劣的环境让基地建设步履艰难,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大家咬紧牙关,最终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所有建设安装任务,为原子弹研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身先士卒的厂长

在日前举办的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周年座谈会上,曾任五〇四厂首任厂长王介福秘书的王真富老人动情地讲述了创业时期的感人故事,感染着会场上的每一个人。扎根大红山下60载,王真富见证着我国铀浓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而当年艰苦创业的每一幕、每一帧早已烙印在老人的心底,以至于他年至耄耋,却依旧如数家珍。

我1961年来到五〇四厂就担任首任厂长王介福的秘书。王介福性格开朗,非常和蔼、平易近人,但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事不过夜,无论多晚接到任务还是遇到工程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处理解决。当时还没有电话,我常常半夜将王厂长审批好的材料一个个送到相关人员手里。他为我国第一条铀浓缩生产线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终身难忘、受益。

创业时期,五〇四厂经受了难以预想的种种考验。如,在建设工地上,生产、设计、土建、安装四支队伍,万人云集、交错作业,千军万马该如何统一指挥?1958年,主厂房发生严重质量事故要推倒重来,该如何保证工程优质高速完成?三年困难时期,食品匮乏,“低标准、瓜菜代”,该如何实现保人保机器?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该如何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业? 1962年,中央提出“两年规划”出产品目标,又该如何按时完成任务?面对这些考验,面对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难题,王厂长都想尽各种办法解决。

那一代核工业管理者身上有着极为宝贵的品质,生活上无论吃住都会优先照顾转给职工,工作上始终身先士卒,坚持冲在第一线,王厂长也是如此。

苏联专家撤走后,五〇四厂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当时,厂里提出了“没有专家靠大家”“集体顶专家”等一系列口号,形成了浓厚的刻苦钻研、拼搏奉献的氛围,激励着我们不断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在那段紧锣密鼓的奋战时期,王厂长常常通宵达旦奔忙,为核心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做好保障工作。当时正值困难时期,由于没吃没喝,大批职工出现了浮肿或患上了肝炎,从福利区到厂区20多分钟的路途,有的员工由于腿肿要走上一个半小时,但依然坚持“不下火线”。王厂长事无巨细地关心着每一个人,想尽一切办法缓解饥荒,让我们都备感温暖、备受鼓舞。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摸着石头过河”,“ 一切经过试验”,先后攻克了150多项技术难关,最终按时拿出了合格产品,保证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