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核史丨一个反应堆安全研究项目的逆袭之路(上)

2018-07-13 10:09来源:核史钩沉作者:另类核史关键词:三里岛事故核事故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

安全与风险

三里岛事故的消息通过电视、报纸传遍全美的时候,拉斯缪森(Norman Rasmussen)教授,时任麻省理工学院(MIT)核工程系的主任,心情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作为核工业的一份子,当然不愿意看到发生这样严重的事故;另一方面,他惊讶地发现,发生于三里岛核电厂的事故情景,恰好被自己牵头的一个反应堆安全研究项目言中了。

最关键的是,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刚刚被客户“枪毙”了。为此郁闷不已的拉斯缪森,隐隐地预感到自己以及那个项目的命运,将发生根本性的扭转。

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一个叫作“风险”的术语说起。

众所周知,真实的世界里,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系统或活动,安全是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而言,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无处不在,人们吃饭、走路、驾车、运动等活动,均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人类不会因噎废食、惧而止步,原因在于我们能够控制不安全因素而接受这种相对的安全。另外,安全是个动态而非静态的概念,受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水平、认识程度等的影响,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被人们认为安全的活动,到另一时期另一阶段可能就被视为不安全了,譬如在今天已成汽车标准配备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在汽车发明之初可都是没有的。

正是由于安全的相对性和动态性特征,为衡量一个活动或一件事情的安全程度,需要确定一个尺度。关于这个衡量的尺度,人们见仁见智,甚至差别很大,可谓云泥殊路。在科学技术领域,绝大多数人赞同使用“风险”的概念来衡量安全性。所谓风险,是指遭受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伤害或损失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就不叫风险而是不利后果了,比如死亡、受伤、损失等等。换句话说,风险的根本属性,在于不确定性。事实上,风险每天都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追求零风险是不切实际,也是无法实现的,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合理地降低风险。从这个角度而言,安全工作的核心,在于控制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

当人们谈论风险时,其实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可能性,也就是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第二层是事件所致的伤害或损失。因此,要控制某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要么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要么减小事件带来的后果。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事故预防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后果缓解的范畴。

风险控制示意图

如果再以前面说的汽车为例,细想一下会发现,我们在驾车过程中其实已经采取了很多的风险控制措施,比如遵守交通规则、系好安全带等。

汽车使用中的风险控制示例

很显然,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常说的安全目标,也就是可接受的风险,是综合了技术、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后权衡的结果。也就是说,可接受风险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当我们说某个核设施给公众提供了足够的安全防护时,是指产生的风险可接受或没有引起过度的风险,而非指零风险。

2

法默曲线

第一次提出定量化风险概念的,是一个英国人。

1960年代中期,美国及欧洲核电进入大发展时期,在人口稠密、地方狭小的欧洲,厂址的选择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此之前,关于核电厂选址的要求,都是原则性的,比如“远离城镇至少50公里以上”,在现实中操作性不强,迫切需要制定定量的安全准则,作为厂址选择的依据。

1967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来自英国原子能机构安全专家法墨(Reg Farmer)发表了一篇题为《选址准则的新方法》的论文,首次提出用概率的方法确定厂址的大小。他认为,把事故人为地分成可信与不可信是不合逻辑的,单单分析最大可信事故(如美国联邦法规10 CFR 100《反应堆选址准则》中所要求的那样)是不完整的,而需要考虑整个事故谱,包括那些后果更小、但发生概率更高的事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里岛事故查看更多>核事故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