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经济失速 国企困局 东北国企怎么办?

2018-09-19 08:30来源:国资报告作者:原诗萌 《关键词:国企改革煤炭哈电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东北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也是国企重镇。 几十年来,这里源源不断输出的人才、装备走向全国各地,支撑了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东北国企突围」上篇 困境与变局 来源:《国资报告》杂志2018年第8期作者:原诗萌 )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却数次遭遇了挑战。上世纪90年代初,曾出现过经济失速的“东北现象”,近年来,东北现象再次出现,山海关,也似乎成为东北和其他区域的阻隔。有人说,投资不过山海关。

东北怎么办?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对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围绕东北经济和国企改革的讨论很多,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国资报告》多名记者历时数月,爬梳资料,现场采访,多方求证,试图找到答案。

说起建国初期的东北,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高炉林立,烟囱直耸入云,红砖搭建的厂房内设备轰鸣,工人紧张而忙碌地进行着操作;山林中,满载木材和煤炭的火车,喷吐着蒸汽呼啸而过……上世纪50年代,东北地区拥有25%以上的工业产值,43%的铁路里程,“一五”期间,东北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占全国3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工业摇篮”。

然而,近些年的东北,却被贴上了种种负面的标签——投资不过山海关,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喊麦,雪乡宰客、企业家视频控诉……在许多人眼中,东北日益成为衰退、保守和落后的代名词。

东北经济的数据也不乐观。虽然在经济增速换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GDP的增速有所降低,但东北经济的失速仍让人惊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东北三省GDP的增速始终位居全国后10位,2014-2015年更是位居后5位,2015-2016年,辽宁的GDP增速则连续两年全国垫底。这一现状被媒体称之为“新东北现象”。

更让人担忧的是,东北的经济问题并非短期问题,而是长期现象。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就曾因经济增速骤然放缓的问题引起关注,并被命名为“东北现象”。此后,虽然东北历经改革、脱困与振兴,然而,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却进一步下降,不仅与东部地区差距拉大,还被中部、西部省份逐渐赶超。

在东北经济失速之下,东北国有企业的发展亦遭遇挑战。2010年以来,东北制药连年巨额亏损,员工士气低落,企业举步维艰。2012年开始,龙煤集团连续多年亏损。2016年,东北特钢发生债务违约,并最终被破产重组。从各省国企的总体情况看,据《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统计,2013-2015年,黑龙江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低于100%,出现连续减值。2013年,吉林省国资委全资及控股企业出现营收、利润双双下降,2015年,前述两项指标再次下降,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98.4%。2015年,辽宁国有资本经营积累小于经营减值,保值增值率由2014年的100.5%降为98.6%。

2013年以来,部分在东北的中央企业亦陷入困境。据《年鉴》统计,2013年,哈电集团出现营收、利润双双下降,中国一重2014年出现亏损,2015年亏损进一步扩大,2015年,一汽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下降幅度均超过20%。

不过,《国资报告》在调研中发现,东北经济虽然问题深重,但新的改变正在发生,国企改革则是东北振兴的“重头戏”。201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八大以来首个区域性国企改革方案——《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东北三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方案,并积极贯彻执行。

如今,在多方努力之下,从兼并重组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处置僵尸企业到管理模式变革,东北的国企改革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亮点。哈电集团、中国一重集团、吉林石化、东北制药等央企、国企更是直面问题,积极作为,不仅实现了改革脱困,也提振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改革信心。

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东北如何实现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使国企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还将继续考验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智慧。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305.jpg

“失速”的东北经济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逐渐回落,2012-2016年的GDP增速分别为:7.9%、7.8%、7.3%、6.9%、6.7%。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就在人们围绕新常态概念进行讨论之时,东北地区继上世纪90年代初之后,再次出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现象,被称为“新东北现象”。2012年时,东北三省中尚有吉林以12%的GDP增速排名全国第11位(黑龙江、辽宁排名23、26位),2013年以后,东北三省的GDP增速则全部位居全国后10名,其中,2014、2015年的排名更是位居全国后5名,2015、2016年,东北经济规模最大的辽宁省,以3.0%、-2.5%的GDP增速连续两年全国垫底。

再从GDP总量来看,2012年,辽宁GDP的全国排名是第7位,2016年则滑落至第14位,被四川、湖北、湖南、福建、上海、北京、安徽超越。2012年,黑龙江GDP的全国排名是第17位,2016年则滑落至21位,被江西、广西、天津、重庆超越。

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失速,固然与经济周期变化及煤炭、石油、冶金等行业的波动有关,不过记者梳理历史数据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虽然历经改革、脱困和振兴,然而,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却进一步下降,不仅与东部地区差距拉大,而且还面临着中部、西部省份赶超的挑战。因此,东北经济失速并非短期问题,而是长期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3年以来,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辽宁下滑最多,1993年为5.64%,2003年为4.37%,2013年有所回升,为4.57%,但2016年降为2.99%。其次为黑龙江。1993年,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例为3.36%,2003年降为3.23%,2013年降为2.43%,

2016年则进一步降为2.07%。吉林的降幅相对较小,1993年时占比为2.01%,2016年占比为1.99%。

将东北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进行计算,亦呈现下滑趋势。1993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为11.01%,2003年占比下降为9.53%,2013年降为9.19%,2016年则降为7.05%。

相比之下,华东的山东,华南的广东,中部的安徽、湖北,西北的陕西,西南的四川,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比如,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由1993年的7.77%,上升到2016年的9.15%,广东由1993年的9.73%,上升到2016年的10.87。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广东一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东北三省的总和。

陕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从1993年的1.90%,上升到2016年的2.61%,四川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从1993年的4.17%,上升到2016年的4.43%。中部的湖北,从1993年的3.72%,上升到2016年的4.39%,安徽从1993年的2.91%,上升到2016年的3.23%。

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援引数据指出,1978年,东北经济占全国的比例是13.98%,2015年则降为8.03%。红线在缓慢、顽强地向下,并且不受阻拦,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深思,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长期性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180919082309.jp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企改革查看更多>煤炭查看更多>哈电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