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报道正文

多角度透视燃气公司的转型之困

2018-10-22 09:55来源:标准天然气作者:刘伯恒关键词:燃气发电天然气火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角度一:外部环境

作为单一的天然气供应商,燃气公司将会逐渐失去竞争力 。

燃气的本质就是为我们生活的各方面提供能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考虑,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着多元化转变,能源发展动力正由传统能源增长向新能源增长转变,而单一使用天然气已经逐渐缺乏竞争力。

政策驱动,国家能源结构向多元化转变,新能源的竞争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持续扩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加快构建。能源结构正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发展动力正由传统能源增长向新能源增长转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通知中提出:积极发展能源替代。坚持煤基替代、生物质替代和交通替代并举的方针,科学发展石油替代。到2020年,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万吨以上。

同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2017年联合发布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中提出:非化石能源跨越发展行动。

优化风电和光伏发电布局,加快中东部可再生能源发展,稳步推进“三北”地区风光电基地建设,建立弃风率和弃光率预警考核机制,实现可再生能源科学有序发展。

鼓励可再生能源电力优先就近消纳,充分利用规划内输电通道实现跨区外送。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物质能利用规模。开展地热能示范县、示范乡镇建设。

开展海洋能示范项目建设。在生态优先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水电站,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科学有序开发金沙江等水电。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力争达到50%。

在大方向上确立多能源供应结构的同时,国家正在大力解决清洁能源使用中遇到的瓶颈。今年清洁能源消纳的成效,就是很好的体现。

清洁能源消纳难题得到缓解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电力交易市场机制的完善,地域壁垒正在逐渐打破。消纳难题正明显逐步得到解决,弃水弃风弃光比率正在下降。

今年上半年,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9.4%、20.3%,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1.1个、13.4个百分点。全国弃风率、弃光率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0个、3.2个百分点。

同时国家能源工作会议还提出推动弃水弃风弃光电量和限电比例逐年下降,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解决这个问题。

在政策的不断推动下,多种能源得到快速地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累计达17.8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约6.5亿千瓦,已占总量的36.5%。2017年,全国光伏年发电量首超1000亿千瓦时。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面积的增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氢能,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估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将至少达到10%。该报告认为,氢能将纳入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

多样化的能源供应,势必会让北方的采暖季能源供应提供了多种选择,这将会对“煤改气”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来自多样化取暖方式的竞争

电取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的狠抓,清洁供暖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天然气气源问题,以及各地相继出台电价优惠措施,给电能替代的清洁供暖带来了春风。截至2016年底,我国北方地区清洁燃煤集中供暖面积约35亿平方米,均为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占全部清洁供暖的17%。

如:在2014年到2017年之间,甘肃全省电采暖用电量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

“光伏+取暖”:2018年初,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了《河北省农村地区太阳能取暖试点实施方案》,决定在2018年完成一批可建设、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太阳能取暖试点。

除多种取暖方式带来的竞争外,还有一个行业也正在发生改变,它对燃气公司的影响也不容小看,那就是汽车行业。

来自汽车行业的竞争

2018年7月10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底前,城市公交、出租车及城市配送等领域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60万辆。而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3万辆和41.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4.9%和111.6%,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已超过210万辆。

氢能源汽车:2018年2月,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在大幅度调整其他新能源车型补贴时,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仍保持高额补贴支持,其中,乘用车最高20万元,轻型客车、货车最高30万元,大中型客车、中重型物流车最高50万元。上海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地方补贴仍保持最高1:1的比例。

电动汽车:国家电网为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便利以及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九纵九横两环”高速城际快充网络,共覆盖152个城市,里程超过3.7万公里。而其下属智慧车联网平台已与南方电网智能充电服务平台等19家充电运营商实现互联互通,这将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的发展。

从外部环境看,新能源地不断发展,将会给单一的天然气供应商带来不少的冲击。但是,燃气公司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外部,行业内在的环境也给它带来沉重的压力。

角度二:内部环境

燃气公司的困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燃气公司既有近忧,又有远虑。

近忧----取消接驳费、气荒、天然气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取消接驳费:近日重庆《关于取消天然气初装费减轻群众负担的建议》,对城镇燃气公司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气荒问题:2017 年,“煤改气”政策引发需求激增,北方“2+26”城市冬季取暖全面禁用煤,国内天然气产量供不应求,甚至一度出现“气荒”现象。

2017年的气荒仍然心有余悸,2018年用气高峰即将来临,应对气荒我们准备好了吗?

天然气自身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天然气消费的蓬勃发展,天然气产业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推动天然气价格和体制改革,有效保障供应安全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天然气产业发展高度依赖输配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管网建设直接决定着天然气市场的范围,储存和利用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决定着天然气市场的发展。

而当前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还不完备,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投资准入尚未完全放开,项目审批周期长,新建基础设施难。

储气能力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够,第三方公平开放落实困难。

市场化价格机制未充分形成,应急保障机制不完善,设施建设运营存在安全风险等成为制约天然气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远虑----对外依存度走高

对外依存度:2017 年天然气产量和增速均低于天然气消费量和消费增速,且有拉大的趋势,供需缺口的拉大将依靠进口来填补。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LNG进口6857万吨,同比增长26.9%,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从2012年的26.91%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38.20%。

随着对外依存度不断地走高,能源局指出,未来必须把天然气对外的依存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力争在 2035 年前将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控制在 50%以下。

1.jpeg

若乡镇均普及燃气时,燃气公司向何处发力

2018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到:2040年前,我国天然气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2035年和205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分别达6200亿立方米和7000亿立方米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天然气产量将稳步增长,2035年和2050年分别达3000亿立方米和3500亿立方米左右。2035年后,特别在2040年后,工业、居民等部门用气量基本达到饱和,天然气消费增速明显放慢,2035~2050年年均增速仅为0.7%。

因此,乡镇均普及燃气时,作为单一的天然气供应商该向何处发力?

当然国家在推进城镇化率时,也在不断地尝试其他新能源进入乡镇,则势必会对天然气产生影响。如: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的通知中提到:

推动城乡电气化发展:结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宽电力使用领域,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

实施终端用能清洁电能替代,大力推进城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

超前建设汽车充电设施,完善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技术标准,加快全社会普及应用,大幅提高电动汽车市场销量占比。

淘汰煤炭在建筑终端的直接燃烧,鼓励利用可再生电力实现建筑供热(冷)、炊事、热水,逐步普及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

实施光伏(热)扶贫工程,探索能源资源开发中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助推脱贫致富。

结合农村资源条件和用能习惯,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推进用能形态转型。

说了这么多与天然气相竞争的话题,那么燃气公司将如何去面对这些竞争与压力。接下来说一说燃气公司的转型。

角度三:转型途径

多能互补,综合利用。

虽然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存在一定的竞争,但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合作更是绝佳互补。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不仅可以弥补可再生能源本身灵活性很差、能量密度低的缺点,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还可以实现系统综合效率高、排放低、投资运行成本又可控。因此近年来,以天然气为主的分布能源系统成为受工业、学校、医院、办公楼、数据中心、大型商业项目等普遍欢迎的供能方式。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燃气集团都在快速布局综合能源的利用,以下以新奥集团、华润集团、港华集团为例。(小编只是懒,没有列完全,排名也不分先后。)

新奥集团综合能源业务方面增长276.5%

自2011年起,新奥集团一直希望进行转型,从过去的天然气销售和化工主业转向天然气全产业。转型的重点,就是加速布局综合能源业务,借此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和促进天然气分销业务发展,从单一的天然气分销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2018年上半年,新奥能源在综合能源业务方面实现营业收入3.6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76.5%。可见公司已经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天然气全产业,加速发展用能侧电、热、冷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港华燃气集团大力发展综合能源

港华集团在2017年1月,在内地的全资综合能源项目投资平台—港华能源投资(深圳)有限公司,着力推进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抢占发展潜力巨大的用气市场。

2017年,港华已投产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的雪花啤酒厂和桂林市的罗山湖度假区等,用气量合共接近1亿立方米。

2017年成立的港华能源項目也已落实多个项目,包括热电联供、区域供暖供暖和工业区供热等,天然气用气量预计到2022年合共可达35亿立方米。四川能投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也在期内签订8个项目投资协议。

华润燃气集团大力打造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

华润集团依托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以及充电桩等新业务满足不同客户的用能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宽集团收入来源。

2017年,华润在已投运12个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基础上,新批准9个分布式能源项目,投资额22.2亿港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带来95MW的装机容量及2.5亿立方米的新增气量。

其中年底批准的无锡惠山分布式能源项目,投产后将为无锡项目带来新增气量1.4亿立方米,同时还在当地打造包括光伏、地源热泵、充电桩、微电网、配售电等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

(以上数据来源于各自的年报)

虽然都在转型,都在布局新业务,但是蛋糕大了,来吃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转型的压力并不少。

转型压力:跨界进军新能源行业的企业增多

基于新能源未来发展前景,近年来诸多国际油气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进军新能源行业,并加大投入,以求实现从油气公司向综合性能源公司的转变。

从各大公司的新能源战略布局来看,各公司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地热能源、氢燃料以及储能技术各大业务版块,各有侧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竞争优势。

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石化公司也较早就进入新能源产业,加大力度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生产,例如,中石油侧重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中石化高调进军甲醇开发;中海油未来重点发展海上风力发电等。

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也加入综合能源的利用开发中

国家电网宣布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2017年底,国家电网公司下发了一份“关于在各省公司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意见”,文件称,要把综合能源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各省公司要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主营业务,积极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

南方电网在综合能源方面的开展要更早,在2010年12月就成立了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它的目标是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能源综合服务商。

此外,部分非能源企业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恒大集团、华夏幸福;制造企业格力;互联网企业百度、阿里等,也纷纷宣布将进入新能源行业。可见,未来将有更多的传统能源企业或非能源企业跨界进军新能源行业,之前单一的能源企业将向综合性能源企业转变,以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

未来展望

2018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2040年前我国天然气产业将处于黄金发展期。2035年前,工业、居民以及发电部门将合力推动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2015~2035年国内消费年均增速达5.8%。

从政策来看,未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空间大。根据《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初步实现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同时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大中城市具有冷热电需求的能源负荷中心、产业和物流园区、旅游服务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医院和学校等推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

从技术创新来看,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体研判,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源未来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和智能传感等技术,积极构建全球智慧能源蓝图,推动传统能源领域的智慧变革。

结束语

城镇燃气的发展必将由原来单一的天然气供应商向供给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智能化发展。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消费侧与供给侧实现需供互动,并进一步统筹优化、梯级利用,通过多能互补,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未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都将会不断促进城镇燃气的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燃气发电查看更多>天然气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