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涉核公众沟通 院士、专家怎么说?(三)

2018-11-05 08:53来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关键词:核电核安全核事故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广核集团核电投资开发中心总经理 郝坚

我国涉核公众沟通存在三个不足。

1 公众沟通的工作认识度不足

在长期实践中,业界对于公众沟通工作的重要意义已有一定认识,但对如何在全新的传播形态下精准有效地开展公众沟通,尚且没有形成有效共识。根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但面对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我们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不深入,缺乏具有高度针对性的系统策略。目前所做的工作宣传多、参与少,公开多、引导少,没有形成良性工作循环。

2 公众沟通的系统协同性不足

当下的公众沟通工作不仅需要解决公众的认知问题,很多时候还需要解决利益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不仅需要企业在内部建立起多系统、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体系;也需要在行业内统一认知,树立和落实好统一执行的工作标准,建立和完善好有效互动的工作平台;更需要从全社会争取支持与协助,比如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弥补企业在社会利益协调方面的不足、通过智库机构的支持弥补企业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

3 公众沟通的专业复合性不足

涉核专业知识要被公众所理解,必须依托一套能最大限度覆盖公众兴趣需求的内容产品。好比盐不能直接吃,而是要放到各道菜肴当中让人吸收一样。现阶段我们的公众沟通仍旧“偏硬”、“偏咸”,比如宣传产品方面,仍以纸质为主,动态、可触、可参与的新型产品形态少,难以激发公众兴趣。这背后体现出的是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队伍的缺失。

专职从事公众沟通的从业人员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高素质人才偏少问题普遍显现,此外还呈现区域分布不均、类别差异较大(技术专家多、讲故事的人少)的问题。形象地讲,面对丰富的原料和素材,我们缺少一批优秀“大厨”。

公众沟通是核能行业发展的生命线。

1 贯彻《核安全法》要求,弘扬核安全文化,强化工作认识

《核安全法》在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中对相关工作进提出明确要求,对涉核项目公众沟通工作划出底线。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核安全观的指导下,所有的涉核行业人员都应该认识到,公众沟通已经不是可以选择做或不做的事情,而是必须做好的事情。公众沟通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是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涉核公众沟通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和高举核安全文化的旗帜,在策略制定、行动落实、产品设计与制作等方方面面都坚持将核安全文化内化其中,彰显“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行业特质和“一次把事情做好”的优良作风。

2 践行“开放透明”理念,转变方式方法,凝聚社会共识

第一,将“公开透明”作为工作的指南针,坚持公众沟通工作的全流程覆盖,实践好“安邻、友邻、暖邻”的“大公众沟通”,主动承担起企业集团肩负的社会责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二,坚持依法、常态、主动、便民,提升公众参与度,在多学科视角下(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公众沟通整体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第三,坚持做在日常,做在经常。下功夫提高科普“有效性”,一方面要突出专业度、权威性,让专业人士、权威专家发声,为科普知识的正确性、可信度“背书”。另一方面要突出通俗化、贴近性,勇于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用听得懂、好理解的方式讲好行业发展故事,注重科普与文化结合、与日常生活结合。

3 推进生态核电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助力可持续发展

2017年中国能源研究会联合中广核提出了生态核电发展理念,将核电产业由清洁提升到生态,由环境相容升级到与环境“共生、互生、再生”。涉核产业也应通过生态引领,坚持生态第一,以公众沟通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协同发展,以公众沟通促进产业融合。

4 强化舆情工作能力,精准引导管控,做好保驾护航

关于涉核项目的讨论是舆论引导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热点。涉核企业应以“公众沟通永远在路上,舆情应对永远在心上”的精神,一方面通过全媒渠道和社交平台,针对特定区域和人群,进行靶向发布与互动引导。另一方面统筹网上网下、境内境外,严防对邻避项目的妖魔化炒作,特别是境外负面舆论向境内倒灌扩散。

5 贯彻以人为本精神,发掘专业人才,培养志愿队伍

做好公众沟通,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业务优秀的专业队伍,在企业内部,将尝试打破部门框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培训投入,激发员工活力,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总结一套灵活的工作机制。

国家电投集团核能安全与发展部总工程师 郝宏生

公众沟通目前面临三大挑战

1 公众沟通工作缺乏行业进展驱动

国内外行业发展是公众沟通工作的依仗和基础。福岛核事故之后,国外部分国家弃核,新建项目极少,西屋、阿海珐等核电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国际核电发展形势没有显著改善。在国内,连续两年没有核准新的核电项目,部分在建核电项目也面临拖期甚至遭到一些“质疑”,等等。行业缺乏项目的推动,这给我们的公众沟通工作也带来了实际的影响。

2 公众的核电接受度没有显著改观

虽然目前没有准确地数据对比来展示公众对核电的认知情况和支持率变化,但从目前舆论监测分析以及项目公众沟通工作实践看,近几年公众认知和支持度没有实质改观。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公众担心核电安全所导致的邻避效应问题未见突出,但包括地方政府、社团、利益团体等对核电技术能力、利益和风险的认知偏差导致项目不接受的问题反而日益凸显。

3 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带来新挑战

自媒体发展给信息传播以及接受的方式进行重新定义,客观上不利于公众沟通工作。一方面正面引导和负面曝光信息的传播能力差距巨大。负面信息更有市场,越耸人听闻和夸大报道传播越快,部分自媒体以夸张和歪曲作为追求流量的常规手段,成本低廉且受众广泛,核电往往最易于中枪。而展示真相的信息往往因为其客观、真实而无法引人关注,且成本高。二是网络信息传播快,煽动性强,缺乏独立思考,易引发偏激的群体性事件。今年来多个项目陷入“项目立项-民众抗议-政府叫停”的怪圈,且形成了负面的示范效应。

建立公众沟通联盟,代表行业一致发声。用法律手段应对恶意歪曲和造谣的个人和平台。(观点2)

1 加大政府参与和指导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公众沟通机制,加大政府的参与和指导力度。政府牵头建立公众核电科普长效机制,编制标准化教材,力推科普进校园,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是提高公众核电认知的根本路径。

2 行业凝聚共识、加强合作

单打独斗没法解决问题,集行业的力量才能做好工作。应在主管部委领导下,建立行业公众沟通联盟,代表行业一致发声、协同对外,与相关媒体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促进核电报道科学、客观。进一步加强核电项目之间的公众沟通合作,总结分享经验。组织开展更加系统、标准统一的公众接受度调查,建立数据库,实时跟踪。在政府指导下,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提升核电透明度,增加公众信任度。

3 创新公众宣传方式

充分掌握自媒体传播特点,创新更加贴近公众、吸引公众的宣传手段和作品。改进传统报喜不报忧方式,提供更加冷静、客观的信息,争取公众信任。探索更加科学的舆情处理办法,对于恶意歪曲和造谣的个人和平台,采用法律等手段进行应对。

相关阅读:涉核公众沟通 院士、专家怎么说?(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