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企业正文

中核建中:从核电粮仓到元件硅谷

2018-11-09 08:28来源:中核建中作者:禾禾关键词:中核建中核燃料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今天,是中核建中创建53周年的日子。五十多年来,中核建中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走上一条不平凡的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华丽转变。新时代,新作为,建中人将用“敬业报国、求精创新”的精神继续书写华丽篇章。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对于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建中”)来说,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岁月,是一次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更是一部逐梦国际一流的奋斗史。

我们是核电粮仓

在祖国的大西南,万里长江第一城,1965年,中核建中在这里生根发芽。1975年跨入了全面投产、全面接受国家任务的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和国防事业建设以及核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工厂服从国家战略安排,确定了“保军转民,加速转民”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以核为主,多种经营,立足大本营,适当打出去,多渠道,多形式开发民品的战略。至此,开始了第二次艰难的创业。中核建中陆续开发了金属锂、金属钙、锂电池、大理石、曲酒、香料、皮革、电梯、丝绸等九大类“短平快”民品项目。

1983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30万千瓦核电站在浙江海盐秦山破土动工。卓有远见的工厂领导者们看到了转机,他们牢牢抓住国家建设核电的有利时机,工厂“728”核电元件生产线建设随之全面展开。在1987年底,“728”工程基本建成投入试生产,1988年4月全线投产。1991年12月,我国第一座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历史。中核建中与秦山核电站共同铸就了“国之光荣”,在中国核电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两个单机容量为9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经过270多天的艰苦奋战,装载我国首批90万千瓦大型核电燃料元件的专列一声长鸣,承载着建中人的梦想与希望,奔向大亚湾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大型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这在中国核电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而中核建中实现扭亏为盈,建中人也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核建中保持了在国内核燃料元件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生产纪录也于2008年入选第十三批中国企业纪录,建中核元件成为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中国核燃料品牌,被誉为“核电粮仓”。

在“十一五”期间,企业在倾力打造“核电粮仓”的同时,非核民品发展、辅后改制、社会职能剥离以及管理工作也同步有序推进。主辅分离改制、剥离社会职能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共完成6个单位的分离改制和2个社会职能单位的移交工作,约占企业25%的职工参与了改制和分离。香料、金属锂、锂电池三大民品克服了市场变化,特别是顶住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建中香料成功实现生产中心的战略转移,形成了以合成香料为主,天然香料为辅的新津、宜宾、大理三个基地产业化格局。建中金属锂面对市场严峻挑战,依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建中锂电池为神舟系列飞船提供了高质量的锂电池产品,2008年研制的“宽带无线移动多媒体系统专用锂电池组”为监测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给予了保障,该项目入选了第十三批中国企业新纪录。

“十二五”期间,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工程提上了重要日程。核燃料元件生产线400吨扩建工程既是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内的建设项目。自2011年12月工程开工以来,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核建中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了一条现代化、一体化、自动化的核燃料元件新生产线。2014年6月,400吨扩建工程全线投产,中核建中实现产能翻番,达到年产800吨铀,跃居世界前六,可满足30多个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换料需求。这也是中核建中继80年代后期自主建造我国第一条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以来,顺应我国核电产业发展需求的第四次也是目前最大的一次核燃料元件制造能力升级。截止目前,中核建中核燃料组件生产超15000组,创造历史新纪录。

我们在打造元件硅谷

在实现能力突破的同时,中核建中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对市场的洞察,积极抢占核燃料元件制造科技前沿阵地,率先打响了创新攻坚战,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自2010年CF专项启动后,中核建中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一同承担了CF系列组件的研制工作,2012年实现N36特征化组件入堆,2013年实现CF2辐照考验组件入堆,2014年实现CF3先导组件入堆。2015年6月15日,中核建中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直接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汇报了华龙一号核电燃料组件研制情况,干部职工倍受振奋和鼓舞。2016年,中核建中与福清核电成功签署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首堆燃料采购合同,为华龙一号核电站燃料元件的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2017年11月30日,中核集团最新型的CF3A先导组件在中核建中研制成功,通过了中核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持的出厂验收,为华龙一号“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9月20日,由中核阿海珐(上海)锆合金管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用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的核燃料包壳管按照计划完成生产,并在上海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站核级锆合金管材实现了国产化。中核建中已成为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的行业领先者,以及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远近以续明。”把握时代趋势,遵循客观规律,中核建中转型升级之路时不我待。中核建中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抓基层、抓典型、抓落实,把更多精力聚焦到扫清改革障碍,激发体制活力上,按照“一个法人主体,统一管理运行”的模式,把改革“一竿子插到底”。在顶层协调和推动下,一个个以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砸开。中核建中吐故纳新,不断激发发展活力,通过创新机制、调整结构,持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构建起了符合核燃料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基础组织架构,提高了企业的战略管控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对实现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劳动效率的发展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2017年末,中核建中营业收入较2016年同比增长20.29%;公司名列四川企业100强第46名,四川制造企业100强第20名以及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第4名。中核建中继续保持了“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借得雄风成亿兆,何惧万里一征程”。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已经建成较为完成、先进、自主的核燃料循环体系,中核建中的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已经大幅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燃料“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可以预见,中核建中核燃料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中核建中将用积累多年的核燃料元件研发制造经验,不断增强对未来核燃料元件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决策,顺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大趋势,紧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把中核建中建设成为成熟应用二代、全面掌握三代、参与研发四代先进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在全球核燃料产业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先企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核建中查看更多>核燃料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