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华龙一号海外工程现场直击:创新在哪里都能迸发力量

2018-12-12 08:44来源:中核集团作者:王菲关键词:华龙一号核电站核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月的巴基斯坦卡拉奇,平均温度在35度上下,但却是一年中最凉爽的季节,其他时间都是酷热难耐,最高气温超过50多度,2018年至今还未下过一场雨。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核集团”  ID:cnncgzwx  作者:王菲)

在卡拉奇市西部天堂角附近的阿拉伯海岸老鹰湾畔,“华龙一号”的海外示范工程K-2/K-3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两个反应堆厂房都已经封顶,远远望去,像两个巨人一般巍峨地矗立在海滨。

尽管地处异国他乡,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但中核人克服了比国内同类电站建设复杂得多的困难,使华龙海外首堆的建设有条不紊,不仅按计划完成了42个二级里程碑节点,还实现了自开工建设以来连续1710多天安全生产无事故的行业内一流业绩。

在海外建华龙,必须趟出一条新路

“在海外建设‘华龙一号’,条件跟国内简直没得比,只能因地制宜,重新趟出一条路来。”在中原公司副总经理兼卡拉奇项目部总经理宋丰伟的眼里,墨守成规从来不是首选方案。

巴基斯坦的资源十分匮乏。项目现场虽然面临大海但周边是一片荒漠,打井到100米,都出不来淡水,必须每天从城里运送7000吨淡水才能保障现场需要;电力就更加缺乏,连号称类似中国上海的卡拉奇市区,也并没有灯火通明的大都市繁华感;道路甚至比不上国内的农村道路设施,由于道路崎岖颠簸,现场离卡拉奇市虽只有30公里,却需要90分钟的行程。相隔仅五米的车队,飞扬的沙土使得后方车辆连前车的车牌号都看不清。

劳工资源有限,技术工人尤其缺乏。来项目应聘的巴工均以渔民和农民为主,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稍微有点技术的巴工更愿意去待遇更好的中东地区工作。

尽管比国内“华龙一号”的建设延迟了四个月开工。但由于间隔短,国内的华龙建设不足以给海外建设反馈有效经验,再加上地质、气候、物资、人力、设备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设计图纸常常需要根据现场实际进行调整,给建设单位带来各种挑战。

设备采购及其他物资需要长途海运,时间难控。因为某些条件的限制,海外华龙需要的设备需要全部从国内运输到现场。从中国上海起运,绕经东海、南海、阿拉伯海,至少两三个月才能抵达现场。

巴基斯坦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严谨勤勉的中式管理文化和伊斯兰风俗习惯的冲突和融合,配套资源的不完善和明确的工程节点要求,无一不在考验中原卡拉奇项目部的管理能力。

“来时像部长、住村像牢房;早晚风沙舞,烈日炎炎长。”参建人员现场创作的打油诗,就是现场生活的生动写照。

主导创新 打造海外工程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通常来讲,在核电项目中,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创新,建设单位负责执行设计方案,总承包方负责监督管理,确保进度。但因为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以及工期不等人的巨大压力,中原公司卡拉奇项目部作为总承包方,必须跃上前台,主导现场的技术创新。

首先抛出来设想的就是主设备预引入法,这是萦绕宋丰伟心头多年的想法,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先吊装穹顶后安装主设备的施工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安装主设备后进行穹顶吊装。

核电项目建设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变化会造成设计、土建、设备等多个领域随之调整。当时K-2/K-3核电项目已经按照传统工法设计并确定建造计划,大家都对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心存隐忧。

“早期我经常和中原公司的项目部搞得脸红脖子粗的。没干过的事情,我们心里没底。但吵归吵,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又具备操作性。我们也愿意配合。毕竟,大团队的目标是一致的。”中核华兴公司K-2/K-3项目总经理王鑫说。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除了安全性,经济性也至关重要,而建造工期长短是经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采用主设备预引入法,理想情况下可以提前8个月实施主管道焊接,显著缩短项目建设关键路径工期。

创新既需要大胆的想象,更需要科学严密的论证。创新团队既需要充分了解现场实际,又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担当的精神,将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中原公司卡拉奇项目部组织、协调设计、采购、施工单位进行不断的技术讨论、模拟实验,请专业院校进行验算分析,邀请院士等一流核电专家对施工技术方案进行评审、优化,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认为风险可控,建议采用主设备预引入法。

2017年10月13日,“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K-2机组成功实现穹顶吊装。

2018年9月29日,“华龙一号”海外第二台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K-3机组成功实现穹顶吊装。

创新大战告捷,士气大涨。

此后,新的创新实践接连涌现。

2017年项目部在K-2核岛实施了堆腔水池不锈钢模块化施工、环吊环轨及环梁整体吊装等施工创新,并成功实现K-2核岛4台主设备(3台蒸发器和1台压力容器)的预引入;

2018年项目部又进一步拓展工程创新实践的范畴,自主设计并运用e型翻转支架,在K-3核岛继续采用上述施工方案,创造了6天成功吊装3台蒸发器的世界核电建造纪录。

持续的创新实践,使K-2、K-3核岛主管道焊接这一关键路径上的工作分别被提前7个月和8个月开始,整体缩短了华龙一号核电站的建造工期,提高了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增强了华龙一号的国际竞争力。

引入信息化 大数据建立起“中原规矩”

作为一个周期长、工种多的大型项目,除了中方参建公司的5000多中国员工,现场超过10000多人都是巴方员工。

工程伊始,巴工进场首先遇到障碍。

进入核电现场工作需要经过严格的政审流程,巴方安保采用传统的人工对照纸质花名册的方式,一页一页翻到名字才允许进场。早上6点上班,到了8点,大量的巴工都还堵在门口无法进场,安保人员忙得一头大汗。

不仅如此,持续不稳定的出勤率也是令管理者头疼的问题。巴基斯坦是伊斯兰国家,有很多特定的风俗习惯和节日。巴工需要按时祷告,经常过节,甚至时不时的自我放假不来工作。

为此,项目部经过调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启用入场门禁信息化系统,经过安保政审后录入唯一编号的门禁卡,巴工进出现场只要刷卡即可,免去了繁锁的人工核对信息的时间,同时门禁卡会有效记录入场、离场时间,记录巴工的实际出勤工作量。这一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对出勤率高的巴工进行有效激励,大大提高了出勤率,确保了工程建设。

为了安全管理,现场有很多的安全规定。但也难免有人犯规。“第一个被值班监控员进行远程警示的时候,员工当时是一脸懵的。他不知道自己在黑暗当中,想翻个栏杆,抄个近道的动作是怎么被发现的。”毕宏达说。

15块小屏幕组成的超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监控现场,中巴双方值班员的共同值守,在现场中原公司卡拉奇项目部办公楼的监控室,可以看到整个项目现场出入口、施工工地、道路、餐厅、活动区、生活区的一举一动。超高清、智能化的监控系统,不仅能够进行全景监控,而且可以细节抓取。值班员如果通过监控视频发现有任何不安全的违规举动,可以通过对讲机迅速联系现场安全人员,提出警示。

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在国内很常见,但因为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巴基斯坦并不普遍。这种方式带来极大便利,也逐渐形成了现场的中原规矩。

现场的中原规矩不仅限于此。

关于是否穿工作服,中方管理人员和巴方工人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战。中方认为:进入现场,必须穿统一的工作服、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鞋和安全带,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工程现场的管理需要,也是确保安全的统一规定。

但是大部分巴工认为,穿长袍拖鞋既是他们的日常习惯,也是他们的民族特点,不可改变。

拉锯战进行了大半年。中原公司通过不穿工作服就不准入场的严格规定、安全体验馆的现场展示教育、愿意穿工作服巴工的示范效应,一点一点扭转了他们的思想。现在,巴工不仅完全地接受和习惯了工作服的穿着,并且连10多斤的安全用具也佩戴齐全。印有统一标识的核电工作服,既让巴工有了职业上的自豪感,也直接提高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身价。

“我希望项目完成时,不只留下有形的核电站,更重要的是使中方的创新思维、管理手段、安全文化、人才培养方式影响到巴方,以工程建设加深中巴友谊,这才是‘走出去’真正的意义。”宋丰伟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华龙一号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