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工程报道正文

大风起兮“电”飞扬——改革开放40年我国风电发展成就综述

2018-12-17 11:18来源:国家能源报道作者:张栋钧关键词:风电发展风电行业风电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风电行业成绩斐然。风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风电政策不断完善,装备制造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如今,我国风电产业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高质量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

(来源:国家能源报道 ID:gjnybd 作者:张栋钧)

有四十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四十载风雨兼程、砥砺奋进。时间见证着我国风电产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脉络,也记录下了风电技术由弱变强的拔节生长。

如今,一阵风吹过,点亮万家灯火的愿景已经照进现实。从西南林地到东南沿海,风力资源充沛的地方,一排排耸立的风机正在迎风飞舞,将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空吹拂的风化为实实在在的清洁电能。

“中国风”劲刮全球

随着1986年山东荣成风电场的成功并网,我国风电开发建设大幕正式拉开。该项目见证着我国风电从引进国外机组到消化吸收的点滴进程。

四十年砥砺奋进,背后凝聚的是数代风电人的薪火相传。我国风电产业实现腾飞的背后与科学务实、连续且与时俱进的政策体系密不可分。

多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产业布局、规划导向、市场监管和电价补贴等多方面因势利导、多措并举,为产业构建了明确有效的立体化、组合化政策体系,不断推动我国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业内资深人士看来,我国风电大致经过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我国风电产业犹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孩。彼时,可再生能源没有配套政策的扶持,风机制造技术更是一片空白。我国在引进国外机组的同时,积极推进风机研发。经过10年的细心耕耘和不懈努力,我国风电政策雏形初现,商业化和公司化运行的崭新机制慢慢浮出水面。

2006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提升至立法高度,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规模化发展。之后,我国风电进入大规模开发的黄金期,当时风电制造企业达到80多家。

2009年,《新能源产业规划》正式颁布,确定了6个省区的7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此后发布的《风电“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研究大型风电基地风能资源特点,结合电力市场、区域电网和电力外送条件,积极有序推进河北、蒙东、蒙西、吉林、甘肃、山东、江苏、新疆和黑龙江等9个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当年,我国风电装机一举突破2000万千瓦。

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达到4400万千瓦。2012年,我国正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风电市场的领头羊。2015年,我国风电行业迎来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正式加入“亿千瓦”俱乐部。

来自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7年的11年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约46%,2017年底装机容量1.64亿千瓦,是2005年底的约129倍。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风电装机已经达到1.76亿千瓦,新增装机连续9年持续领跑全球,缔造了中国风电的“加速度”。

技术引领 推动产业持续进步

与风电装机一路高歌猛进相携而来的是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难以想象,1984年,原国家计委启动我国首台国产风机设计制造,当时装机容量仅达到55千瓦。进口风机垄断,居高不下的风电机组采购价格对我国风电产业化形成诸多掣肘。

在经历初期引进消化再研发的阶段后,我国国产风电设备占比持续提升。来自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在我国新增风电装机中,国产设备占比已达到55.9%,首次超过外资设备。2009年,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0.15万千瓦、0.2万千瓦机组基本实现国产化,取代进口机组成为国内主流机型。2010年以后,国产陆上0.2万千瓦以上、海上0.4万千瓦等多种机型先后问世,并大批量投入市场。

40年的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一个涵盖技术研发、整机制造、开发建设、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以及市场运维,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完整风电产业链体系已经火热出炉。

国内一批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联合设计以及自主研发等方式,风电机组功率和风轮直径都呈现逐年加大之势,多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研发进程正在加快。我国陆地主流机型由1.5兆瓦向2~2.5兆瓦发展;适用于海上的3~4兆瓦级风电机组已批量生产,5兆瓦和6兆瓦机型已经并网运行,7兆瓦风电机组也已经有了实验样机,更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还从叶片设计、传动链布置形式、塔筒结构、控制系统等方面推出了许多新的个性化技术。

数据是历史最有力的见证者。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早期外资品牌风机处于垄断地位,到我国自主风机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一统天下”,我国只用了短短十几年。到2017年,外资品牌风机在我国风电市场的占比已不足4%。

国际化进程提速 多变互认体系日益完善

从“装备大国”到“装备强国”,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近年来国内风电装备企业一直循此路径,纷纷开始国际化赶考,成果颇丰。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一批能源设备企业从最初的“追赶者”变为业界“领跑者”,这显示出我国能源行业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根据全球知名能源咨询机构WoodMackenzie早前发布的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市场份额报告,2017年在全球前十大整机商中,我国企业已占据四席。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新增风电机组出口装机64.1万千瓦,累计出口量达到320.5万千瓦,遍布六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中企在海外新能源发电领域的投资也有逐步加速态势,尤其是国内几大电力企业巨头已经开始参与海外风电项目投资,以便其引入世界一流的经验、技术和标准,为国内风电发展提供借鉴。

2011年7月,龙源电力成功收购加拿大安大略省9.91万千瓦风电项目,2014年11月项目正式投产发电,这是我国发电企业在海外自主开发、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首个风电项目。2017年,三峡集团联合葡电成功中标英国Moray9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成功进入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是首个投资全球近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的中国企业,以上案例不胜枚举。

与此同时,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认证体系等国际组织的活动。2017年4月,国际电工委员会可再生能源设备认证互认体系(IECRE)宣布,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成为IECRE认可的认证机构,并准许颁发IECRE证书,为我国风电企业公平参与国际风电市场竞争进一步扫除了障碍,加快了我国风电产业“走出去”的整体步伐。

转型开发 积极拓展蓝海市场

在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迎来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成长中的烦恼。“十一五”期间,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局部地区消纳和送出出现困难。

2010年以后,“三北”地区弃风问题开始显现,项目核准难度加大,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面对弃风困局,风电产业开发重点开始向中、东、南部地区转移,我国风电发展从风电大基地转向集中规模化开发与分散式开发“两条腿”走路。

“我国风电产业的下一步出路就在于分散式风电。”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看来,目前,中东南部的分散式风电已显现巨大开发潜力。此前,业内普遍认为,风速低于6米/秒的资源区不具备经济开发价值。但由于风轮直径的加大、翼型效率的提升、控制策略的智能化、超高塔筒的应用以及微观选址的精细化等,提高了机组的利用效率,使低风速资源也具备了经济开发价值。

目前,年平均风速5米/秒的风电场年等效满负荷利用小时数也可以达到2000小时左右。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我国共有15个省份已下发关于分散式风电规划建设的通知,规划总容量已超过9吉瓦。

与此同时,风电产业进军海上。资料显示,2009年9月,龙源如东海上(潮间带)试验风电场首批两台15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实现全球潮间带风电零的突破。同年6月,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投产发电,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

在水规总院副院长易跃春看来,9年间,我国海上风电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均取得了不错成绩:海上风电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目前国内整机设备制造商都在进行大容量机组的试验示范;完成世界首个分体式海上升压站;海上施工安装能力不断完善,具备一定海上风电经验。与此同时,海上风电造价成本通过近十年的探索,正在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以江苏、上海为例,海上风电单位千瓦造价从以前的每千瓦2.3万元左右逐渐降到1.5万元左右,广东、福建海上风电的造价在1.6万/千瓦~2万元/千瓦的水平。

如今,一阵海风吹过,点亮万家灯火的愿景在我国沿海变为现实。

截至今年11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约360万千瓦,已经核准容量超过1700万千瓦,在建约600万千瓦。目前全国已并网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仅次于英国和德国,位居全球第三位。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眸帧帧过往,不难窥见我国从小到大到强迈进的路上,少了最初的“突击情节”,多了沉稳和理性。从早期追求发展到注重发展与质量并重,从集中大规模开发到集中式与分散式开发并举,从追求经济效益到后期注重效益与环境保护并重,我国风电产业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更新迭代,茁壮成长。一代代风电人正循着前辈的奋斗足迹,承接砥砺奋进的步履蓄势待发,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发展查看更多>风电行业查看更多>风电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