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丨巴基斯坦项目:异域沙漠开创核电走出国门先河

2019-01-04 08:34来源:中国核工业报作者:葛维维关键词:核电站中核集团核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7年10月13日清晨,沉稳有力的马达声划破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现场的宁静,在现场工作者的注视下,“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2号机组的穹顶稳稳地就位在反应堆厂房45.13米标高,与筒体钢衬里完美对接。这是中国核电史上一次不同寻常的“加冕”。因为在穹顶吊装前,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管道等设备已提前成功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先吊装穹顶、后安装主设备的方式。这种创新作业方式不仅能降低主设备安装的作业难度,还能有效缩短建设工期,更为未来穹顶吊装开辟了新思路。

远赴海外、直面困难、披荆斩棘、创造创新。自1986年中巴两国签署核科学和核技术合作协定以来,30多年间,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在巴基斯坦核电项目中实现的突破不胜枚举,屡屡开辟先河。如今,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C1~C4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C5项目合同成功签署,卡拉奇核电站K2、K3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异域沙漠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核电站,见证着中巴合作的情谊,也矗立成为我国核电海外开拓的里程碑。

回望来路,中原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朝东深有感触:“恰希玛核电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跨入了核电站出口国行列;卡拉奇项目的开工,又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成功‘走出去’。在巴基斯坦,我国首次投入使用国产自主研制大型核设备、首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核电站、首次采用主设备预引入法……可以说,巴基斯坦核电项目实现了中国核电史上的多次突破,是中核集团走出海外的标志性工程。”很难统计中原人在巴基斯坦到底实现了多少个第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直以来,中原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探索着核电“走出去”的无限可能,从而将巴基斯坦项目打造成中国在国际核能市场上开发的典范。

沙漠里结出核电硕果

下了飞机,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坐车一路颠簸,差不多6小时方能抵达位于柴尔沙漠边缘的恰希玛核电站。沙漠地区人烟稀少,夏季长达7个月之久,极端气温高达52摄氏度,且昼夜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

自1992年中原公司承担恰希玛核电站的总承包工程以来,来自中国的核电建设者们陆续分批次来到恰希玛。按照合同,中方要以“交钥匙”形式向巴基斯坦提供一座3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站。就在一年前,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刚刚并网发电。C1项目正是以秦山一期核电站为参考,由中方全面负责设计、设备采购、土建施工、设备安装、人员培训、电站调试等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出口商用核电工程,也是当时全国最大、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成套出口项目。

“工程现场,钢筋被晒弯了,赤手根本无法抓……当沙尘暴来临,风沙一个劲儿地往脖子里灌……”这样严苛的生存环境从创业早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远赴海外的核电建设者并没有被此吓住,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和勇往无前的工作态度战胜一切。盛夏酷热,他们“全副武装”,穿长袖、戴手套;沙尘来袭,他们“笑看风沙”,任泥土和汗水交融。一批又一批的核电建设者在这里挥汗如雨,用智慧、激情浇灌这座电站的成长。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劈波斩棘,2001年3月,C1工程通过最终验收。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恰希玛核电站进行审查,认为核电站符合国际标准,运行安全可靠。随后,中巴双方又签订了技术支持合同。C1项目自投运以来,核电运行业绩持续良好,负荷因子平均在85%以上,在部分换料周期内甚至接近100%,进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评定的最佳运行核电站之列。

也正是基于C1项目的良好合作,中原公司与巴基斯坦的总包情缘已延续了20多年。2004年,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签订了C2项目,2011年C2项目通过临时验收,比合同规定工期提前111天。2011年C3、C4开工,2016年、2017年,两项目均提前主合同工期实现临时验收。

在恰希玛核电站合作的基础上,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因为卡拉奇核电站又踏入新纪元。2013年,中原公司与巴基斯坦原委会成功签署K2、K3项目合同,项目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进行建设。当时,国内的“华龙一号”还未开工。合同签订后,现场有人热泪盈眶:“国内没有示范电站,巴方也愿意和我们合作,这就是中巴铁哥们的信任,也是几十年经营最好的回报!” 2017年,中原公司再次与巴基斯坦原委会签署合同,中核集团向巴基斯坦出口第7台核电机组——恰希玛C5项目。这也成为新时期中核集团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战略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必须实现的国产化

海外核电建设必须走国产化的道路。杨朝东表示:“中国核电项目走向巴基斯坦,实际上带动了一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进入核电市场,加速了核电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事实上,实现核电国产化并非一路坦途。20多年前,对于国内很多企业而言,核电设备生产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中原公司采购部对国内的设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和考察,在充分掌握各企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合作企业,与其签订研制和供货合同。与此同时,中原公司还协助这些企业一步步建立质保体系、管理体系,帮他们联系专家、设计院,介绍核电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走通了技术鉴定的整个过程。

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巴基斯坦核电项目成为国内很多装备制造业进入核电领域的“敲门砖”。资料显示,C1和C2两座核电站绝大部分设备材料都实现了国产化,C2项目的国产化率达到86%,电气贯穿件、非能动氢气复合器、主给水泵等一些原本只能进口的设备实现了国产化。C3、C4项目又将国产化率上升到90%,并实现了主泵、离心式上充泵、主给水调节阀等更多设备的国产化。

在诸多由0到1突破的过程中,也让这整支团队带领中国核电建设走得更稳、更远。在C3、C4项目采购过程中,中原公司与哈电动装签署了主泵合同,共同开启了主泵国产化进程。众所周知,主泵建造是世界难题。在国产化进程中,主泵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原计划晚到现场近一年时间。这中间,中原人与厂家共同进退。他们为厂家留出宽裕的时间,与其共同研究制造难点,协助开展工作,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制造。而更多的压力,中原人留给了自己。工程现场,他们频繁召开骨干会,排除主泵拖期影响,在大工序不变的前提下,把小工序重新调整,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抢回工期。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一路走来,无法算出中原人为了高质量完成交付,赶了多少次工;也无法算出他们为了不耽误工期,熬了多少个夜晚,但或许,能从C3、C4项目工期均提前主合同完成中捕捉到蛛丝马迹。

伴随着K2、K3项目开工,为争取三到五年内实现“华龙一号”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中原人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奋斗,只不过这一次面对的是三代核电。考虑到研发周期,项目团队在K2、K3项目谈合同之初就开始与设计院、厂家对接,对所有需要进口的设备进行调研。“我们最终确定了43项设备的国产化,当前只有一项设备的国产化还在攻关之中,其他都已研发成功。”壮志未酬、奋斗不止,可以看到的是,K2、K3项目建造过程中,国产化设备均有序进厂,保障了工期,也助力着我国向核强国、制造强国迈进。

创新管理带来卓越绩效

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立的中原公司,一直秉持着开放的思维。而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管理模式,也让中原公司在巴基斯坦这片异域土地上,孕育出了多元、融合、创新的氛围。

在卡拉奇核电项目现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总包单位、建设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员工围在一起,拿着图纸争辩、讨论,随时酝酿着一场“头脑风暴”。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下,他们却毫不在意,心中只有工程。由于“华龙一号”海外首堆的特殊性,不允许存在半分质量问题,也容不得工期的拖延,因而类似的“头脑风暴”经常发生。所谓真知越辩越明,他们也因此抽丝剥茧,找到了既平衡各方工作内容、又顺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K2、K3 项目建设过程中,现场因为这样的“头脑风暴”实现了诸多创新,首次采用环梁、环轨整体吊装技术,首次使用主设备预引入施工方法,将堆芯水池模块化……这些创新,显著缩短了关键路径工期,提升了项目进度。

除了协调各单位开展创新工作,中原公司还因地制宜创新开展项目安全管理。2017年,央视“大国重器”拍摄卡拉奇项目建设过程中,“手指口述”的场面十分吸引人。原来,这是中原公司为了提升安全管理,在班前会上开展的一项活动。班长运用中文、英文、乌尔都语三种语言交底,明确作业的具体内容和事项,“手指口述”获得各方的认可。除此之外,K2、K3 项目部还开创了安全管理“本地化”模式,聘用了数名巴籍员工作为安全管理团队的重要补充,不仅克服了语言沟通障碍及宗教习俗差异,而且对于探索员工本地化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K2、K3 项目自破土动工以来,形成的卓越安全文化成果也获得了巴基斯坦原委会和高层来访人员的高度认可。

成长起来的巴方力量

“我的朋友来自远方,带来一带一路的梦想。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我们行走在一条路上……”这首歌唱出了中巴双方的情谊,也表现了巴方对中方的感激。事实上,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核电站,对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目前,中国在巴基斯坦建设的核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470万千瓦,为缓解巴国电力短缺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中国还为巴基斯坦培养了一批技术管理骨干。核电操纵员被称为“黄金人”,而巴基斯坦第一批“黄金人”正是诞生于中国。除此之外,中核集团还为巴基斯坦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员,通过理论培训和岗位培训,该国已经能够独立开展核电站的运行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原公司本着最大化本地成分的原则,尽可能地雇佣当地劳动力。据统计,在巴基斯坦建造一台核电机组就能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通过核电站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技能水平,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的工业制造水平,也在核电建造过程中大为提升。“在C1工程建造阶段,巴基斯坦使用的还是单一的手工机床,全靠人力和毛驴顶上。中国分包给巴方的施工任务,均存在拖期现象。而如今,一些核级的设备,巴方也开始供货。”这份跨越时间的对比,展现的正是在核电站建造过程中,巴方企业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质量保证方面的提升。

毫无疑问,成长起来的这些巴方力量,将会为巴基斯坦带来更大的改变,也将给中巴两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中核集团查看更多>核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