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发电企业高质量发展热力业务分析

2019-01-16 09:32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作者:杨新林关键词:发电企业热电联产火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前,燃煤火电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北方地区火电企业纷纷将发展热力业务作为提质增效、摆脱经营困境的重要选择。同时,一些企业在向热力市场快速扩张过程中,也出现了投资大、市场小、风险估量不足、预期效益不佳的问题,甚至形成了新的经营负担。发电企业实现热力业务中长期高质量、较高速度的发展,需要把握行业技术升级、市场放开、产业转型的长期趋势,注重投资效益和风险防控,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应用先进设计理念和科学方法实现精益发展,筑牢低成本竞争优势,实现发展质量和业务稳健性的双提升。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企业管理”ID:zgdlqygl 作者:杨新林)

新时代集中供热

面临加快发展、市场开放、转型升级机遇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后,清洁供热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期,国务院下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再次将整治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燃煤小锅炉作为热力行业清洁高效利用的重点之一。伴随集中供热的快速扩张,热力系统的技术形态、供热市场的竞争态势、供热行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地方政府办热管热的方式发生变化,重塑企业发展空间。

集中供热步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

集中供热是清洁供热的主要方式。集中供热有多种类型,与发电企业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清洁燃煤和天然气供热两种类型。根据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 年)》(下称《规划》),这两类供热在规划期内将高速增长。

燃煤集中供暖方面:2016年底,北方地区清洁燃煤集中供暖面积35亿平方米,均为热电联产。主要受存量分散燃煤替代(贡献率约75%)和供热需求自然增长(贡献率约25%)双重因素驱动,到2021年清洁燃煤集中供暖增长3倍、达110 亿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80亿平方米,超低排放大型锅炉30亿平方米。县域(包括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成为重点。

天然气供暖方面:以“2+26”城市群为主的天然气供热,由2016年底的22亿平方米,接近倍增到2021年的40亿平方米。其中,燃气热电联产新建/改造规模1100 万千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增加120万千瓦,新建/改造燃气锅炉5万蒸吨。

同时还要看到,集中供热高速增长期不会持续太久。根据《规划》,2021年后散煤存量替代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集中供热增长率将回落到略高于供热总量增长率的水平。根据《规划》数据推算,北方地区供暖总规模从2016年的206亿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86亿平方米。5年年均增长率6.8%。这一增长率由城镇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所支撑,是长期的、大致平稳的。

热力系统形态升级、模式日趋多元化

“三个一”形态升级:随着集中供热快速发展、热力网规模不断增大,为实现安全节能、压减体制性成本,在地方政府推动下,热力系统加快从网源分离到“网源一体、直管到户”,发展源、网、站以及热用户前端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供热成本。从多点孤网分散供热到“一市(区)一网、联网运行”,例如河北省等多地要求加快城区热网互联互通,形成联网、环网运行,增强运行调节灵活性和故障互保能力。从单一热源到“一网多源、多源互补”,类似电力系统发展历程,为追求联网效益,在大型热力网内,作为基础热源的热电联产机组、作为调峰热源的燃煤(气)锅炉,以及补充热源的地源热泵等联网运行、优化调度。此外,大中型城市还在普遍开展“两降两升”(降低管网漏泄率、热损失率,提升自动化和能效水平)的热力系统优化改造。

模式多元化:为适应清洁化、发展县域市场以及配合电网调峰需要,热力系统源、网、蓄各环节模式日益多样化。主要体现在热源环节,除清洁化燃煤外,气、电、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等六大类数十条成熟技术路线应用日趋广泛,合计所占比例由2016年的17%,倍增到2021年的35%。其次,随着长距离管输、分布式综合能源技术的成熟,热网向“大”和“小”两个方向延伸;第三,蓄热成为一个独立环节,日益广泛应用于热力系统中。

市场加快放开,推动行业组织重构

集中供热的快速发展,推动供热由传统的福利性事业向市场化产业转型,这一带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老行业、新产业”,将遵循“市场放开—竞争加剧—兼并重组”的一般产业规律演进。

一方面,市场放开带来竞争加剧。地方政府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清洁化集中供热设施的建设运营,除居主体地位的市政供热公司外,热电联产企业、地方背景的燃气公司、新奥、协鑫和华润等具有综合能源服务优势的企业,以及熟悉本地市场、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等五类主体都加快扩张垂直一体化热力业务。各类主体当前主要围绕市场资源开展竞争,将来在运营层面开展区域比较竞争。

另一方面,升级发展推动行业的重组整合。为实现清洁替代,加强行业管理,地方政府在加快小锅炉替代、小热网整合的同时,越来越重视通过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推动重组合并,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随着热力系统形态升级,以及2021年后集中供热高速增长的告一段落,未来部分中小企业缺少技术实力、创新能力,难以转型升级,日益面临成本劣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困难,进一步推动当前高度分散、主体众多的行业企业加快分化,为领先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获得成熟市场资源和增长新空间提供了新契机。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大致以2021年为节点,集中供热将出现速度变化、企业分化、行业组织优化的趋势。届时,大部分企业将难以延续此前的高速增长态势。把握热力系统形态升级、行业组织重构以及政府办热管热方式调整的内在逻辑,实现创新发展,才可能获得长期的发展空间。

立足全局

系统看待发展热力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火电行业半数企业亏损,面临提质增效的巨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火电企业选择加快发展热力业务,特别是将发展热网业务作为重要的突围之路。综合来看,发电企业发展热力业务,既面临重要机遇,同时也需要注重和防范其产业风险。

热力与煤电的协同性强。新形势下,火电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热力产业、提高发电利用小时,是配合火电板块扬长避短、应对电力市场竞争的选择。另一方面,发展热力业务,特别是“网源一体化”的热网项目经营相对稳健,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与火电形成合理的业务组合,平衡经营风险。

发展热力有利于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热力,顺应能源消费空间布局聚集化和品种综合化演进趋势,有利于推动发电企业加快发展综合能源业务,向综合能源集团转型;有利于推动发电企业还乡进城、走出围墙,以供热业务为先导进城市、进园区,贴近政府、贴近资源、贴近用户、贴近市场。

热力业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发电企业的供热能力普遍较强。到2021年,我国北方地区集中供热规模约180亿平方米。如果未来能够把握热力行业组织重构机遇,找到支撑中长期高质量、较高速度的创新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地释放现有热电联产产能并联动发展好热网业务。

发电企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发电企业供热业务具备一定规模。热电联产机组规模大,同时也形成了大型专业化热网企业,掌握了抽汽和背压机、燃气轮机和分布式能源等多种技术。

同时应当看到,发电企业进入热力产业,面临着经济、安全、市场和资源四方面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发展热网业务,一次性投资较大,热负荷增长不确定性高,成本回收期长。经营较为困难的火电企业尤其需要深入研究、慎重决策、量力而行,切实防范盲目进入加重经营困境的风险。

首先,部分地区热力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健全,热力价格特别是居民采暖热价偏低且长期未能调整,导致煤炭和热力价格倒挂,经营供热面临亏损。其次,居民供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对可靠性和应急管理水平要求极高,少数热力系统可靠性水平不高、设施陈旧,不仅安全压力极大,而且更新扩建热网,以及增加备用热源等一次性投资较大。第三,不少发电企业进入的是城市周边、中小城镇,以及工业园区等新增领域的热力业务,热负荷发展缓慢甚至长期难以达到预期,面临产能利用率长期偏低的突出问题。第四,在发展集中供热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小锅炉拆除和小热网收购问题,少数地区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发电企业面临较多风险,甚至出现一定损失。

打造热力业务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发电企业发展热力业务具备较好的基础。同时,产能利用率、质量效益、风险管控能力和总体规模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着眼实现较长一个时期高质量、较高速度的发展,需要加快探索火电企业高质量发展热力业务的新模式。

掌握核心技术,占领竞争制高点。一是智能供热工程。这是顺应热力系统形态升级、巩固大中型城市市场的关键。建议从现有企业中遴选具备条件的热网,结合多热源多能互补技术、物联网、移动终端、地理信息大数据等的应用,高起点进行智能化升级,建设适合热电联产的集成节能模式的运行调度管理系统,形成行业标杆。二是长距离管输工程。这是释放现有供热能力、助力煤电提质增效的关键。建议加快首个项目落地,掌握相关技术。三是分布式供能工程。这是对接智慧城市建设,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关键,建议依托区域综合能源中心新载体尽快开局。

提升设计水平,打造低成本竞争优势。突出系统化、定制化两个行业特点,聚焦负荷科学预测、网源荷系统集成、工程精益优化和造价控制三个环节,围绕以热电联产为主体的多品种热源综合集成和能源梯级利用、热力管网集约精益化扩展、大规模复杂热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热用户侧相关配套工程四类主体工程,发展热力系统设计优化系统化方法,实现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多源互补。在规模上发挥集中供热优势,优先选择规模大的项目,实现成本领先的多元化发展方式。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适应中长期发展需要。一是争夺行业技术话语权,加快智能热力行标国标制订,专利、科技奖项的争取。二是强化资本运营能力建设,探索并购重组、交叉持股、合资合作的策略和模式,慎重稳妥推进小热网并购。三是实施品牌工程建设,突出智能化、专业化、负责任、可信赖的行业领先品牌内涵。形成“技术、资本、品牌”三维协同,支撑资源整合需要。

适时研究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十三五”目标基础上,围绕现有热源布局,考虑战略合作、产能置换等方式,分类深度挖掘北方、南方地区市场,确定供热和热网长远目标。

加强风险防控,实现高质量稳健发展。深入开展可行性研究,加强与地方市政规划对接,科学准确做好负荷预测和热力系统规划,理清各项关键性边界条件,分阶段稳妥推进系统发展。对接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热价调整,努力争取热力管网建设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强设备管理,优化完善热力系统运行方式,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8年12期,作者单位: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发电企业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