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海上风电会议正文

风电整机CTO高峰对话:大兆瓦机组助力度电成本下降 2025年或将实现海上风电零补贴!

2019-06-03 14:46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广东风电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峰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9年5月31日-6月2日,第四届“全球海上风电峰会”将在中国广东省阳江市举办。本届峰会预计600人,主要围绕海上风电发展政策与市场、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技术、海上风电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智能运维先进技术经验、全球海上风电母港建设与港口经济、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等主题进行探讨。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电力头条APP全程直播。直播合作会议,请联系手机微信:13693626116。

赵锋.jpg

主持人:接下来的环节是高峰对话环节。大兆瓦风机助力海上风电成本下降,风机大兆瓦是全球趋势,在中国也肯定一样。首先每一家企业30秒钟的时间简单介绍目前主力机型,同时按照你们的开发,海上风电大兆瓦机型的发展计划。出席嘉宾有:

贺小兵,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

翟恩地,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田庆军,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

缪骏,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何利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贺小兵:明阳做大兆瓦机组是国内比较领先的企业,2015年陆上推出3兆瓦级别的,海上级别我们现在起步5.5兆瓦,今年1月国内最大的抗台风机组7.25兆瓦在广东揭阳成功吊装,明阳海上大兆瓦机组系列产品规划上,有着比较长远的规划,根据中国风资源条件,海上风电机组容量规划了5.5兆瓦、6兆瓦、7兆瓦、8兆瓦系列。最近明阳正在策划研究10兆瓦以上的海上风电,所以明阳在大兆瓦机组上,一直处于前沿研发技术,明阳走了一条与现在常规机组技术不一样的路线,我们走的是半直驱路线。

主持人:谢谢贺总,明阳计划要融资1亿,打造10兆瓦平台,研发周期36个月,从现在到未来2022年你们的样机会出来。下一位有请翟总。

翟恩地:金风科技海上机组,在福建是6.7兆瓦,这是已经下海的国内最大的风机。今天上午海外专家讲风机越大越好,但是也有特定条件,6.7兆瓦现在在海里已经运行了,8兆瓦今年9月下线,更大兆瓦早就开始研究,到底多大兆瓦级数我们会公布。

针对中国海域,赵总也把广东的情况做了分析,目前国内状态下,多大容量机组最合适?显然跟其他因素有关,跟风资源有很大关系,按照目前度电成本,将来飘浮式机组上来后,大兆瓦可能更合适。

主持人:有请远景能源的田总。

田庆军:大家好。我是远景的田庆军,非常高兴参加全球海上论坛,首先是感谢阳江市政府,感谢协会,也感谢明阳张董事长的邀请,学到很多东西。远景很早就参与到中国海上风电建设,我们第一台4兆瓦风机2013年并网,现在已经运行6年了,也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台4兆瓦的风机。远景一直对中国海上市场非常看好,我们做过详细研究和分析,中国未来有3-5亿开发潜力在中国海上,按照现在风机的性能,加上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有1-2亿千瓦时每年的发电,有力保障中国能源转型和我国能源安全,根据中国海上风资源特性,把中国海上风资源进行详细切割,按照高风速、低风速、水深、离岸距离、水下面的平原和山地,还有按照非台风区和台风区做了详细区分,对未来风机有详细产品规划。所有风机研发,一是基于LCOE,二是基于相对成熟有保障供应能力的供应链,三是基于未来的安全,今年我们推出5.2兆瓦的风机。

主持人:现在有三家不同的技术类型,下面有请缪总,上海电气。

缪骏:难得在论坛大会上,被主持人允许就自己公司和产品做广告。上海电气风电发展到现在,我们的产品线是国内主机厂商里最全的,我们也适应国内不同的风区和海洋条件的要求,我们现在的主力机型,有两个平台,最早2.5兆瓦,一个是4兆瓦130,一个是7兆瓦154机型,我们已经在批量销售过程中,还有更大风能适应中国中低风速的146机型,172机型,下一代发展计划,稍微分享一下。我们为了适应更低风速,我们还在开发180风轮风机,今年年底我们首台8兆瓦样机也会树立起来。

何利志:大家好,我们海装风电行动比较早,海装现在产品主要是5兆瓦151和5兆瓦171,以及现在6.2兆瓦151和171,可以适应台风、低风速都可以,现在正在开发的今年年底拿到设计认证4兆瓦、10兆瓦以及8兆瓦,10兆瓦的叶轮直径210米,通过前期开发我们也预留了空间,10兆瓦可以做到12兆瓦,明年8兆瓦推出市场,叶片长度185米,也在做设计,8兆瓦和10兆瓦同时在做设计。

主持人:5.5兆瓦是高速永磁,新开发的8兆瓦、10兆瓦也是同样技术路线吗?

何利志:根据经济分析,我们是中速永磁,6.2和5是高速永磁,也不是很高速,是1200转。

主持人:目前海上除了大兆瓦,技术本身也在迭代,早期是各种技术都有,回到今天明阳半直驱,远景是传统高速,金风直驱、上海电气直驱,何总是高速未来+半直驱,更多企业包括刚才提到的SGSE,包括维斯塔斯一家直驱,一家半直驱,从技术路线发展图来看,技术发展角度,更多企业偏向走中速和半直驱。

第二个问题,大兆瓦机型推出是降低度电成本的利器,请问是不是风机越大越好,中国特殊的风资源条件对风机设计要求和欧洲相比有什么不同?

翟恩地:风机是不是越大越好,是很多开发商和政府都在问的,风机越大,占用机组比较少,用海面积比较少,是有优势的,从技术来说也是有优势的。但是还是要具体分析,风资源10米以上,叶片不要做得太大,200米左右10兆瓦,当地水域形成下,风机频率孔子0.15赫兹以上,支撑结构才经济性。目前度电成本要求逐年下降,如果江苏以北地区大兆瓦风机,单桩上不去,叶片要200米以上,这样要求风机塔架高度要140米甚至150米,这么一个柔结构下,风机频率可能01.5赫兹以内,甚至0.12赫兹,跟海浪正好共振,工程上有办法解决,但是代价很大。我们理论上讲的可以用其他因素补上去,所以这需要根据沿海1.8万公里不同风区不同的地质情况做具体分析。

主持人:在广东是有台风的,欧洲没有这样的挑战,我想听一下贺总,对于台风条件做风机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

贺小兵:风机单机容量必须根据资源条件,风资源条件、施工工艺条件决定,欧洲海域风资源9米、10米甚至11米,所以可以把单机容量做大,可以很好的控制大兆瓦下的基建成本。中国海岸线长,各个区域风资源不一样,南中国海,广东、福建,都有台风,但是两个区域资源条件不一样。明阳在广东最早做抗台风机组的,在广东海域里,出现资源和最大极限台风风速是不匹配的,按照IEC标准来说,所以我们把这个区域划分为低风速抗台风区域。明阳针对这样的区域开发的是抗台风要求,对应的单机容量肯定不能太大,我做了一个简单计算,如果我们在广东区域7.5米平均风速条件下,达到3千小时,4平方到4.4平方,对应10兆瓦叶轮直径要260米,按照目前自然条件,广东低风速地区又有台风安全性影响下,目前明阳推出的5.5兆瓦、7兆瓦级别是单机容量上最经济性的选择。

福建,我赞同翟总说的,因为风速较高,都是8米甚至9米,这个地区可以做到大容量、小叶轮的机组形式,并且明阳在三峡做了机组认证,千瓦小时数4300小时,跟欧洲海域级别很高,做到10兆瓦级别,只要200米叶轮直径可以满足单机容量要求,福建海峡做大兆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田庆军:我们为什么做大兆瓦风机,我们希望把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下来,如果不能导致度电成本下降,做大风机还有没有意义?远景去年的时候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成熟供应链和特殊风资源决定风机大小,而不是做设计理念大风机,以我们目前国内整机厂家十几年的经验积累,目前国内至少有7家以上的企业可以设计出海上大风机,目前技术储备没有问题,但是设计完后能不能交付,有没有经过海上严峻环境的考验,能不能达成LCOE的成本,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我们从2013年交付第一台4兆瓦风机,在江苏的时候,还没有台风,现在6年时间迭代了无数次,2015年最紧张的时候因为很多东西都失效了,包括轴承、叶片防腐保护都失效了,一次部件批量失效会导致什么结果?导致度电成本增加3分,这还是非大部件批量失效,如果大部件批量失效,整个风电场可能毁于一旦。基于安全、可靠性考虑,没有成熟供应链之前,远景一直在大兆瓦上非常谨慎的态度。

从供应链的能力来看,目前161米叶片以上到现在已经具备了叶片生产能力的,每月大概2套左右,到2021年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最多能交付4GW,没有足够大的叶片,大风机在中国低风速海域没有价值,度电成本很高。基于这些,远景设计风机的时候充分考虑供应链可供应性和成熟度,还有对开发商度电成本的保障,这是我们的基本理念。

主持人:远景知道什么机型适合我们中国的风资源。前三位嘉宾都是国内企业,都是自主研发。上海电气和西门子歌美飒一直在合作,6兆瓦在福建三峡风场运营,7兆瓦已经批量生产了,8兆瓦有一台已经是从欧洲到中国的途中,今年可能就会装,你们用的全球目前第一大海上风机制造商,把他们的技术背到中国后,是不是给你们更足的底气?虽然刚才远景田总提到,可能要从可靠性角度考虑,我想听一下你的看法,通过你们对西门子歌美飒6兆瓦在中国装了两三年来看。

缪骏:上海电气和SGRE的合作,市场表现已经表明我们这种合作是非常成功的,接下去上海电气和西门子歌美飒还是会讨论更加紧密的合作方式。

因为SGRE作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包括他的创始人海上风机对这个领域各方面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值得我们所有整机厂认真学习,探讨他们走过的路。我们上海电气至少看到欧洲发展历程中已经犯过的错误,我们应该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我们自己。上海电气和西门子歌美飒的合作,因为欧洲风区和中国风区很不一样,中国风区特点非常多样化,无论风速带和海况地质条件,都具备中国的特别特色,我们并不能简单把欧洲产品拿到中国来就一定非常适合中国的市场,上海电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我们既继承非常良好的SGRE基因,同时要把产品改成适应中国本地市场的产品,在原有平台上我们做一些适应性更改和拓展,现在从前期的风机表现来看,是非常不错的。

第二,今天这个时点,在中国补贴退坡已经落地来说,中国企业在这里面发展就成本控制来说,我们有很强的发言权和能力,几乎所有欧洲整机厂,它们绝大部分部件供应链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中国国内,从简单的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电控设备都是由中国本地大陆企业生产,作为我们本土企业,为什么不利用好这么强大的一块资源,背靠这么庞大的制造工业体系,组装、生产、研发出更适合我们本地市场的东西?我们结合双方共同的优势,基于他们此前发展非常丰富的经验,我们也要有自信,把我们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把双方优势结合在一起,共同的拓展这一块市场,因为今天电价退坡给这条产业链上所有游戏玩家提出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光靠一家去做,如果不联手、不联合,有可能我们这个产业前途会越走越暗淡,只有全部联合起来,都往前走一步才是光明大道。

主持人:在降低度电成本,引进国外技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拿过来照搬,背后还有很多的故事。何总,海装载上海以北装了不少机器,5.5的,就这个问题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何利志:我们考虑到江苏以北地方,平均风速比较低,171通过一年运行,平均风速只有7.5米左右的时候,去年单机小时速达到3950小时,每一个地方的风驱分布不一样,每一款机型适应的风驱不一样,机组大小主要决定于风的资源情况.我们在福建一带,当时两个样机装的5兆瓦128的,去年满载荷小时数超过4千小时。平均风速比较低的地方,相对来说达到4.5左右,不管哪一款风机,6兆瓦、5兆瓦、7兆瓦、8兆瓦,满载荷小时应该达到3000或者至少达到3500以上。

主持人:要看不同风资源和风况条件量身定制。上周国家能源局发改委颁布新的电价退坡调整政策,海上风电要8.5毛电价,只有不到三年窗口期。2018年年底前审批的项目,2021年前建成,而且要全部并网,是不是会导致抢装。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如何确保迎接2021挑战的同时,保证供应链尤其是配套设施能够跟上目前大兆瓦风机技术发展的迭代?如果配套跟不上,瓶颈在哪里,如何突破?一个是抢装,同时技术迭代导致目前现有的供应链可能跟不上,不仅是部件,机组装、起吊能力都不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听听在座五位大佬的看法。

缪骏:对于海上风电补贴退坡,我们在通知出来后,大部分人应该把这个心态放平稳。并不是说从8.5毛退到8毛就停止,8.5毛后还有7.5毛,7.5毛后还有7毛,价格是不停下降的。现在大家抢8.5毛,8毛的钱是不是还要抢呢?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应该就风场特点、水文、海域条件和不同机型背后供应链的特点客观分析,未来等到风场可以开工时间点可以开始后,两到三年内是否可以装出来.

不同风机背后的供应链有它的特点,不同机型、海域条件,决定海上施工吊装船需求也不一样,不同海域,江苏跟广东、附近地质条件大大有差异,从这些角度应该综合来看,而不是一定大好或者小好,应该综合评价下来,经济获益最高,以及时间上最有保障的那一块机型作为各方首选机型。

何利志:面对这两年抢装潮,海装做了一些储备,171叶片,我们通过下面子公司,当时做出来号称亚洲最大的叶片,产能一个月制只能做一套,现在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攻关,一个月产能一副模具可以做两套。面对抢装潮,明年供货量可能会比今年更好。

翟恩地: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也是在座很多政府官员、开发商包括整机商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国家政策出台,势必会造成抢装,我回国好几年了,回来一开始不理解,现在我也理解了,这是我们的习惯。未来2021年到底多少个项目开发,要调查我们施工单位,调查整机商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们也在做这些功课,因为真的按照目前现有水平,估计一年全国加起来吊装400多万千瓦(这是目前的水平),到2021年已经进入规划要开发的,远大于这个数,这是一个矛盾。

这么多开发商,他们都有硬性任务,有的已经招标了,有的马上招投标,政策严格性2021年底要并网,这一台没有吊装上,造成电价差别,这个钱谁来付?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招标条件到接下去招标条件,要不要改变?改变完了后,是不是能兑现?政府对企业不能兑现,企业对企业不能兑现,也会发生。

这样的情况下要冷静,从整机制造商的角度来说,要冷静,我们要如实给开发商讲,现在的供应链、现在的生产能力是怎样的状况,并不是每一个标按照超前抢装计划都可以应对,我们会如实跟开发商讲,也许这些标超出目前全国各个产业链的水平。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帮助开发商,五家厂商背靠背都应该做这些功课,这样他们觉得可信,如果我一家提供,多多少少有一点销售的感觉,我们今天五人在台上,我们都是总工程师,就从技术面来说,但是很难,拿着别人的钱总要帮别人说点话,所以五家背靠背做,这样开发商就更相信了。

主持人:谢谢翟总,如果真的抢装,按照目前的设备,尤其是海工这一块,4点多GW,三年也就12GW,和我们目前的量还是有出入的,如果竞争也就是主机商跟开发商竞争,大家一起干,因为我们是在打造一个全新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提议非常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广东风电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查看更多>海上风电峰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