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企业正文

中国安能等军转央企的前世今生

2019-08-02 08:52来源:国资报告作者:刘青山关键词:中国安能电力央企水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外汇短缺,为了多赚外汇,国家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向亚非拉的友好国家输出劳务。中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长期身处香港,跟香港人打交道,中建在体制机制方面受到的影响很大”。

最典型的影响,就是用人机制和薪酬机制。

比如,中建集团很早就实行了总部干部员工全部就地归零下岗、实行“零起点竞聘上岗”行动。直到现在,中建集团仍然保留着赛马机制的传统。另外,中建集团的项目经理比行政领导挣得多,不算什么新鲜事,甚至有些可以拿到局级领导的收入。

戎装央企中,不止中建是这样。

中国铁建、新兴际华集团等企业虽然打着深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但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探索的进展却领先多数国企,基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打破了员工职务能上不能下、收入能多不能少、人员能进不能出的旧有格局,有效提升了企业活力。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新兴铸管就推广实施了岗位聘任制、“双辞”、“双选”和内部待业制度,推行“竞争上岗、末端淘汰”等改革举措。刘明忠回忆说,当时工厂所在地比较偏远封闭,大家观念跟不上,初期阻力很大。但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改革的大环境下,尽管遇到不少阻力,我们的改革还是得到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中国铁建实现了由长期使用固定工向全员合同工的突破,确立了聘用制和合同制相结合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完善了干部人事制度,实现了由任命向竞聘的跨越,由干部职务终身制向聘任制、任期制的跨越。

在生产组织模式上,包括中建集团、中国铁建在内的中国施工企业,同样受到外国企业的深刻影响。

1984年,我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鲁布革水电站时,首次按照国际惯例对引水系统工程实行国际招标。期间,中标的日本大成公司派到中国来的仅是一支三十多人的管理队伍,工人则全部来自中国,但施工速度却是中国企业的两倍多。

同台竞技,技不如人。巨大的心理冲击,让中国施工企业痛定思痛,在鲁布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法施工”。即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决策层、管理层与作业层相对分离。

在此基础上,中建集团提出了“对外发展总承包,对内实行项目法”的改革思路,以项目法改革为发端,到法人管项目、项目标准化管理、打造总承包管理能力,并成为了中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以前是我有的才能干,没有的干不了,现在可以充分调动市场上的一切资源。” 中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资源配置能力是衡量世界一流企业的的重要指标。“建筑企业的特级资质,主要就是看的总承包能力。”

中国铁建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受到鲁布革经验的冲击,其逐渐从段、队的传统工作方式转为项目经理责任制,更加灵活机动,效率更高。夏树德举例说,“以前一个项目动辄上千人甚至更多,现在最大的项目不超过200人。”

对此,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奋健表示,未来将继续吸收国内外一切可以吸收的优秀管理经验,为我所用。

倥偬数十载,沧海变桑田。

在对标、学习国际巨头的过程中,“戎装”央企从追赶者,慢慢变成了齐头并进,甚至在有些领域已经超越。

比如,中建二局接触核电建设是在1986年启动的大亚湾核电站项目。当时,与其他施工单位一样,对核电业务的了解基本为零。但是,通过向外资施工单位的学习,中建二局很快掌握了核电施工的相关知识。此后,中建二局参与了岭澳核电站、台山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广西防城港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施工,走出了一条适应、提升的超越之路,成为我国少数几个同时掌握核电、火电、风电、水电、清洁能源电厂等各类电厂施工技术的企业之一,在世界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此外,中建集团从深圳开始,就逐渐在高层、超高层建筑领域掌握了话语权,目前已经是全球超高层建筑的王者之一。

1985年,北京国贸一期工程进行国际招标,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拥有报名资格,中建一局仅仅得到了一个分包商名额。学习、消化、吸收,中建一局在该项目总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00余项。到了国贸二期时,中建一局已具备与法国SAE公司、日本大成公司等国际上著名的承包商同台竞技的能力。到了国贸三期,中建一局一举获得了项目的总承包权。

作为中国最大的铁路设计和施工企业,中国铁建多年在学习、对标国外先进企业的同时,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参与了国内所有大型铁路建设,设计、建设里程超过10万千米,在高原铁路、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山区铁路、复杂地质铁路以及现代铁路站房等领域拥有绝对优势,不仅领衔中国铁路建设,在世界铁路建设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比如,由其参建的青藏铁路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哈大高铁一举解决了防冻胀路基、接触网融冰、道岔融雪3大国际公认技术难题;位于世界铁路风灾最严重地区的兰新高铁则一举创下7项世界之最;京沪高铁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沪昆高铁是目前世界跨度最大、地形起伏最大、地质结构最复杂的铁路。

此外,中国铁建在海外也承建了坦赞铁路、安伊高铁、亚吉铁路等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让一项项“中国标准”落户海外,带动一批批“中国制造”走向海外。

对此,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奋健表示:“建筑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中国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在央企‘走出去’的过程中,建筑业是最有优势的产业。”

作为新兴际华集团的核心企业,新兴铸管转型之初,就选择了球墨铸管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并制定了跻身世界前三的远大理想。在当时,这是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企业负责人和技术研发人员坚定不移。

“自我施压,用了10年时间,我们实现了跟国外企业的平起平坐。”新兴际华集团总经理杨彬介绍说,新兴铸管产品生产出来不久,就把国外产品赶出了国内市场。他说,“当前新兴际华集团的在球墨铸管市场的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且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参与了多项全球标准的制定。”

作为后来者,中国安能转企以后,虚心向国企“老大哥”学习请教,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5家央企建立高端人才挂职帮扶机制,与中石化、国网、华能、大唐等8家央企进行业务对接,研究明确了合作内容、原则、模式和机制,推动联合经营落实落地。

越擦越亮的红色文化

在市场风浪的洗礼下,军转央企们的变化是全面的,从经营理念到管理模式,从创新能力到战略导向,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有不变的,那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军队作风、红色文化。

从一五时期,中建集团成员单位就辗转于全国各地,先后承建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一重型机械厂、第二重型机械厂、大庆炼油厂等国家重点战略项目,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铁军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理念,成为中建集团企业文化的强大根系。

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风浪的冲击下,“铁军精神”不仅没有退色,反倒越擦越亮,焕发了新时代的光芒。

比如,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加快建设进度,时任中建三局局长张恩沛顶住巨大压力,引入当时国内还很陌生的滑模技术, “滑不成功,我们坐牢都可以”。

在汶川地震抗灾救灾,利比亚撤侨等事件中,中建集团所属企业无不冲锋在前。

铁道兵是从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一路开山、架桥、修路走来的。71年来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铁道兵精神。中国铁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铁道兵精神主要是“听党指挥的大局观念,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敢打必胜的顽强作风,以苦为荣的乐观态度,勇争一流的进取意识”。

秉承这一文化,中国铁建一直改革不懈,成为国有企业转化机制的先遣队、排头兵:1998年,机关机构精简三分之一,人员减少近一半,至当年年底,全系统 1.3万余人;2003年,大力推进主辅分离和并购重组,全系统医院、学校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逐步移交地方统筹管理,使中国铁建直接管理的单位由51个大幅减少到22个。

对此,中国铁建董事长陈奋健表示,铁道兵精神是我们独有的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是溶入我们血液的文化基因。他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铁建要把铁道兵精神发扬光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创新助力。

长期的军旅生涯为新兴际华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最强劲的红色基因。秉承着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敢于担当、勇往直前的军队作风,新兴际华集团多次临危受命,在很短的时间内多次完成了历次阅兵、全军换装、神州系列航天靴等重要军品生产保障任务。

作为应急救援产业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新兴际华集团发挥产品、装备、队伍、布局和联盟五大优势,在“5·12” 汶川震灾、“8·8”九寨沟震灾、“7·21”北京洪灾、“8·12”天津火灾、舟曲泥石流等抢险救灾中,将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放在首要位置,成为抗震救灾中第一时间的“第一响应”力量。

新兴际华集团总经理杨彬表示,正是在这种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和锐意改革精神的推动下,2005至2017年期间,新兴际华集团营业收入12年增长13倍,利润总额实现“12连增”。

作为后来者,中国安能转隶过程中,也很好地发挥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面对着机制体制的转换、职能任务的转变、组织结构的重塑、利益格局的调整等重重考验,中国安能筹备组临时党委按照“积极稳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注重成效”的思路开展工作,先后安排7名常委分专题集中进行党课辅导,分4个批次组织常委沉到一线释疑解惑,做好政策宣贯、意见听取、困难解决、政策落实工作,实现了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把研究论证与沟通对接结合起来,带着研究成果完善建议方案。

不到半年时间,一个体系架构合理、制度逐步完善、人员精简高效的中央管理企业已初具规模。

转改期间,中国安能始终把应急救援作为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保持良好战备状态,圆满完成金沙江、雅鲁藏布江3次堰塞湖除险任务,受到国家有关领导、应急管理部和四川、西藏党委政府高度评价。

中国安能有关负责人表示,转隶后的中国安能服装改变志不变,吹响号角再出征,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扬水电部队优良传统,践行“攻坚克难、敢打胜仗”的水电铁军精神,以建筑工程,相关工程技术研究、勘察、服务,水环境治理,应急救援为主要业务板块,在“一带一路”、“长江大保护”、“自然灾害处置”、“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工程并持续发挥独特作用,用饱满的热情投身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原标题:今天,一文带你读懂那些军转央企的前世今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安能查看更多>电力央企查看更多>水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