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工程政策正文

黑龙江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年):开展分散式风电试点示范、推进分布式能源网络...

2019-08-12 16:07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黑龙江风电风电建设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黑龙江省发布了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黑政规〔2019〕8号,其中在新能源发展重点上指出:

核能。核岛主设备:重点开发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轴封式主泵、堆内构件和主管道等核岛一回路主设备,掌握第三代核电装备中压力容器的设计及制造技术,提供国产二代改进型、AP1000和EPR等三类堆型压力容器。常规岛主设备:重点发展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半转速核电汽轮发电机组,研发CAP1400/1700汽轮发电机组。大型铸锻件:开发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大型铸锻件,提供全部核岛主设备锻件及低压半速整锻转子等常规岛大型铸锻件。其他设备:重点发展非能动余热热交换器、高参数二次再热机组,分布式联合循环发电装置,汽水分离再热器、高压加热器等辅助设备。

风能。推进风电机组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和型谱化,重点发展1.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发展风电增速箱、主控系统、变流器及风力发电装备铸件、液压件、变压器、电缆等零部件。打造大型风电基地,开展分散式风电试点示范。

太阳能。利用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集中打造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和四煤城大型光伏发电基地。

地热能。加大地热能源勘查力度,拓宽地热利用方向,促使地热产业依法、有序、快速发展,建设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生物质能。按照国家规划布局有序发展玉米燃料乙醇产品,推进玉米秸秆、玉米芯等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发展以秸秆、稻壳等为原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推动燃煤与生物质耦合发电关键技术研发。选择有条件的燃煤电厂进行秸秆掺烧改造试点,降低电厂煤耗。开展生物质气化发电等试点示范。

氢能。加快聚焦国内外氢能创新要素,引进一批国内一流氢能制备、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企业,推进氢能产业技术引进突破、工程研究和产品开发,逐步推进制氢、氢储存、氢运输、氢燃料电池电堆、氢能利用配套服务等产业布局。适时建立氢能研发监测认证中心,逐步加强氢能应用示范,推进氢能商业化应用进一步普及。

智能电网。适应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和多元化负荷发展需要,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提升能源利用率。推进分布式能源网络、新能源微电网建设。推进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开发,打造世界级电站设备生产集团。建成齐南至兴安500千伏向扎鲁特汇集电力通道,谋划以哈尔滨为起点的特高压外送通道。构建以中西部负荷为中心的东、西部500千伏电网环网结构。继续优化220千伏电网结构,推动除大兴安岭和伊春地区以外其他11个地区形成以1座或多座50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220千伏网架,满足负荷增长和电源送出需求。


全文如下:

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年)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更是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支撑作用不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工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龙江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各国重新重视工业发展、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加快布局先进制造业、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多重机遇和挑战叠加,要求黑龙江必须把工业强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工业供给质量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和重要任务。

为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黑龙江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五个安全”,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9—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已能生产40个大类、162个中类、364个小类的上千种工业产品,基本形成了以中直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装备、能源、石化、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等主要行业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工业总体平稳发展,综合实力稳步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建设工业强省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1.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省工业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工业经济运行平稳。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1.6%;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5%,利润同比增长22.8%,高于全国1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若扣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4%。二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0.4%,非公制造业投资增长30.8%。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是骨干企业稳中向好。2018年,全省重点监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4%,利润总额增长36.6%;141户规模以上制造业“老字号”企业和1807户规模以上“原字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7.6%、11.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13户,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增长20.5%。

2.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全省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效果不断显现。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总体向调优、调轻、调新方向迈进。一是轻重工业结构逐步改善。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17:83调整为2018年的27:73。二是制造业对增长的贡献加大。全省制造业与采掘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48:52调整为2018年的55:45。全省22个大类行业增加值正增长,其中,汽车、医药、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食品制造等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向第一支柱产业加速迈进,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医药工业全行业效益持续提升。三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2018年前三个季度,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5.9%,非公经济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2010年的44:56调整为目前的48:52,所有制结构继续优化。四是优势产品保持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40种主要工业品有24种产量正增长,其中,汽车、金属切削机床、中成药等产品增长30%以上,婴幼儿配方乳粉、精制植物油、石墨及碳素制品等产品增长15%以上。五是高技术制造业加快壮大。2018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2个百分点。

3.创新能力提升取得新成效。按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创新塑造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逐步显现。一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产学研联合为基础的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全省拥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3个,以及哈兽研、中船重工703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科研机构。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2018年,省科技奖授奖281项,获奖成果近三年产生直接效益75.26亿元;全省获专利授权19435件,增长6.66%;登记科技成果1582项,成果应用率实现88.14%;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70亿元,增长12.8%。三是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神舟航天器、嫦娥探月工程、C919大飞机、国产首艘航母等一批“国之重器”,都有黑龙江工业的贡献。核电装备和燃气轮机、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高速重载铁路货车等一批创新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4.两化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和深度不断深化,制造业发展模式变革取得新成效。一是全省两化融合水平快速提升。根据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①,全省两化融合水平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比增长8%以上,增速位

居全国前列。二是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深入实施。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千余户企业完成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有35户企业成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三是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省制造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33.1%,数字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38.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31.6%。截至目前,认定省级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47个,万户企业上云行动启动实施。四是区域试点持续推进。哈尔滨被列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哈尔滨、大庆成为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5.集聚发展态势呈现新局面。以“哈大齐”城市群为引领的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效果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度大幅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园区载体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开发区现已成为我省现代制造业集聚、外商投资密集、投资环境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促进所在城市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培育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32个。二是特色产业集群和比较优势逐步显现。目前已形成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的生物医药、鸡西—鹤岗的石墨新材料、哈尔滨—齐齐哈尔的能源装备、哈尔滨的机器人和绿色食品、大庆的精细化工等在全国和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区域增长极和产业支撑带加速形成。“哈大齐”城市群成为工业核心发展带,集聚起全省84%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86%的高新技术企业、95%以上的高精尖人才,创造了84%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6.对外开放合作再上新水平。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日益深入。一是优势产品产能“走出去”步伐加快。大量优势装备和产能沿中蒙俄经济走廊向西输出到中亚地区,以开放促工业发展的成效日益呈现。哈电集团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以哈药集团、哈量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收购国际知名品牌、吸收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二是“引进来”项目水平不断提高。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吸引了沃尔沃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省投资,为全省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区域对口合作、央地合作取得明显成效。龙广合作深入推进,一批合作项目签约;民企与央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一批重大项目通过“央企合作”“民企龙江行”等平台相继落地。

7.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新突破。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统计监测的14个高耗能行业中有10个行业能耗呈下降态势,其中化工、有色、建材、纺织、医药等行业降幅超过8%。二是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加快。在工业锅炉、电机、配电变压器、余热余压利用等领域,一批技术先进适用、节能效果明显、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的先进工业节能技术和产品广泛应用。

我省工业进入市场经济较晚,目前仍处于重要的调整期,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优、内生动力不足。从体量规模看,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不仅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也落后于部分中西部省区。从发展速度看,虽然近年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升,但是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一些新兴领域虽取得快速成长,但由于规模过小,对工业增长整体贡献度不够高。从质量效益看,全省多数企业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优势产业的质量品牌效应尚未完全显现,缺乏区域品牌营造和整合能力,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从发展动力看,传统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由于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高等问题,创新尚未成为驱动工业发展的主引擎。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新技术革命加速发展,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度变革,我省工业发展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加速趋势,数字技术引发“关键生产要素”变迁,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涌现出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大国竞争与博弈加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快速变革,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将深刻改变国际经济格局。全球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持续波动,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下滑,价格变动带来潜在市场风险,将为我省工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传统比较优势持续弱化,对我省工业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东北振兴进入了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时期,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高度肯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为我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我国重化工业、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面临拐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短板多,同时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日益弱化,依赖于资本、劳动力、能源等传统要素投入的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对我省初级产品居多、产业结构偏重的工业体系带来了新挑战。

从自身看,我省区位、资源和工业文化底蕴优势犹在,在创新资源、营商环境与产业生态方面短板急需破解,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众多资源拥有量居我国前列。工业文化底蕴积累深厚,在重点领域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省工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短板,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营商环境还不够优化,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新兴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育仍不充分。当前,全国各地都将工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纷纷制定战略加快布局,资源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明显提速,倒逼我省立足特色和优势,扭转人才、资金、企业等核心要素外流局面,筑牢未来竞争甚至是维持稳定发展的工业基础,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来看,我省工业发展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长期赖以发展的优势仍在,诸多无可替代的特色仍在,向工业强省迈进的底气仍在,推动工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我省必须加快谋篇布局,在改革中探索新出路、在创新中谋求新发展,在建设工业强省的征途上迈出坚定步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聚焦工业强省建设,构建“433”工业新体系,全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工业新格局,重塑环境、重振雄风,推动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工业强省建设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和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对接国家战略和勇担时代使命结合起来,主动承担起党中央赋予东北地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时代使命,自觉把我省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谋划去推进,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工业振兴发展之路。

——坚持把用足资源优势和狠抓深度开发结合起来,围绕“油头化尾”“煤头化尾”“煤头电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在精深加工上狠下功夫,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通过“扬长补短”提升工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坚持把做强重点产业和做长产业链结合起来,立足现有产业优势,瞄准重点规划方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围绕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将项目引进、园区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高度协同起来,通过“扬长克短”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坚持把统筹区域发展和聚焦点上发力结合起来,积极规避在物流、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制约瓶颈,优先把资源和项目集中到工业基础较好、创新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形成若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工业集聚区,通过“扬长避短”不断提升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坚持把谋求长远发展和稳定工业增长结合起来,既要立足长远谋划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急功近利、不走回头路;又要充分认识当前工业发展对于稳定地区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加快布局一批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稳定工业投资预期,提振工业发展信心,确保工业增长处于合理区间。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提升服务意识和治理能力,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在区域内更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改革引领,开放合作。在制度创新上大胆实践,着力解决制约工业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更加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工业企业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加快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尊重各类人才,紧紧围绕企业家、工程师、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工业人才队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生态优势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产业富省惠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振兴新路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黑龙江风电查看更多>风电建设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