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西省:推进华能瑞金二期、赣浙国华信丰电厂等多个大型煤电项目建设

2019-10-09 15:3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煤电火电项目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七章 发挥高铁通道新优势,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以高铁大通道为纽带,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开展产业合作,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提升“引进来”“走出去”规模和质量,全面构建起通江达海、联通内外的对外开放通道。

第一节 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一)以沪昆高铁为纽带,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株潭城市群。

充分发挥沪昆高铁通道功能,推动南昌、九江、宜春、萍乡等地深化与沪昆沿线中心城市合作,拓展与长三角及长株潭城市群的互动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以沪昆沿线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带动上饶、景德镇、鹰潭、抚州等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吸引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沿江地区产业转移,加速特色产业产能向沪昆沿线区域集聚。积极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推动宜春、新余、萍乡相向一体化发展,创新赣湘边际区域合作机制,统筹规划省际通道建设,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跨省城际客运公交化建设。

(二)以京九高铁为纽带,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京九高铁、赣深高铁建设,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依托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推动赣州建成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深化与广东、香港、澳门的全方位合作,积极策应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中山等地产业转移,主动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具、新材料等产业方面加强对接,高效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探索建立“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新机制、绿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和带动各行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建设好长江最美岸线,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赣京合作良好机制,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重点,进一步拓展部门间、企业间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政府、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合作体系。

(三)以合福等高铁为纽带,积极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

充分发挥合福、向莆、厦渝等铁路通道功能,依托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及其周边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化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积极吸纳海西经济区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以向莆经济带沿线园区为依托,探索飞地经济模式,着力打造赣闽台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向莆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谋划对台经贸合作平台,加强与台湾经贸合作,积极搭建赣东北对台经贸合作平台。发挥上饶、鹰潭内陆无水港的国际物流功能,加快发展国际集装箱及其他物流增值业务。积极推动上饶、鹰潭、抚州、赣州融入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

(四)以“五纵四横”高铁网络联通“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全省高速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四纵四横”高铁网络,打造航空陆地运输无缝对接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高铁与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形成快捷高效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高铁网络。打造“一带一路”节 点城市国际货物集散中心,稳定开行赣欧班列,大力拓展江西至深圳、宁波、广州、厦门等沿海港口铁海联运通道。加快推进南昌、赣州“一带一路”节 点城市和景德镇文化节 点城市建设,打造一批战略支点。鼓励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一批样板型境外合作园区,布局建设一批海外仓。

第二节 加快建设开放平台

(一)推动开放平台发展。

依托“铁海联运”“江海联运”“陆空联运”,创新推进内陆开放平台建设。支持港口、机场、铁路场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与沿海、沿边口岸的合作,推进依托内陆口岸,建设大宗物资进出口基地。进一步放大九江水运口岸优势,加快完善立体交通网,推进港区建设,发展现代航运物流,全力打造“江海直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九江区域航运中心。依托南昌水港和公铁专用线,开展水运中转和联运。加快建设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智慧空港物流中心、赣江新区多式联运中心、向塘铁路物流中心,完善南昌、赣州、九江综合保税区和南昌航空、九江水运、赣州铁路开放口岸功能。加快铁路连接线建设,推动赣州国际陆港与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推进上饶内陆港建设,加强铁海联运、公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谋划建设抚州赣闽陆地港。

(二)夯实科技创新平台。

借助高铁大力引进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激发潜在创新活力,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抓好重大创新平台提升行动,以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为龙头,推进南昌航空科创城、赣州稀金科创城、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上饶大数据科创城、鹰潭智慧科创城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平台在江西布局,推动省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

第三节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

(一)深化区域合作交流。

发挥高铁的驱动作用,积极推动赣湘、赣浙、赣粤、赣京、赣闽等区域合作,推进多类型合作示范区的共建共享,构筑全方位、全领域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平台。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赣浙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促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全方位对接融合,探索省际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新模式。鼓励高铁沿线城市进行点对点、园对园、城对城对接,发展“飞地”园区、对口合作园区,为沿线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互利共赢发展搭建平台。

第八章 创新城乡融合新模式,建设高铁新城新区

充分依托沪昆、京九高铁线路和沿线枢纽、站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城市间分工协作,提升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相融合的新型城镇体系。

第一节 科学引导高铁新区新城建设

坚持分类引导、因城施策,分期分类开发建设高铁新城(区),建设各具特色的高铁新城和临站经济。以人口密度、工业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科学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区),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边界无序蔓延。提升高铁新区城市设计水平,彰显城市新区特色风貌。加强对高铁新城(区)在城乡用地、空间管制、居民点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指引,统筹高铁新城(区)的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集聚产业和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第二节 推动高铁新区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

按照高铁新区建设需要,对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进行适当调整,推动中心城市功能区加快升级发展。探索以高铁车站为核心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大力培育各类新兴业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高铁站点经济圈”,建设一批集综合交通、高端商务、产业集聚、文化展示和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新城区。加强高铁新区站场与周边区域土地的规划统筹,做好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绿地、道路广场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的综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商贸物流、商务办公、餐饮住宿、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业态的空间集聚,形成高效、便捷、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加强城际联运和城乡通道建设,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城乡接合部地区延伸覆盖,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的功能。

第九章 建设绿色生态新长廊,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高铁沿线区域城乡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生态环保联防联治合作机制,积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构筑高铁经济带的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高铁沿线主要行政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加快构建水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断面水质监测和考核。加强饮用水水源备用和水源地环境防控工程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加快推进高铁沿线干流绿色廊道质量提升工程,提升长江、鄱阳湖及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两岸重要湿地修复、两岸复绿和森林质量,着力构建“美化、彩化和珍稀化”森林景观。

(二)强化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

强化燃煤污染治理,采取综合减煤措施,2025年底前高铁沿线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率先降低至70%以下。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对高铁沿线钢铁、焦化、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火电、垃圾焚烧发电等行业实行工业污染源清单制管理,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限产停产整治。以高铁沿线和站房周边可视范围为重点区域,推进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行动,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彻底清理积存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水面漂浮物等各类废弃物。完善高铁沿线生活、生产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建设。

(三)加大高铁沿线乡村环境整治力度。

切实加强高铁沿线农业面源污染突出问题治理,深入实施农药化肥“负增长”计划,到2025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5%以上。着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基本解决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继续抓好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重点推进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强力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等问题。

第二节 构建高铁绿色廊道

充分发挥高铁沿线的对外形象展示重要窗口作用,全面提高沿线两侧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打造成为绿色生态长廊。切实强化高铁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林地保护,夯实生态基础,坚守生态底线。实施生态廊道绿化工程,着力提升高铁两侧森林质量,构建以生态效益为主,兼具景观、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高铁绿色廊道。强化高铁沿线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管理,严禁开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协同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系统修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继续巩固和扩大生态空间,夯实高铁沿线发展的生态基础。继续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耕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生态公益林为支撑,沿高铁线生态景观林为廊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建立高铁沿线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预警的区域联动体系,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推动建立完善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事件协调机制应急预案。共同推进高铁沿线跨区域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建立高铁沿线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旅游开发、打击生态破坏犯罪等方面省内区域间生态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推进环境保护第三方治理,推动高铁沿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十章 建立协调推进新机制,助推高铁经济带建设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高铁时代的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政策、金融、人才等支持模式,推动高铁沿线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第一节 强化高位统筹协调

省级层面按照规划时序和规划范围,分阶段、分梯次、分类别推进规划实施,主动加强与邻省各地地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对外开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各设区市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落实本规划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充分发挥沿线县(市、区)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动规划实施。

第二节 完善统一市场体系

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推动建立健全高铁经济带跨区域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和共享机制,促进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高铁经济带核心区人才政策,采取科研合作、技术投资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紧缺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积极推进与高铁沿线城市建立人才市场联动机制,定期举办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等专场招聘会。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撑力度

省级各类科技研发专项、产业资金加大对高铁经济带核心区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和建立高铁经济带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代替增量供给的土地供应新机制。对高铁沿线重点项目建设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倾斜,在符合国家和省相关准入规定的前提下,允许以国有土地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供地。

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加大对高铁沿线政府建设高铁经济带的指导和支持,定期对重大事项和重点工程进行动态跟踪。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借助第三方中介机构,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