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海上风电人物正文

高端对话:海上风电平价时代 如何通过技术与管理降本优化?

2020-09-07 20:24来源:能见App关键词:海上风电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风电平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翟恩地:总体来说就是一个控制,主机厂商的核心技术,大部件降低成本。下面想问一问设计和施工单位,海上风电和路上风电有很大的区别,主机占比现在在40%左右,每个工程不太一样,35-45%,在整个海上风电的建设成果里面,海上工程比较大,要做到平价,勘察、基础、海缆的成本在现在的基础上要下降多少?一家设计院,一家施工单位,在下来的基础之上如何能够做到在短期内降这么多。

方滔:大家好,刚才几位都谈了,国家海上风电去补贴,我是希望保持这个行业健康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中国十多年的海上风电开发经验,培育了海上风电产业,尤其是盐城大丰产业链应该比较齐全了,后续就是高质量、智能化发展。2021年之后我们要做到整个行业的上上下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的研发创新,共同的降本增效。

刚才翟总谈到了降到多少的水平,我们一直在探讨,整体上要实现平价问题,可能要达到30%左右。包括从勘察的手段来说,先进的勘察装备和技术手段,基础针对不同的海洋条件,我们进行基础的选型和优化、创新,这是一个方面可以做的。跟整机厂家风机要进一步的融合沟通。从海缆方面,比如才能铝芯,三星的含缆,包括绝缘材料国产化等等,钢结构也有金本的力度。最后就是关于施工吊装方面,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十多台套大型的海上风电吊装设备,我们针对不同的条件优化施工吊装方案,应该可以使成本能够降下来。

翟恩地:下面请中天的薛总。

薛建林:中天科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洋板块,从事海缆制造,包括风机基础的吊杆、打杆和后期的运维服务。产业链制造,增加了海缆和海缆的辐射业务板块。我们也在积极的从两个方面做一些工作,一个是基础方面的储备,首先是制造方面,我们正在做将来的一些设计,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工作,目前3.5万的以后可以做6.6万的,这个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在国内平价时代完全可以使用。目前主打22万的交流,还可以再延伸,可以更好的输送一些大容量。对于将来的集群开发,可以采用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我们中天科技有幸在中国的海缆创新、引领方面,代表了中国的引领作用。

在这方面,从技术领域,施工方面的目标再下降10%的目标。

翟恩地:今天下午国网的专家介绍柔性直流造价一千瓦四千块钱,接下去每家要降30%,这个差别会很大。下面放一下双瑞的冯总。要想达到和整机同的价位,降低30%怎么降?

冯威:对于海上风电叶片来说,我们不要去浪费这次挑战。作为海上风电最大的零部件叶片来说,降本增效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持续的创新去降本,创新包括产品型号的创新和材料供应的创新,在产品型号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做大容量的研究,10兆瓦、12兆瓦、15兆瓦,更大容量,更可靠,重量更轻的叶片,来降低成本。

从材料供应方面,由于叶片的成本不一样,降低叶片的成本势必要降低原料的成本。

降本的第二个方面还是要确保质量。海上风电叶片的设计寿命是25年,在设计方面一定要保证设计的可靠性和叶片的可靠性,一个良好的叶片可以在后面25年的运营中带来很多的节省。在叶片运营阶段,我们也需要改变以前生病了才去看医生的方式,我们需要定期保养和实时检测,变成预防式的维修。平价时代,质量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

还是需要规模化,有一定规模以后才能比较好的降低成本。

要考虑系统降本,和主机厂家,以及供应商一起来考虑。系统成本最优化,并不代表整机成本的最优化,所以还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合作,协同降本。

翟恩地:从整机商,到施工,到大部件,基本说是20-30%的水平要下降,时间需要两到三年,但是时间给不到两到三年,从2022年1月1日,什么补贴也没有了,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饥饿性的疗法,不希望有一个休克性的疗法。那如何能够减少冗余?特别是过分的冗余?包括今天上午专家发言当中,我们的标准,我们的规范,应该是建设先行,标准、规范后行。

海上风电我们已经面临这样一个休克性疗法的状态,如果没有标准,没有规范,但是我们通过这一两年技术创新,有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能不能用到工程上去,你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接受这样的新方法?这些新方法可能会带来大幅度的降本,但同时由于技术成熟度达不到标准规范的级别,也许会有风险,敢不敢用。所以我想问一下李主任和吴总,如何降低成本,你们能不能接受技术创新?没有标准和规范,在海上风电项目中的应用。请李主任先回答。

李来龙: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去看,我跟关注的是可靠性,而不是冗余,冗余的问题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设备的可靠性没有自信,另外一个,你对装机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要增加安全纬度。对我来说,你增加一个设备我就增加一些成本。所以我们是很能接受把冗余降下来的,但是必须要保证可靠性。

我们有验证的手段验证了这个设计是合理的,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实施,如果没有验证手段,盲目的去做,怎么破解?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个人都很难接受。

翟恩地:有请吴总。

吴启仁:原来三峡集团建三峡工程的时候,国内的装机容量在二三十万,经过三峡工程的建设,经过行业人的艰苦努力,一下跃升为70万,现在到85万、100万,应该说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它没有很多的技术规范可以让我们来参考。

我们三峡在响水工地做了什么?应该说中天可以做了首个城市,为什么我们有底气去用呢?还是依靠全产业链的技术自信,在这个基础上联合了上能所这些单位,技术单位把这个技术标准事先做一个研究,最后把它做成功了。从响水用了以后,给国内打开了一个新的试点。

后面马上建设的大丰二期,沿江工地,从理论研究走向试用,走向小规模的应用到大规模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逐渐走上平价之路。

翟恩地:要想两三年内达到平台,光靠现在成熟的技术是达不到的,就是要进行创新,一到3是概念阶段,4到6是挂机实验,我们要求7级以上。技术成熟度是6,甚至是5,我们能不能平价呢?通过自己的团队来验证。今天在座的这些行业专家,包括单位,可能接下去要重点思考,没有突破性的创新,要想达到平台,利用目前的手段去推还是比较难的。

下面一个问题,还是问整机商,今年明年是海上风电的建设高峰期,由于产能的影响,风机是供不应求,两位代表认为海上风电稍加改造,陆上风级改造下来,今天两家整机商在这里,先请上海电气的许多总说一下,陆路风机改造能不能用到海上?

许移庆:陆上的全球第一是谁?是维斯塔斯,全球的海上第一是谁?西门子歌美飒,这个毫无疑问。如果陆上的改造一下就可以用到海上去,我认为维斯塔斯早就第一了。

于晨光:我简单谈一下金风的认识。整个行业内确实存在着一种现象,我从金风科技层面来说很明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在整个海上,无论它的环境,高温、高湿带来高腐蚀,它其实对产品的要求提升了很高,海上、陆上是两个产品,它的规范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行业早期,2013年左右,海上风电大发展的时候,行业内也有2兆瓦、2.5兆瓦,设计标准不一样,应用的环境不一样,规范不一样,是无法直接呈现的。

打一个比方,因为海上的设计标准和陆上的不一样,很简单的一点,比如设计寿命,陆上是20年,海上是25年,这5年的差距非常大,一个核心部件的皮包载荷来看,海上是陆上提升的一倍,是无法把陆说的机组经过简单的改造能够达到海上使用的。所以陆上的改造是无法用到海上的。

翟恩地:今天开这样一个会议,得到了盐城市,特别是大丰区的大力支持,我要替大丰问一个问题,在台上的几家企业非常有代表性,在接下去这段时间,你们还有哪些计划能够促进当地的产业园或者生态圈?

冯威:双瑞已经在做二期了,我们会把更大容量的叶片用到海上风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上风电查看更多>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查看更多>风电平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