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评论正文

制造商CTO圆桌论坛:如何在海上风电平价时代乘风破浪

2020-12-05 18:51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海上风电风电工程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为解决产业链难题,探索海上风电实现平价的路径,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于2020年12月4日至6日在北京望京昆泰酒店召开。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全程为您直播。

圆桌2.jpg

制造商CTO圆桌论坛,以“如何在海上风电平价时代乘风破浪”为主题,邀请制造商企业家代表探讨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创新思路,助力海上风电走向平价。圆桌论坛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会海上风电分会常务副会长柳地主持,发言嘉宾有: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 宁巧珍;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马文勇;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贺小兵;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段志强;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 魏辉;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欣;

直播专题:2020年中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

以下为发言实录:

柳地:上午各位领导做了致辞,做了重要的演讲,下午有很多兄弟单位做了非常深入的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演讲。大家能不能明确一下什么是平价?海上风电上网电价什么是平价?国家不给补贴了我们的平价概念是不是就是由省里补贴,或者是标杆电价,或者是比标杆电价还低的竞争性的上网电价,这个谁也说不清。不管怎么说我们的上网电价肯定按现在0.85元也好、0.79元也好打半折,我们怎么应对、怎么降本增效?今天的对话会请六位制造商和大部件供应商相关的领导给我们解读刚才我们的疑惑。在座的六位代表着我们国家的行业水平,是我们国家的行业名片,其中有很多部分也代表着国际水平,所以今天坐在这里他们的回答就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最权威的。

首先请各位嘉宾就怎么应对平价这个问题各自谈一下观点?

马文勇:平价从电价、产业形势、商业模式都有很大的挑战和变化,海上风电进入平价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们面临的市场环境变了,在这之前风电并不是符合商业逻辑的行业,我们需要有持续外部补贴注入才能维持这个行业的运行,进入平价之后需要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自己良性的运行,我们要面临成本的挑战、技术的挑战以及海上风电所需要生态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海上风电进入平价第一我们想要做的还是能够做一个全纬度的降本,包括从风电机组上做到成本的下降,包括在工程、后面维护整个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成本的下降,要在成本下降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来应对新的商业模式。

贺小兵:我认为平价应该是让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能源,这就叫平价。为什么不能单一跟煤炭的标杆电价比,上午一些领导也讲了,风电没有和碳排放社会价值的增量比,如果按照这个比海上风电的平价就没法往下做,按照30●60战略目标的要求,海上风电应该是今后主力发展方向,风电应该会占到半壁江山,整个沿海的用电、经济发展在整个区域里面占的比重非常大。我认为要从全产业链、全声明周期理念做成本以及从风机本身效率的提升去做,在效率这一块从整机来说提两个理念。

我认为目前海上风电风机处理的效率和陆上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像明阳半直驱的现在在陆上都已经做到6MW级别,叶轮直径173米,陆上现在扫风面积每千瓦6-7平方,现在海上风电最大扫风面积也就3平方多,中国海上风资源又很差,我们从6米多的风速到9米多的风速差异性非常大,明阳有一个理念,以前讲定制化风电场现在提出来定制化风机,根据中国沿海风资源的差异性、台风、安全性的问题,用定制化的风机提升海上风机的效率,从目前估计3000小时左右如何达到4000小时甚至更高,首先在效率上有一个很大的进步。还有就是成本上持续下降,除了机组大型化的进步,包括明年明阳要推出半直驱11MW级别的风机下线,我觉得应该在整机结构上有一定的创新技术去降低成本,我以前在行业中说了很多,作为制造行业成本和材料的重量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今后做风电技术的如何考虑把风机的基础重量轻量化,往这方面考虑,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降低重量,不管是钢材的用量、铜的用量、玻璃纤维的用量、碳纤维的用量,把重量压下来,这对降低成本是很大的空间。当然整个全生命周期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施工成本、运维成本等很多环节,但这不是在主机专业里面了,从整个行业来看需要全产业链、全行业共同的去做这个事情才能完成真正快速的走向平价。

我们说平价不是一句话,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从明阳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来看,我认为在“十四五”期间或者“十四五”末达到平价从技术上、技术创新、成本下降来看应该可以看得到,只有平价以后才可以发展得更快,如果总是靠补贴国家在财政各方面可能还会对市场化的过程限制性更大一些,走向市场走平价是海上风电的必然之路。

段志强:我是来自中车永济电机的,我们是专门做发电机的。今年陆上抢装,明年取消补贴,后年海上也面临取消补贴的政策。我们主要是部件厂家,肯定也是紧跟着整机厂家的需求做,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平价时代大家是共赢的时代,怎么在平价时代大家一起合作共赢?

我们作为主机部件厂家来说,我们希望从供应链的上下游协同创新做一些事情,比如发电机上面大的铸件、结构件等其他材料,希望从我们上游的零部件和我们做一些协同创新、新的材料、新的工业、新的结构支持整个发电机部件的降低,这是需要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协同的创新大家一起去做,创新、平价、降成本不是一家可以做到的,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供应链做。

除了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之外,还有产业链中间的协同,比如说我们做发电机的,我们可能和后面的变流器、齿轮箱都有紧密的连接,我们在发电机和变流器之间的协同设计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整个的降本?发电机和齿轮箱之间的连接是不是也可以做创新做降本增效,从而应对平价的时代,这是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创新。

今天上午各位专家、院士也讲整个运维的成本,占了海上风电将近30%的份额,在运维上面怎么降低成本,对于部件厂家来说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主要就是开发智能化的电机,现在包括欧洲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数字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永济电机在智能化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和方式,目前我们研究依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发电机故障诊断系统,这个和以前不太一样,可以集成到发电机里面给到整机客户,从我们专业的角度给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降低运维的成本。

整个标准建议方面,一些基础研究、基础材料标准的制定,大家接口一致,做标准化的零部件的,这也是一个降本的方面,每家接口都不一样,不管是机械接口、电子接口都不一样,这个怎么统一?需要制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标准出来,可以降低整个风电行业的标准。

王欣:我是来自中材叶片的,我们是产业里面的大部件,叶片是捕捉风能最直接的件,从下面两个方面说一下。

第一,协同设计。比如今年我们和金风在叶片的设计过程中迭代超过100轮,历时时间超过半年,在叶片设计过程中最长的一个产品,从现在初步的效果来看基本上也达到了载荷、发电量、成本,目前开始是最优的状态。怎么迎接平价?目前是新技术的应用,比如说我们在产品里面应用了一些新的东西,材料端口用玻纤,以前玻纤用在主梁上,现在在叶片上也用了,把重量降下来,叶片重量降低同时把整个产品链优化,让主机厂在塔筒基础更有可能做优化。

第二,来之前我也看了一下数据,2012年开始就给海上项目供叶片,现在供的差不多有超过700台的量,论功率数有2.5GW左右,2020年就差不多有1.5GW,整个叶片的成本来看,如果说拿单位千瓦的成本来看现在的产品和2012年比起来降幅就十分显著了,这里面更多集中体现的是技术创新的进步,也是上下游协同的结果。降本这块今天上午有很多专家在讲,在海上未来如果做一些特定区域定制化的开发,有可能在这个区域无论是从大部件还是从整机,我们有可能做一些系统的优化,这个优化之后相信对整个成本的贡献也会不小。

宁巧珍:我来自金风科技,平价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主机商来说实现平价就要实现整体化的设计,什么叫整体化设计?我们在整个整机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工程、运维整个链条上成本怎么能够达到最低可靠性最高,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同时要对整个链条的经济性以及合理的匹配性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而让整体化成本最低。

在主机方面要实现的是整个的载荷的降低,降载就是降重,如何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情况下能大幅度的降低载荷从而降低成本也是未来主机上面临的一个大课题。

还有就是怎么提升发电量?欧洲风机发电已经达到了4000小时,如果我们在海上中远海发展过程中发电量能到4000-4500小时这个平价也是有希望实现或者指日可待。

然后就是在工程方面,工程方面跟设计也是息息相关的,设计标准方面设计的对标也是未来实现平价比较基础的环节。

魏辉:我是来自远景能源的魏辉。

关于平价从远景角度我们有自己的理解,刚才几位领导提到平价基准定位于火电标杆电价同价其实不合理,现在行业内我们看平价还是选择了最恶劣的情况,还是对标各省的平价然后来看我们整个海上风电的降本空间,在电价不确定的情况下还要把这个目标聚焦在度电成本,也就是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要降低度电成本就无疑是所有发展海上风电最核心的要素,怎么降低?就是降本增效,风机占整个初始投资的比例在目前来说所有成本里面是最高的,大概40%左右,但是未来随着离岸距离增加到100公里或者水深增加到50米,这个比例会下降到35%,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应该关注的就是整个全方位的降本,包括风机、支撑结构、送出系统,风机是引起支撑结构变化的核心,宁总提到我们要降低载荷。厂家的角度我们有三个点。

第一个点是风机要做定制化设计,这个定制化设计一方面是要匹配风资源、匹配海洋水文和地质条件,让风机在目标场址下达到发电性能最优的情况下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性价比,这个应该是未来海上风电发展比较核心的大家比较公认的一个点。

第二个点就是未来我们要把新技术、新材料和整机的集成优化统筹来考虑,就是刚刚中材科技的王总也提到,叶片和整机的集成优化设计非常关键,以前可能会配合起来不是那么密切,但是未来是一个一体化的设计,未来还要把整个的塔筒、支撑结构都考虑进来做集成优化设计,这里面新技术比如说远景提出的超感知我们这样新一代的智能风机,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基于最新的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整个风机在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的提升和发电量的提效,这块对度电成本的贡献也非常大。

第三个点是未来海上风电的开发,无论是平价还是竞价都会出现一种限期开发的问题,这个就要考虑到供应链交付协同,不能把十年以后交付的风机放在“十四五”交付,这个是不行的,远景设计风机的时候就要考虑我的风机和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匹配,这就要求远景和上游供应商做一个深度的握手,能够保证我们风机及时、限期的交付。

柳地:刚才各位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谈出了对平价的认识,同时也讲到了自己相从什么渠道、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降价?总的来讲好像讲的都很宏观或者中观,事实上来讲从2014年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以来,我们整个造价水平已经降了20%到30%,这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接下来我们面对着平价时代的到来还能降多少?有没有这种量化的预期?这几年从机组规模来讲一年一个台阶,2014年年末的时候上海电器第一台4MW海上风电的机组在临港下线,三峡集团响水作为签约商,我代表三峡集团参加的下线仪式,2014年年末的事,到现在已经到了10MW,明年还要11MW,一年一个台阶,这样机组一个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机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样带来的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整个海上风电建设的成本在逐年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产能力现在也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功率机组的生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能力,除了轴承现在还个短板以外其他的我们应该都是代表着相应的世界水平。

各位都是整机制造商,问一下各位“十四五”期间或者“十四五”前两年降价空间、降价水平,就整机商来讲还有两个大部件供应商来讲,你们大概能降多少?

马文勇: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也必须回答,上午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都讲了,“十四五”海上风电为了迎接3060,为了电从海上来东电西送,海上风电必须要具备这样自身符合商业逻辑不需要补贴正常的模式,整个行业是15%到30%这样全产业链的降本,海上风电机组作为整机在全纬度里面能占到20%多的海上运维,如果不算运维纯造价大概在40%的占比,如果这样的占比它不下降这个产业是没有办法走的。

一方面宏观来看,另外一方面进入“十四五”前两年如果这两个产业上下游打通协调起来,作为风电整机我们至少还有20%的下降,这个过程中不是在现有的产品机组之上,我们应该在这两到三年的时间里面针对平价的市场定制平价的产品平台,能够快速把当前6000到7000产品单位千瓦售价降到5000以下的水平。

柳地:这个量级还是目前可以接受的,因为咱们是整体,整体降本增效,刚才讲重量降50%,成本肯定降价幅度是很大的。

贺小兵:我们想一下上周看到陆上风电降价比海上风电更疯狂一些,主机价格跌破3000了。

柳地:主机价格不是3000,是包含塔架的,应该是2600。

贺小兵:最近我们也中标一个海上风电的价格,大致5000多。按照这个水平来看,应该说海上风电估计是陆上风电的两倍。其实在五年前,也是7000左右。这么算下来,海上风电不可能降到陆上风电那么便宜,因为海上风电的各种设计,防腐蚀、抗台风。从趋势来看,千瓦造价接近5000是可能的,在这五年,估计也会更快一点。我们从明阳来看,我们信心中重一些,从用料成本来看,刨除叶片,叶片相对来说和我们的材料用料成本不一样。

柳地:叶片你自己生产的。

贺小兵:是,仅说金属这一块,主机部分轻了三分之一。仅看发电机,上一次到永济电器,他们帮我们生产的发电机,发电机重量去了三分之一,虽然增加了齿轮箱重量,但齿轮箱重量又是常规齿轮箱的三分之一。组合之后,主机整个重量大概轻了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海上风电最主要的是什么?量不够,生产量太小,整个的市场需求量还没达到陆上风电。如果这次像华能系统一招标300万、400万,陆上风电去年招标5000万、6000万的水平,如果所有整机场的量能够拉到这么高,我想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大家说到“十四五”可能能够做到3500万,但我觉得这个量,每年才500万,坐在台上的应该是前三位主机厂,每年就算平分就100多万的量,10兆瓦级别才多少台?数量不够支撑我们在数量成本上降低成本。所以,如果在平价市场上走得更快,海上规模上得更大。上午讲了很多,规模化的成本比其它的还来得更快一些,需要规模上来得更猛一点,市场做得更大一点,我们的经济性就更好一些。谢谢。

段志强:我也非常赞同贺总的想法,确实要有规模效应成本才会逐渐下降。刚才柳总说的,因为平价了,或者是取消补贴,降价肯定是趋势,不降也不行。王总应该有同感我们作为大部件供应商,其实降价肯定会去做,配合主机厂做,但现在确实作为部件场也有自己的一些痛点。比如说发电机,主要用的是铜、硅钢片、磁钢,包括一些绝缘材料,从原材料角度来说,稀有金属不断涨价,包括铜价都在涨价,部件场应该处在比较“夹心”的地位。一方面整机企业必须降价,这是必须做的,另一方面原材料,包括零部件,主要是原材料不停涨价,我们作为部件厂家来说,这是很难的事情,确实做起来很难。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从结构设计上,从新的技术,还有新的结构上,想再去做一些降本的方案。最早我们和远景两家合起来做头脑风暴也好,大家做一些想法,从零部件制造的整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去做,从原材料环节,因为买进来就那么贵没法再降,所以从我们制造过程去挖掘,从生产过程去挖掘,挖掘哪些能不能做一些降本的设计。再有做一些特殊材料的替代,好的材料,稀有金属比较贵,其它材料能不能替代它的性能?做一些替代化的设计,做一些降本。

还有从减轻重量的角度,有一些特殊的冷却技术,降低整个电机的重量,配合整机降本。但降多少不好说,具体数据确实说不出来。但目前整机企业有要求,行业有要求,配合整机企业做一些降本的工作,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柳地:直驱式和半直驱,还有双馈,直驱你用铝替代铜,你敢做吗?整机商敢用吗?科技创新总是需要的。

段志强:我们和金风一直合作铝绕组,我们前期做过很多验证,包括铝绕组的绝缘、制造成形,前面做了很多实验,包括后面的模卡,目前做下来,现在整个性能完全达得到,大家可以放心。有些样机做完了正在配合金风做,铝绕组的性能绝对不会亚于铜绕组的性能。

柳地:上午讲的塔架混凝土钢构也是一个革命,混凝土钢构很重很重,如果有其它材料替代,也是降本的重要措施。

王欣:作为部件厂,其实在这个行业里没有选择,因为大的市场竞争在这,若干个主机厂,项目容量也有限,大家都去抢项目,接下来价格到多少,作为主机厂来说只能“受”着。

柳地:你很悲观。

王欣:这不是悲观。国内每五年一个轮回,每一次都是大家看着过不下去了,实在没办法了,但每一次都挺下来了,尤其做制造的这些人,这么多五年“杀”下来,大家也都练了一些本领。像刚才段总讲的,像部件来说更多的是定义,怎么进一步挖潜,设计优化,跟主机厂怎么更好的配合,材料替代,想各种各样的办法。

柳地:巴沙木能替代的话,就不会受国际市场制约了。

王欣:能替代还是好,如果不替代的话,2020年的抢装,降20%也很正常。还有量确实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想降本,只能是大家卡利润。但现在拿叶片来说,开发一个新的叶形出来,像现在6兆瓦以上的机型,大几千万投进去,如果量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做一两百台,我们投入分摊都摊不完这个型号就没有了。我觉得作为开发商和主机厂,像今天上午有的领导讲的一样,适度的需要一些定力,哪个机型上技术成熟度更高,也许不是最大的,但是最好的,最适宜的才是最好的。谢谢。

宁巧珍:上午各位专家也说了,从江苏一直到广东,在整个区域中投资成本从16000到19000不等,在18000里海岸线上,投资成本如何实现平价?整体上我们也做了核算。从江苏到广东,单位千瓦要降到6500的级别才能实现平价,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么大的幅度对于主机商来说,大家刚才也说了20%或者30%,怎么在这个链条上真正实现6000到6500单位千瓦的降低,可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

在整体的目标下,大家刚才也谈了规模化是第一个前提,技术的成熟度尤为关键,因为我们现在平价面临中远海的发展,大机型也面临挑战,漂浮式也是新的技术,漂浮式上是单机头还是双机头,对我们成本挑战更为激烈,在技术上,我认为技术成熟度是比较关键的。还有一点是技术的成熟度,技术成熟了,怎么让制造紧跟上来,同时成本能大幅度降低,也是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魏辉:关于降价,今天上午确实很多专家都做了测算。根据不同地区的项目,根据单价,有发电小时数,可以反推出造价,这是造价和发电量平衡的问题。如果想达到非常非常高的发电量,这时候可以支撑一个比较高的造价。相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开发商选择折中的数值,在选择的时候就是不同的机组发电性能是不一样的,反过来讲对应的售价也是不一样的。整个售价的降低是必然的。未来,如果说当前开发模式,或者当前平价基准不发生变化的话,再想出现7000、6000多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发电量能够达到非常非常高的水平,其实是用一个非常非常高的单位千瓦小时面积换来的,这时候单千瓦的造价没办法降下来的,这也需要因项目,不同的项目提出针对这个项目的目标,从而让全产业链,比如说整机厂家,没办法从整机厂家定价,需要和上游供应链协同,当整个供应链,上游一起决定风机的售价。

柳地:降本增效的题目,今年疫情之后的几个会都是大家讨论的核心问题,刚才各位嘉宾从宏观、中观、微观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从整个海上风电发展趋势来讲,规模化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刚才大家谈到了,降本增效,无论是搞科技创新,还是全产业链进行协同,还是一体化的协同发展,还是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很多都依赖于规模化的发展。规模化发展了,整个行业就可持续,就能够达到降本增效,实现平价的目标。

在这里,我也说一句,刚才赵生校赵总也谈到了,如果开发商把自己的内部收益率设在8%的情况下,要降到多少可以平价。开发商在协同过程中,把我们的收益率降一个点两个点,这个过渡期就可以满足我们逐步的发展,和各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创新。

我想利用最后的10分钟,我们谈一个题目,我们要渡过两个“期”,一个是强装期,还有一年,二是“十四五”时期。一个是近期,一个是中期,我们怎么在确保海上风电的质量、安全和可靠性这些方面,来完成降本增效?既要保证降本增效,同时也不能失去我们的质量、安全和可靠性?

马文勇:刚刚柳总说两个期,第一个期是2021年抢装期,确实海上抢装比陆上更严峻,陆上10月底还可以送货还有吊装时间,海上来讲9月底之后的风险就非常高了。现在要想渡过2021年的抢装期,第一部作为上海电气要对核心物料进行提前的准备和布局,储备好原材料,尤其是瓶颈的材料。二是还要注重协同,上游的原材料到车间的协同,车间主装的协同,再到车间主装后运输到现场的协同,每一个环节上,大家都要给下一个环节留出时间,全行业一起挤这个时间,最后把时间留给调试的阶段,因为海上窗口受天气影响有很多不确定性,留的越多后面越有保障。

第二个期是“十四五”,也是这样的,我们要做好大的稍微长远的布局。上海电气始终认为质量和可靠性摆在第一位,因为海上风电和陆上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这一点破掉,海上风电和陆上风电没有什么差别,大家做海上风电一定要心存敬畏之心。我们要做好长远布局,平价的机组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它的应用范围,定义它的平台,对它的整个设计各个环节,哪个地方要做穿透,哪个地方要做取舍,做深入的论证,能够保证把可靠性和质量放在第一位,给后面留出一个好的产品。

当然,整个过程中还是协同,和上游王总、段总做好整体的穿透,也包括我们自己平台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几个整机场把我们用的叶片和轴承统一在一个标准上,行业中的量就形成了,我们接口都一致,王总和段总就有量了。

贺小兵:我来讲一下明年抢装还有“十四五”。明年抢装我们和上海电气的量应该比较大一点,从我了解公司整个的供应来看,生产不会有很大问题,从今年看陆上抢装,陆上抢装量远远大于海上,但到了明年陆上抢装没有了,供应链这块肯定要示范产品在海上。我觉得明年更重要的就要匹配整个海上施工的周期,因为明年窗口期非常短,海上风电施工窗口期非常短,不能集中交货或者到某个期间交货,应该定一个窗口期严密的计划来保障,否则一个台风或者一个窗口期失去过后,不是风机供应不上,而是你的施工周期没有了。所以明年面对的,应该还是施工的压力更大一些,我们也一直在密切配合海上施工,包括业主对整个施工计划的配合,这是一个重点。

“十四五”往上走的信心不是很足,一个是平价打压投产的意愿,开发商意愿不是很足,另外海上风电发展刚起步,这块的量确实不够支撑海上风电快速的发展。但明年有一个新的思路,现在是打造海陆同款的供应链体系,海上风电量虽然不够,但今后陆上的量应该在2000万到3000万,甚至更多。现在5兆瓦级别、6兆瓦级别,可以预料到不远的将来,7兆瓦级别都会在陆上有风机出来。5兆瓦级别以上的平台,和海上平台的供应链趋同了,有相同的供应链。除了辅助系统这一块,用海陆同款理念,把海上生产链拉起来了。这样保证了海上的供应链,在成本上也有持续的下降空间。所以在陆上风电这块肯定走大风机路线,尽量借用海上产业链,做成海陆同款的理念。

段志强:我们目前确实应对明年抢装,接到了一些客户订单需求。因为客户要求我们明年8月底、9月底必须要交,现在也是在沿海做了相关的布局,为了保证我们能够按时交付,保证正常吊装。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可靠性第一的情况下,把我们生产的计划,和整机这边做无缝对接,平时做一些交流,保证生产要按时交付。我们会根据客户交付的订单,到我们供应链去按计划做一下,保证载质量和可靠性前提下,生产交付不会掉链子。

针对“十四五”,可能会有一定比例的下降,后续会怎么样大家也一直在观望。在这段时间,怎么练好我们的内功,从设计的优化,还有降成本,包括可靠性的提升,新产品的设计,把内功练好,保证客户更新的需求。内功一是从设计方面来练,二是从生产交付方面,三是从质量的提升方面,做好我们的内功,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

王欣:2021年大家都希望抢装把海上任务完成,今天在座四个主机厂中有三家是我们的客户,答应的事一定能做到,我们自己怎么做,我们自己去努力,周计划周对接,月度对接等等,这都能做。

对未来的平价,打铁还得自身硬,把自己的功夫练得更深更强,产品做得更优化。

宁巧珍:对明年抢装的质量保证我谈几点:第一,优质的制造资源是比较紧张的,对我们来说怎么保证产品质量?要跟制造商充分进行设计沟通,把我们的设计理念能真正让制造方理解;第二,通过工艺的评定,让制造质量有所保证;第三,在我们整个制造环节中加大对质量过程的控制,加大人员的投入,来保证我们的质量;第四,在供应商困难的时候,我们给予支持,提前预付款项,从而保证我们的质量。通过这四个环节,进行明年抢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对于未来,我们主要会从平台化上实现未来的第二阶段的实现。平台化大家也知道,金风1.5平台化其实从60、66、82、77、70、87、93,是整个系列化完成的,总共卖了1万多台。未来海上也会遵循平台化理念去实现。第二是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也从而让我们的成本降低。

魏辉:对于抢装期,如果说到现在还没有做好供应链策划,没有做好交付的策划,没有做好质量的策划,明年抢装是抢不出来的,这是我想说的。

对于未来“十四五”,关键点在于我们开发商千万不能过渡关注价格而忽视质量风险,这是全行业的关键课题。这时候,正是各个厂家拼技术能力,拼技术创新的关键时刻,远景我们对此充满信心。谢谢大家!

柳地:谢谢各位嘉宾,也谢谢我们在座的各位与会代表的分享。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这次的论坛。海上风电一定能为总书记提到的碳中和的目标实现过程中有更多的担当,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审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上风电查看更多>风电工程查看更多>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