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发达国家:环保的幌子和门槛

2002-11-08 10:34关键词: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绿色壁垒,在新世纪的全球贸易活动中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即使是在WTO协议的地域框架之内,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力颇强的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手法也用得越来越纯熟:在保护本国环境安全和公民健康的高尚名义下,依仗技术优势列出一套指标苛刻得惊人的单方面环保标准,或是请你吃闭门羹,或是加收高额的附加费用,以此保护本国或者本地区同类产业的利益,这一招看起来还很具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我并没有触犯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通行规则,谁让你的环保观念落后来着?许多时候,不幸撞上这道绿色壁垒的一方只能吃个哑巴亏。数月前,我去沿海某渔业大市采访,当地的部门官员和养殖大户提起有传统出口优势的虾仁惨遭欧盟退货的“氯霉素事件”,一个个都唉声叹气,愤愤不平:“相当于100吨水里搁一枚药片那么一点抗生素含量,国内技术设备几乎检验不出来,到了那里却不能通过。这不是明摆着刁难人吗?”


这种变相的刁难,因为披上了环保的外衣,所以才能够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冠冕堂皇,大行其道。而我最近发现,国内的某些地方,“环保”这个字眼同样让人望而却步。某民营业主说起前不久的投资考察经历———他从各方信息中综合预测,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设备或产品行业将有很大的投资获利空间。但一番考察的结果却让人泄气:原来,当地生产环保设备和产品的企业都须在某政府职能部门的名录上登记造册,获得生产许可和产品认证。外来资本如冒冒失失想要挤入这个圈子,必然会遭到环保标准的当头棒喝。而据业内人士披露,技术标准考核的种种环节,有着许多灵活性的“学问”。当地几家“准入”企业,要么是原隶属该部门、脱钩未久,要么对这个部门公关有力。更有甚者,此地各个应该使用环保产品的领域,该部门都限制性地规定了必须使用某个或某几个品牌的产品。想另辟蹊径者,也要遭到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否决。


绿色壁垒号称要保护本国消费者利益,但实际上,那里的消费者利益反而受到了损害,同样的东西,因为少了价格竞争和选择的机会,消费者得掏出更多的钱去购买。而以环保为利器抬高产业的准入门槛,限制他人来分一杯羹,从中受益的也只有少数利益群体,而不是环保本义中的社会全体。因为,圈养下的产业最终也限制了整个社会环保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违背公平竞争市场原则这一点上,两者如出一辙。


环保,是高尚的事情。舆论在大力提倡和宣扬的同时,也要对某些人钻空子获取垄断利益的行为加以批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