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日本半导体业从2002年起奋起反击

2003-05-16 00:00关键词:半导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日本,半导体产业是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1988年,日本的芯片产值占全球的比重曾高达67%,高峰时期雇用员工多19万名,附加价值达2.8万亿日元。然而,面对美国和韩国芯片业的双重夹击,从90年代开始,日本芯片业一步步走向衰落。到了2001年,日本芯片业所占全球市场份额已降为29%,全行业总投资额比2000年减少了30%;NEC、东芝、日立、富士通、三菱电机五大半导体厂商毛亏损为40亿美元,2002年继续亏损12亿美元。 

  穷则思变,日本半导体业从2002年起奋起反击。 

  联合战线 

  痛定思痛,日本芯片业在深刻反思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新的生路:联合。 

  无论是应对市场的变化,还是迎击对手的挑战,日本芯片制造商之间进行资产重组,也许是增强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去年初,东芝和富士通就曾宣布,将在新一代半导体业务领域进行全面合作。针对这一意向,有分析师指出,如果合并成功,新公司的销售额将达到107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芯片制造商,对英特尔构成直接威胁。与此同时,日立与三菱也在积极寻求合作。大规模集成电路均为两家公司的业务重点,合并之后组建新的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在总体规模上,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号芯片制造商。三菱董事长谷口一郎表示,"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难以生存,我们将集中两公司的资源,在全球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目前,日本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主要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松下、日立、三菱集团,另一个是索尼、东芝、富士通集团,资产重组以后,两大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除了在内部结成战略同盟,日本芯片企业还对外实行强强联合。从去年4月开始,索尼、SCE(索尼计算机娱乐)和东芝就宣布与IBM结成统一阵线,今年4月,这一合作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正式投入下一代芯片的开发。日本三家公司将利用IBM的SOI技术和最尖端半导体材料,联合开发下一代及下下一代芯片,今后4年内还将投入数十亿美元,开发基于300mm晶圆的采用微细加工技术的LSI。日美四大巨头的联合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形成优势互补,在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各方面均可实现利益共享。 

  另据日本媒体5月9日消息,英特尔将投资Elpida Memory公司。Elpida是由日立和NEC各出资一半组建的日本国内唯一的DRAM(动态随机存取内存)专业制造商,实力相当雄厚,如果得到英特尔的投资,无疑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英特尔看好Elpida,也表明日本半导体业开始出现了复苏的好兆头。 

  在与国际巨头实行强强联合方面,富士通的表现尤为醒目。一是与AMD在快闪内存芯片业务合作基础上组建合资企业,AMD占60%股份,富士通占40%股份,业务重点是快闪内存芯片的设计、制造与封装,预期年销售额约30亿美元;二是与德州仪器联手,富士通的FDX DSL采用德州仪器的中心局端ADSL芯片组,已在欧洲部署了50多万条DSL线路,可显著降低宽带成本。 

  同时,同业重组与跨行合作,是日本芯片业的两大突破方向。在日本国内,芯片制造商与游戏制造商结盟,可谓珠联璧合。NEC、三菱在任天堂GameCube游戏机注入了许多心力,所获回报也相当丰厚。更突出的是东芝,在与索尼的合作上不惜血本,投资2000亿日元(约合17亿美元),在大分新建一家芯片生产厂,专为索尼生产PS3游戏机芯片"Cell" (细胞)处理器。这座芯片厂将采用业界领先的65纳米制造工艺,生产"Cell"芯片,成本将比PS2所用芯片降低30%,预计可在2004年4月投产。PS2游戏机的芯片价值大约要占游戏全部价值的50-60%, "Cell"芯片上市之后,在PS3游戏机上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东芝和索尼也将大获其利。 

  战略转移 

  为了扭转日本半导体业的颓势,日本政府组织芯片制造商和科研机构积极寻求对策,随后,日本经产省发表一份报告,提出了日本半导体今后的战略方向:在研发领域向上游设计转移,在经营领域向新兴市场转移。 

  研发方向上的转移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品的优势集中于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领域,由于DRAM的生产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所以,进入门槛并不高。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台湾和韩国厂商相继杀入这一市场,并以低价挑战日本产品,日本DRAM制造商的优势很快失去,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也丢失大半。 

  从芯片产品线看,日本芯片的涵盖面远远超过欧美,但若论单项产品的效益,日本只有一个CCD的利润率在世界排名第二,而内存条、计算机等芯片无一不是名落孙山,利润率很难进入前10名。重点不突出,整体效率低下,是制约日本芯片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扭转这一局面,日本政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在芯片研发方向上由中下游向上游转移,首先收缩DRAM业务,重点投资大规模集成电路业务,以便在计算机、移动通信、数字家电等领域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随着日本芯片业研发方向的调整,芯片制造商纷纷实施战略转移,一方面,东芝于2002年卖掉了设在美国的芯片工厂,忍痛退出DRAM市场;三菱关闭了部分芯片工厂,日立和日本电气则另辟蹊径,剥离了DRAM业务,交由双方合资成立的新公司Elpida运作。另一方面,东芝与富士通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全面合作,共同开发具有特殊用途的上游芯片产品;日立与三菱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业务已分别占各自半导体销售额的50%和60%以上。 

  经营市场上的转移 

  日本芯片业的内需市场有限,在欧美市场的份额也很难提升,近年来,日本逐渐加大向亚洲国家转移剩余芯片生产线的力度。作为日本的近邻,中国市场近年来持续升温,中芯国际总经理总裁张汝京预测说,到2005年,中国大陆将占有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场的10%至12%,年销售额估计可达361亿美元。为此,日本芯片制造商加速抢滩中国,把二手晶圆厂转移到中国大陆。 

  三菱电机计划在2004年3月之前,将把该公司的生产设备由日本转移到大陆,把北京厂的产能由1800万片提高到3500万片。东芝计划投资50亿日元,把公司在无锡的芯片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半导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