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为何19省发生“电荒”? 电力高峰考验管理模式

2003-08-25 00:00关键词:电力管理模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截至上周,华中、华北和华南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频繁的拉闸限电现象,这是在20年来全力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增建改造电网,并致力于全国电网的互联互通之后出现的情况。从这一严峻局面似乎可以推导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就全国而言,已经出现了电力总量的严重短缺。但是,如果那个长达1000多公里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马上离开中国的领空,这个总量短缺的结论还存在吗? 

  电力专家称,如果那样的话,一切太平。也就是说,即使认定存在电力总量短缺的现象,也不能忽视更为严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规划、汛情、煤炭

  除了成千上万户的家庭同时打开空调这类使用方面的原因外,人们更关注的仍是供电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整体上规划不足。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计划时,研究的重点总是放在城市的基础建设产业投资和直接生产性投资之间关系之上,目的就是协调好两者之间的步调,确立一种科学的先后顺序和最佳比例,以求得一种动态平衡。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理论设想而已,事实上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找不到一种绝对的静态的平衡,因为它本身就是两个变量的关系,单纯依靠人的智慧来设计比例永远都做不到。

  电力建设的脚步前两年有所放慢,原因是不少地方出现了过剩的现象,政府不得不实施鼓励老百姓多用电的政策以避免这种来之不易又不能储存的能源不被浪费。当国民经济发展再一次经历高潮,人们已经准备了一个巨大的增加电力投资的计划之时,想不到电荒提前出现了。

  第二个原因是之前所出现的大面积的汛情。为了防洪,各地几乎所有的水库都采取了开闸放水的措施,结果导致现在的水力发电能力不足。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是相对利用率却不高,发展水电肯定是必由之路。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行业的内在规律,不知道水库本身就存在着防洪与发电之间的天然矛盾。即使是管理这些设施的人也拿不出能够兼顾这两种功能的科学数据,在大汛与大旱之间做到双安。

  另外,在火电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电力产业当中,还有一对存在于电力行业和煤炭行业之间的矛盾。煤炭同样是一种紧缺能源,但是煤炭行业长年处于全线亏损的境地,提高煤炭的销售价格是它们最本能的追求。在国家取消了供电煤炭的指导价格之后,两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煤炭价格的增长,致使很多中小规模的火力发电厂家无力承担,结果出现了很多火电厂因为无煤而不得不停止发电的情况。这为那些认定中国缺电是结构性问题的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全国现有装机容量如果按照设计能力正常工作就不会出现眼前的拉闸限电现象。

  市场,还是市场

  但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还有特殊的中国国情。

  中国的电力行业改制刚刚问世不久,初步形成了几大集团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按理说,在这一领域内由于竞争者不多,相互之间的协调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这次大面积电荒显示出各地电力产业布局缺乏互补性。大敌当前,没有强者帮助弱者共渡难关的情形出现,而是实力均衡的省份各自为战,人人疲于奔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莱斯特·梭罗教授前不久为中国基础建设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其中一条就是关于建立和发展互补性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的问题。他说,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找到“双赢”的经济体制和激励机制。他认为珠三角出现了五个飞机场就是典型的“双输”的案例。同时他也举出了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德国人放弃了在汉堡建立专供本国使用的特大港口的计划,转而通过荷兰的鹿特丹进出所有的货物,从而实现双方受益。

  国与国之间尚能如此,难道省与省之间就不行吗?难道已经进行了初步市场化改造的中国电力行业还要沿用过去那种全力以赴争抢项目,不顾一切为自己省内的GDP增长而上马相同的特大项目的做法吗?还能够只把重点放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不顾效益的提高吗?

  这种问题的提出好像是希望引导出加强计划性的结论,其实不是。事实上,无论是总量短缺还是结构性问题,最终还是由于市场化不够,民间资本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进入这一市场所造成。

  最近几天,在关于是不是因为垄断造成了眼前的电荒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先是有文章断言电荒产生的原因完全是垄断,是电力行业为保自身利益而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结果,因为它们是电力短缺的直接受益人,不希望有人进来分一杯羹。接着就有人站出来反对,说国家政策已经放开,电力行业门槛过高是自然原因而不是人为的。同时也指出电力行业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行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否则会出大乱子。接着又有人针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反驳,这场争论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有经济学者指点说,要想理清这些辩论的内容,只需看看发言者坐在什么位置上就可以了,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在此依然适用。

  从这一角度,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排除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并可以认识到,建立一种双赢的经济体制,的确需要国家电监会这样的部门进行一些计划和协调,但这并不等于它要为整个电力行业的总体发展以及布局制定一个严格的发展计划。这些规划和协调工作最终还是应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实施,重点仍是减少这个行业中垄断色彩,为民间资本进入发电以及终端调配市场打开一个顺畅的投资渠道,并且保证这些进入的资本取得相应的权利。

  如果是在完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行业都不会出现短缺现象。因为一旦短缺出现,也就意味着利润出现,自由资本会本能地迅速前去占领。而一旦出现短缺现象又没有资本自动的进入,那肯定是出现了阻碍资本进入的因素,这种因素就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垄断现象。自由市场的最大问题是商品的过剩而不是短缺,当然,现在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之下,过剩问题也不是完全不能控制。

  事实上,在发挥后进国家优势这个问题上,一切都应该以经济发展规律为前提,让市场需要引导各项基础建设的实施。尽管市场经济自身存在很多的缺陷,但不可能因此回到计划经济的思维,想象方方面面都做到严丝合缝。先前的经验告诉我们,那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是完全可以找到办法来解决的,而计划经济或者是留有计划经济色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查看更多>管理模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