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对策

2003-11-04 00:00关键词: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峰时段电力供应紧张

  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8%,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6%,电力供应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夏季高峰负荷增长太快,超出了电力系统的供应能力。华北、华中、华东、西北、广东等地区的发电出力均已接近可调出力。尽管电力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让发电机组及输变电设备提前检修,确保这些设备及系统备用在高峰期充分投入并安全运行,但仍未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电力供应紧张迫使部分地区如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山西、四川、广东等采取了高峰时段限电的措施,出现了自1996年以来首次电力短缺的现象。进入秋季以来,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四川、云南等部分省又相继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在投资的拉动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继续走高,电力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1—5月底,全社会用电量709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0.4%;第二产业增长17%;第三产业增长15.9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长13.72%。用电快速增长的纺织、医药工业、冶金、有色金属、金属制品、汽车制造和其他工业等7个行业用电增长超过20%。从各地区来看,宁夏、内蒙、江苏、浙江、湖南的用电增长超过20%。在电力需求旺盛增长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及电力部门的积极努力,电网的安全运行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电力供应紧张不同程度地为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对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导致高峰时段电力短缺的原因

  我国电力短缺具有较长的历史。1966—1996年是我国处于不同程度的缺电时期。该时期的缺电具有四个特点:长期缺电使得人们从心理上得到适应,对拉闸限电习以为常;工业用电比重大,生活用电比重小,以及拉闸限电使得负荷率居高不下;处于商品短缺时期,大多数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竞争压力不大;外资企业少,改善投资环境的压力不大。近6年电力供需形势缓解,上述特点发生了变化。首先,用户对拉闸限电的承受能力已降低,人们从心理上很难再适应限电。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增大,使得负荷率下降。第三,我国已加入WTO,限电对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等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今后的电力短缺对经济、社会方面的影响将远远大于以往。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2002年夏季以来我国高峰时段供电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民经济快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振的环境下,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活力,取得了GDP在1999年增长了7.1%,2000年增长8.1%,2001年增长7.3%及2002年增长8%的成效。电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生产、输送与消费同时在瞬间完成和电力不可储存的特性,由此决定了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相关性。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需求增长迅猛:1999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了6.9%,2000年增长11.4%,2001年增长8.6%,2002年增长11.6%。政府采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及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带动了基础产业及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用电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71.5%上升到2002年的72.4%,呈现出过去5年中(1997—2002)GDP年均增长7.7%,而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8.1%的高增长势头,使得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05。这种现象出乎多数人的预料,以致电力规划工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节拍,从而导致2002年新增装机容量仅为1500万kw左右,大大低于1998年的新增装机容量2035万kw,1999年的2148万kw,2000年的2056万kw以及2001年的1916万kw。总之,电力需求大幅增加,而新增装机容量又大幅减少,以致全国供需形势偏紧,一些地区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

  2、全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受到约束;发电厂的分布与电力负荷中心不匹配及各大区域电网联网还没有形成规模,大区电网间电力交换受到约束等多种制约因素,导致部分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电力供应不足。如华东、华北、广东等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在本地区电源不足时,由于大区电网间输电能力的约束,加剧了这些地区供电紧张的状况。这种大区电网间电力电量交换能力的制约,使得有些地区发电容量有余而另一些地区电力短缺。如东北地区约有200多万kw富余发电容量,而华北、华东、广东、河南等地区却电力供应不足。电网间电力交换能力不足,也使得电源布局及发电机组结构不尽合理的华中、川渝地区由于水电比重较大,来水量偏小,水电出力不足;而火电又受到煤炭供应的约束,因而也出现了限电的现象。

  3、电网负荷率下降。电网负荷率是描述电力负荷特性的重要指标,负荷率高意味着负荷曲线比较平缓,峰谷差较小,电网需要的发电设备调峰容量小,从而可以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这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及经济效益都有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用电结构的变化,使得民用电的比重上升。1996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7%,而2002年却达到了12.2%。城镇居民用电的比重增加,导致用电时间不均衡日趋严重,出现了高峰电力负荷增长大于用电量增长的状况。2002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6%,而全国各大电网最大负荷平均增长了13%。今年前两个月,华东电量增长23.83%,电网最大负荷增长25.67%;华中电量增长16.84%,增长了14%,电网最大负荷增长了21.42%;西北电量增长了lf8%,电网最大负荷增长了21.88%;东北电量增长10.88%,电网最大负荷增长了15.36%。高峰电力负荷增长大于用电量增长会直接导致电网负荷率下降,峰谷差拉大,致使低谷时段约束了发电设备的出力,而高峰时段发电设备调峰容量又不足,导致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

  就当前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而言,还是可以发出更多的电量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2002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约为4900,接近1981年4950小时的水平。然而由于用电需求时间的不均衡,在非高峰时段有发电容量而没有用电需求,使得发电设备出力减小甚至停机;而在高峰时段用电需求剧增,发电设备容量又不能满足用电的需求。这种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