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分布能源能否解缺电“近渴”

2004-02-05 00:00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正如原国家经贸委一位主管领导所言,无论电力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如何设置障碍,2005年将是分布能源技术在中国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因为未来两三年内缺电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而新建的火电厂最快也要在2006年以后才能投产——

  去年年末,各地用电负荷剧增,电网频频告急,如狼烟四起,各地不得不采用“停产避峰”,甚至“拉闸限电”加以应对。

  面对突然侵袭的“电荒”,业内人士“群起攻之”,各种出谋划策的文章纷纷扬扬。恰逢此时,在京城召开的一个能源研讨会上,各方谋士正在为如何停止限电慷慨激昂,提出的解决之道便是推广相对于大电网集中供电而言的分布能源技术。

  实际上,早在2001年缺电问题就已经开始困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以及华北部分地区。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赵希正2003年2月15日在全国电网会上断言:“2003年,部分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将进一步趋于紧张,部分省区将严重缺电。”由于电力建设周期规律,大型火电厂前期工作最快也要1到2年,建设期至少需要3到4年,即使现在将上述问题全部解决,新建项目也只能在2006年以后投产,也是远水不解近渴。正如原国家经贸委一位主管领导所言,无论电力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如何设置障碍,2005年将是分布能源在中国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

  来自电力行业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电力空调负荷已经达到了电力负荷的40%,对电网的安全运行、电网和电厂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问题。早在2002年,国家计委、国家电力公司、华北电力集团均已提出要适当发展热电冷联产分布能源技术,削减电力的空调负荷。而这一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国内有一些城市的电力空调负荷已经超过50%,电力空调已经成为电网中的“癌症”,如果不设法解决,将会使国内大多数电厂和电网完全无利可图,把电力企业拖垮。

  由此看来,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具备发展用户端分布能源的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将有数亿计的中国人居住和工作在高层建筑之中,这对于发展以楼宇、小区为单位的小型热电冷联产无疑是极佳的市场条件。

  分布能源的经济优势

  分布能源的经济优势是通过合理整合各种能源,通过取长补短实现的。首先它可以将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企业对不合理的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从而提高原系统运行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其次,它将政府从没完没了的财政补贴中摆脱出来,通过立法执法来推动企业和老百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保护这种权利。

  分布能源无论在投资上,还是能源利用效率上都比传统能源更加具有优势。在投资上,分布能源往往是一笔投入完成了几件工作。一套小型热电冷系统,可以代替用户的一路供电或减少投资柴油机和UPS系统的投资,代替了用户的采暖锅炉、制冷机组、热水器等设施。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与现有发电系统比较造价。

  分布能源可以在节约中取得效益。一般民用建筑设计每平方米需要负荷70瓦,其中近60%是用于电力空调。如果采用热电冷技术,制冷是利用发电余热实现的,每建筑平方米单位电量可以减少60%,不仅建筑投资可以减少,相应的输配电设施的投资也可以大量削减。以北京为例:北京到2008年电力负荷要从2001年的705万千瓦增加到1300万千瓦,增加容量595万千瓦,需要资金755亿元。

  如果采用分布能源技术,仅需要增加166万千瓦,投资250亿元,其中电源投资133亿元,为传统方式的17.6%。而且这笔投资可以融入建筑之中。

  阻力在于安全性

  许多舆论认为,发展分布能源技术目前在国内的最大阻力来自电力行业。其实,电力部门对使用分步能源技术一直持肯定态度,只是在怎样维护电网安全这一技术层面上有所顾虑。

  1996年实行的《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规定:“用户不得危害供电、用电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分步能源设备能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和电力品质。可喜的是,现在新型的用户端发电设备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就是采用了可控硅自动变频控制技术,基本可以保证安全地进行同步或异步并网供电,而这是过去的柴油机难以实现的。

  近年来,我国的供电形势出现过相对过剩的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电力建设的相对减缓,一些地区已经再次出现供电紧张的现象。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其电力供应缺口已现。特别是北京,随着奥运会筹备工作的展开,每年开工建设3000万平方米建筑,电力需求还会持续增加。

  市场的巨大空间为我国分布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电力行业要正视这个现实。多年致力于推广分布能源的专家韩晓平分析,一套能够满足5万建筑平方米采暖、制冷需求的分布能源设备,每平方米所能提供的电力不到22瓦,为设计标准的1/3。而一套能够保障1万平方米采暖、制冷要求的分布能源设备,每平方米供应电力8瓦,不足设计要求的1/5。按此容量发展,北京每年3000万平方米建筑全部使用这一技术,也仅仅增加24万千瓦,九牛一毛,根本不会对电力企业构成竞争。

  韩晓平认为,诚然,电力企业不希望与人分羹,希望减少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应鼓励用户采取“友好发电方式”,即:不要全部自发自用,一般只满足自用电量1/4~1/3,不足电力用户可以继续从电网购买。这样既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利益的持续性,帮助电力系统将不良负荷消除,又可以减少经营风险。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而且能源供应系统正在建设完善之中,这些都为分布能源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