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我国发电设备市场现状调查

2004-07-01 00:00关键词:发电设备发电设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装备工业被称为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其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大面积的电荒面前,在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煤、输、资金等因素的同时,发电设备的供需紧张问题已悄然浮出水面,成为制约电力建设快速发展的新瓶颈之一。 

  发电设备市场迎来“大牛市” 

  大面积“电荒”的重现,让我国发电设备市场迎来“大牛市”。 

  “我们现在的生产是满负荷。2001年我们完成了170万千瓦,2002年是319万千瓦,2003年达到了597万千瓦。而今年要完成的任务是1270万千瓦。”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作为上市公司,东方锅炉在经营上的利好消息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2004年3月18日经上交所批准,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简称由“ST东锅”恢复为“东方锅炉”。在4月份《中国证券报》2003年上市公司财富排名榜上,东方锅炉更是以优异的经营业绩荣登榜首。 

  从低谷到高峰,东锅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受我国大型发电项目紧缩的宏观政策影响,1998年前后,东方锅炉的年销售额只有八九亿元。因连续出现亏损,2000、2001年东锅股票被连续两年戴上了“ST”的帽子。这被东锅人认为是建厂几十年来“最危险的时刻”。 

  2001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的确立,我国发电设备市场开始逐渐复苏。2002年以后,新一轮用电形势紧张局面已成定局,全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电力建设高峰期。在这场以投资电力建设项目为由头的资源争夺战中,我国发电设备市场迅速由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 

  东锅现象只是红红火火的发电设备市场的一个缩影。 

  据分析报告显示,2003年三季度,整个电力设备行业上市公司受行业景气带动业绩明显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加7.78%,同比股东权益增加2.76%,同比平均每股收益增加31.87%。而发电设备上市公司的业绩更好,超过了整个电力设备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值。1994年即在香港挂牌上市,目前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发电制造商之一的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净利润同比大幅度增长了42%,达到了5347万元。 

  而人们对今后两三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长将高于经济增长的预判,也预示着仍需加快的电力建设势必为发电设备商提供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 

  订货过于集中隐忧凸显 

  “因为订货太过集中,大厂家生产不过来,很多过去只生产中小锅炉的厂家已经进入分包生产20万和30万千瓦发电锅炉重要压力部套件的行列。”一位业内人士说。 

  因为大大小小的国内发电设备厂商任务均非常饱满,有的甚至出现了吃不下的情况,不得不忍痛割爱。2003年8月,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手里的电站设备合同累计达到了4000多万千瓦。按照企业的生产能力,即使开足马力,也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该公司只好将2000万美元的火电设备发包到日本、英国等国外企业。外包并非上海一家。据了解,国内三大主机厂商之一的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定货合同已经签订到2006年,合同金额高达500多亿元,吃不下的部分业务也转包到韩国。 

  一方面是有限的生产能力,一方面是源源不断的订单,在巨大的供需矛盾之中,价格上涨、交货延迟和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便显得越发突出。 

  据有关人士介绍,由于2003年生产的发电设备大多是2002年前签约的,而当时市场竞争激烈,因此销售价格上涨并不明显。而随着钢材、有色金属和铸锻件价格的大幅上涨,成为各发电设备制造商的成本明显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2004年发电设备的销售价格也一路上扬,相比去年已经上升了20%以上。3年前一台30万千瓦机组的“W”火焰锅炉,最低时每台订货价约9000万元,2003年已上升到16000万元。而且不少厂家提出按现价调整已签订的合同,甚至提出“不调价就不发货”的要求。而我国发电设备的巨大需求,也使得国际市场发电设备价格呈现上扬趋势。据新华社刊发的一则消息称,今年一季度中国从日本、韩国进口的发电设备价格已经翻倍。 

  设备的供不应求不可避免地派生出供货周期和供货质量的问题。设备不能按时交货已成为制约电力建设项目按期投产的瓶颈。贵州纳雍二电厂1号机转子,合同要求是在2003年11月交货,结果推迟到2004年9月才能到达工地,相差10个月。2004年3月,漳山电厂项目因为设备到货不及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工程进度。山东某电力公司一个2台30万千瓦的项目1996年就签订了主机合同,经生产厂家多方努力,到货仍然延期了1个多月。而很多急待设备“下锅”的电力企业,更是派出专人,手里拿着大把加班费,常驻在设备厂家进行催货。 

  “赶工”则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设备质量下降的问题。据5月24日中电联举办的2004年电力可靠性发布会发布的信息显示,2002年我国新投产火电机组第一年等效可用系数为87.38%,为近5年来的最低。大量设备质量常见病、多发病的存在,不但给施工单位增加了安装难度和工作量,也增加了大量的人力、机械、材料的投入,迫使工期后延。在某电厂4号机汽轮机低压缸安装中,安装人员就从汽缸夹层中清除渣滓杂物12千克;在某电厂3号机低压缸,积存的渣滓也有几千克重。汽缸夹层像垃圾桶,其中有加工后留下的铁屑、刀具、钻头,轴承座、轴瓦加工质量也有问题,致使安装后轴承振动超标。这些问题都是过去少见的。  

  而对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也是有苦难言,除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因素外,电力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对设备的交货时间要求也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大的制造厂家出于自身声誉考虑也想严把设备出厂关,可下游的电力企业急于要货,在时间和质量的选择上更趋向于前者。因此,设备生产厂商能做的也只是尽力保证在大的方面不出质量问题。 

  制造商不可承受之重 

  火暴的市场让制造厂商摆脱任务极度不足困境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们很多的烦恼和压力。 

  首先让制造厂商的老总们颇为头痛的是如何将现金流变成净现值的问题。虽然面前的订单厚厚一沓,可很多情况下却是“叫好不叫座”。原因便在于成本的不断加大吃掉了不少的利润。据统计,在成本中占很大份额的钢材价格2004年比2003年同期平均上涨了40%,而发电机专用的厚板上涨幅度更是达到了50%以上。 

  另一个让老总们挠头的是交货进度和质量问题。“人工等软件问题可以通过加班加点来解决,可零部件等的问题却让我们感到很无能为力。”东方锅炉的一位人士说。问题最大的环节是大型铸锻件。 

  按照我国每年3000万千瓦发电设备生产能力计算,每年仅大型锻件就需要2.2万吨。但目前我国一重、二重和上重(只能生产小型锻件)生产能力总和只有8500吨。由于大型锻件大量依靠进口,特别是60万千瓦机组转子毛坯等绝大部分集中在国外少数几家公司订货,国外公司也感到吃紧,价格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涨了30%,交货期也不断拖延。 

  而现阶段钢材等主要原材料因价格上涨、订货困难、供货周期长,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发电设备的生产。东方电气集团预计2004年钢材消耗39万吨,比2003年增加70%,其中中厚板9万吨以上,但重钢和武钢两个主要供货厂家交货期和供应量都满足不了要求;矽钢片约需11000吨,但武钢只能供应5000吨,还有6000吨无法落实。大口径锅炉管的交货期由过去的6个月增加到12个月。由于资源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一再攀升,部分材料供货商还单方面取消了订货合同。 

  交通运输的压力也是问题之一。发电设备生产运输量增大,使铁路货运更加吃紧。据统计,2004年发电设备运输量比2003年增加了一倍,特别是大型机组的增加,使大件运输专用车需求量增加,甚至出现不够用的情况。例如60万千瓦发电机组订货2004年为23台,2005年为43台,但这种钳夹式特种车国内只有一台。 

  供需的缺口 

  按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房家栋的说法,近几年来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的上升是跨越式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发电设备制造厂生产的大中型发电设备主机年产量为800~1000万千瓦,2001年、2002年的生产量分别为1000万和1500万千瓦。而2003年已达到了2500万千瓦,今年预计生产3700万~4000万千瓦。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主要发电设备生产厂家大中型发电设备订货量已达2.2亿千瓦。哈尔滨、上海、东方三大动力集团约各占7000万千瓦,北京BW、北重、武锅等约超过1000万千瓦。从2004年一季度各制造厂订货形势看,订货量尚未明显降低,一季度订货总量也达约3000万千瓦,所以2002年到现在累计总订货量已达约2.5亿千瓦,这些订货量的交货期均在2008年以前,尤以2005年~2006年居多。 

  如果按照目前的订货合同推算,几大主要主机设备制造厂2005年、2006年的总产量则要求达到6000万~9000万千瓦,即每个发电设备制造集团的年产量应达到2000万~3000万千瓦才能满足合同要求,即今后两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要在50%~60%。可以想像这样的扩张速度,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 

  对此,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隋永斌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电设备在供需上的矛盾将十分突出。 

  政府也意识到了发电设备供需紧张带来的问题严重性。当有记者问到关于我国电力发展速度是否过慢的问题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说:“我们国家有三个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一年最多也只有3000多万千瓦的设备生产能力。你一天最多吃两斤饭,叫你吃五斤,你吃得下吗?会撑坏的。” 

  近日,在国家发改委就缓解当前电力供需矛盾的通知中,再次强调了为弥补当前发电装机的缺口,要统筹考虑我国发电设备制造能力的要求。 

  科学理性的发展观 

  “对当前电力设备的需求高峰要有清醒的认识,不盲目扩大生产能力,防止市场需求大起大落对制造企业带来的影响。”从事产业经济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洪耘对发电设备厂商提出了这样的忠告。 

  鉴于当前供需紧急的状况,房家栋也认为:“要真正缓解发电设备供需矛盾的问题,一定要有科学理性的发展观。” 

  他认为,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力建设的宏观调控。为了缓解电力紧张的矛盾,在加快电力建设速度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电力建设布局、结构和规模等诸多问题,使电力建设真正做到有序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发电设备订货过于集中的矛盾,达到需求和生产均衡的正常状态。另一方面,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大好的发展形势面前,一定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些。越是生产高峰,越不能忘记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同时在同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并通过分包等形式来扩散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缩短关键件制造周期等。 

  针对如何保证设备制造质量的问题,房家栋认为,在设备供需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制造企业更要注重设备质量,因为,对企业来说,质量下降不但意味着信誉度的降低,同时也意味着维修等成本的大幅上升。这是得不偿失的。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各厂商要加快消化吸收新技术,有意识地总结吸收国内外已投运同类机组的经验教训,同时要牢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宗旨,对用户负责,更要对企业自身负责。 

  用户进行设备监造是国内外通行的做法,尤其是在目前设备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设备监造,受用户委托进行设备监造的专业化公司应充分发挥作用,督促制造企业对制造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力争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尽可能把制造质量问题解决在制造厂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