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OLED与LCD一拼高下,专利和标准左右产业发展

2004-08-04 00:00关键词:LCDLEDOLED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OLED为自发光材料,不需用到LED背光板,同时视角广、画质均匀、响应速度快、较易彩色化、用简单驱动电路即可达到发光、工艺简单、可制作成挠曲式面板,符合轻薄短小的原则,应用范围属于中小尺寸面板,加上OLED生产的资金门槛比较低,不像TFT-LCD需要几十亿人民币般高昂,仅需数几亿元人民币即可建构具规模的生产线。 

初期以便携小尺寸应用为主,未来将与LCD竞争 

OLED的驱动方式是属于电流驱动,可分为无源矩阵(passive)与有源矩阵(active)两种方式,目前商品化产品仅只有无源矩阵方式。无源方式的构造较于简单,驱动视电流决定灰阶,应用在小尺寸产品上的分辨率及图像显示还算不错,但若要往大尺寸应用产品发展,恐怕会提高消耗电量、寿命降低的问题发生。最好是采用有源驱动方式,因为有源的电流整流性较无源方式佳,不易产生漏电现象,同时使用在低温多晶硅(Poly-si)TFT技术时,电流可以产生阻抗较低的小型TFT,符合大尺寸、大画面OLED显示器的需求。 

由于在1990年后,OLED的驱动技术渐由传统的无源驱动进展至使用LTPS驱动技术,因此目前台湾地区厂商皆朝以LTPS驱动技术来解决OLED驱动上的优越方案。部分厂商认为低温多晶硅(Low-temp Poly-Si,LTPS)LTPS技术具备更省电、反应速度快、以及高解析的优势,因此是最佳结合OLED的驱动方式,但LTPS却因成本过高,目前尚未建立成熟量产的生产机制,未来若要结合OLED技术到商品化,还需要的一段时间去完善。 

因此也有部分厂商认为运用目前既有成熟的非晶硅(Amorphous,A-Si)TFT技术,就可以达到很好的驱动效果,由于一般以LTPS驱动只需1颗IC即可驱动LCD,2颗IC驱动有源矩阵OLED,其实在光罩中多增加1颗驱动IC,并不会影响工艺,使用多少LTPS驱动IC都是一样,皆可供应大流量的电流。 

由于物理特性的不同,高分子OLED未来可发展成各种尺寸产品,而小分子OLED只能以小尺寸(8英寸以下)的应用产品为主,不管如何,要达到有源矩阵全彩化的表现,未来一定要结合TFT驱动技术才有可能。过几年大尺寸OLED产品商品化时,全球HDTV产业也应该比较完善,那时大尺寸OLED显示器一定会风骚与HDTV市场。 

OLED目前主要用于手持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小型显示屏,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将进入目前由大型LCD主导的市场,成为全方位显示技术。例如精工爱普生公司(Seiko Epson)公司曾在5月份宣布已开发出40英寸OLED显示器原型,并且计划在2007年推出采用OLED显示的产品,可能包括40英寸OLED电视。 

OLED产业链上三类厂商活跃,关键在上游 

从全球投入OLED的厂商中,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产品开发性的厂商,这些厂商并没有拥有在OLED或PLED[高分子]的技术及材料专利,但却投入了大笔资金购买生产设备或培养研发人才,只要材料供应无疑便可立即生产。如Pioneer、SDI及铼宝都是最佳的例子。 

第二类为上游材料供应厂商,在OLED及PLED的技术中,最重要的工艺即是发光材料效率及产品寿命的掌控,由于他们具备掌握原材料的优势,因此切入OLED、PLED显示器发展门槛就比较低,如Dupont、NESS和日本出光兴业等。 

第三类为掌握OLED/PLED材料专利权的厂商,这些厂商以CDT及Kodak Eastmank为首。CDT之前对PLED专利开放的态度就非常积极,如Uniax、Philips、翰立光电等皆是从CDT技转的技术。相较的下,Kodak态度则较为保守,但由于其几项重要材料专利到2005年将过期,因此从2000年第2季开始,Kodak Eastman开始积极开放其专利权,目前包括eMagin、TDK、三洋电机、铼宝、Lite Array等厂商技术皆由其专利授权。 

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共销售了1,730万个OLED,其中柯达提供技术许可的厂商占2003年OLED销售收入的98%以上,包括日本Pioneer、韩国的Samsung SDI和台湾地区的RiTdisplay等。iSuppli指出,Kodak的早期OLED平板显示器专利即将到期,可能导致新供应商蜂拥而至。 

专利垄断仍是障碍,标准缺乏有利中韩厂商 

业界对OLED市场前景观点不一,因为目前还未出台一套标准化的OLED制造设备,量产机制也尚未成熟,一般良品率在7成以下,尤其是在发光材料上,目前专利仍由Kodak Eastman掌握,虽然目前韩国和中国已有厂商投入,但目前前发展仍有困难,除非厂商能往更高阶产品开发并申请专利,OLED厂商才能领先一步。 

但也有业界人士表示,正是因为设备及工艺尚未标准化,中国和韩国厂商才有更多的竞争空间,不像LCD产业,日本厂商在技术上居领先地位,而OLED只是个新兴的技术,也许中国和韩国厂商的机会将更大。 

笔者认为,OLED是属显示产品,如果LCD厂商参与生产OLED,在销售方面优越于其它背景的OLED厂商;而且LCD厂商多半在资金上为资金雄厚,应变灵活性也将较强,再加上未来趋势是大尺寸有源驱动OLED。由此可见,未来OLED产品掌握在亚洲地区,尤其在台湾地区和韩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