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手机彩屏紧缺变过剩,国产LCD浪尖上跳舞

2004-09-13 00:00关键词:LCD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中,电子元器件恐怕是最受制于人的一环了。手机、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等产业的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引起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轩然大波。下游产业销售寡淡,元器件就可能面临可怕的库存积压,价格暴跌;相反,下游一旦胃口大增,上游产业可能就会措手不及,甚至盲目增产。

    如今的TFT-LCD产业就处在这样的一种尴尬当中。就在几个月前天津举行的手机配套采购洽谈会上,TFT-LCD还是众人争抢的“香饽饽”,最稀缺的核心配件之一,而现在已经面临过剩的危险了。

    一面是产能过剩的危机,一面是国外配件巨头的高端垄断,毫无疑问,国产LCD厂商正在浪尖上跳舞,要想赢得观众并不容易,如果继续靠手机彩屏的荫蔽,躲在低端的角落,过自己“与世无争”、看上去很美的小日子,好景也不会太长。

    液晶面板价格跳水拉响警报

    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彩屏显示器分为CSTN、TFT、OLED三类,OLED产品先进但尚未量产;TFT产品性能优良但价格昂贵,是通常所说的“真彩”;CSTN成本低廉,但响应速度慢、分辨率低,无法满足摄像、游戏和视频等动态影像播放的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伪彩”。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StanfordResources的报告显示,2003年CSTN手机显示屏占市场份额的59%,剩余的是更高级的TFTLCD显示屏。而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CSTN和TFT并举,长远来看,TFT是主流。

    在过去的两年里,伴随着新品迭出和一浪高过一浪的降价风暴,彩屏手机势如破竹,大吹普及之风,手机用彩屏尤其是TFT-LCD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有些手机厂商甚至因为订不到货而更改了自己的生产计划。不论是国外的主流LCD厂商,还是国内由黑白屏转战彩屏的生产厂商,都因此受到追捧。京东方、深天马、华东科技等电子元器件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均有不俗表现,而股价也一路走高,绩优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就是这一被纷纷看好的板块在前不久股价突然大幅下跌,京东方7个交易日里下跌了16.75%,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深天马3个交易日最大跌幅22.94%,赛格三星跌停,华东科技下跌超过5%。这触目惊心的一幕的背后是TFT-LCD价格的大幅下跌和供求关系的变化。

    华夏证券的行业分析师董至强告诉记者,TFT-LCD产业大约平均3年一个循环周期,业内将之称为“液晶周期”,价格波动比较频繁,这也是TFT-LCD投资风险大的一个原因。由于高需求带动的高投资,TFT-LCD产能激增,从2004年7月中旬起,液晶显示器的市场价格出现拐点,一年半来首次出现整体大幅下跌,而这个降价的过程可能将贯穿2004年下半年甚至2005年全年。

    “不过此次下跌主要是大尺寸面板,涉及的也主要是液晶电视和液晶显示器市场,对中小尺寸尤其是手机彩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对于这种区别,董至强解释说,这是因为大小面板市场相对分割,而且大尺寸做不了小尺寸,小尺寸面板的核心技术仅掌握在几家厂商手中。“但这也为手机彩屏厂商敲响了警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很多厂家都扩大了产能。”

     好日子还有多久?

    巨大的市场空间必会吸引新的竞争者进入,据透露,在大尺寸面板进入短期低谷之后,目前已经有几家厂商准备进军手机彩屏市场,而国外厂商也纷纷增加了生产线,以满足依然处在增长期的手机彩屏市场的需求。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的余杰介绍,目前国内从事手机彩屏生产的厂家大概有十几家,其中能生产TFT产品的有七八家,比如京东方现代、上广电NEC、深圳天马微、北方彩晶和新近成立的南京新华日。这些公司大多数为合资或外国独资企业,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北方彩晶与日本东芝和IBM的合资公司DTI合作,引进了完整的TFT-LCD生产线和工艺技术。南京新华日与日本NEC合作,引进了一条1.5代线,目标产品是7英寸TFT液晶模块,主要用于移动电话显示屏等个人电脑产品。这两个厂商都是以手持、车载显示面板为主导,呈现南北对峙格局。而京东方现代、上广电NEC、深圳天马微等则更侧重大尺寸液晶面板。在现在的TFT手机彩屏市场,爱普生、夏普等国外巨头牢牢占据高端市场,国内企业由于受核心技术和工艺质量所限,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且规模不大,订单也主要来自国产手机厂商;对于高端领域,除了技术不占优势以外,巨额资金的投入也令国内企业望而却步。

    一位国产手机厂商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手机厂商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彩屏市场,彩屏的供应明显紧张,但今年已经有所缓和。彩屏在国内市场可以说刚刚进入成长期,需求依然很大,所以今年产品价格可能会保持稳定,即使价格下跌,幅度也比较有限,但到了明年就很难说了。总体来看,手机彩屏的价格和彩屏手机一样,都是一个不断下跌的趋势,而降价一旦开始,就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余杰同样认为短期内手机用TFT-LCD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价格不会大幅下降,反而有上升的可能性。他表示第二季度手机主要制造商除了诺基亚之外,销量都在上涨,反映出手机终端市场需求强劲。另外3G市场逐渐升温,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对手机的需求不断上涨,也将确保手机需求保持旺盛。更重要的是,虽然目前手机的TFT面板产能足够做1000亿手机,但驱动IC只够做6亿,这将从根本上限制TFT产能的增加。余杰预计2004年全年手机销量将能够达到6.4亿部,而手机TFT市场将从大势上保持供需平衡。

    当然,考虑到日韩和台湾厂商纷纷向小尺寸方向发展,台湾厂商友达光电甚至表示在手机方面有机会达到1个月出货100万片的水准,期望挤进全球前3名主要供应商行列,长期来看,小尺寸液晶面板也存在如大尺寸TFT一样的危险,至少国产LCD的市场份额可能将不保。

    在全球平面显示产业研究中最具权威地位的美国Display Search公司预计,在经历了2003年的短暂供给不足后,TFT产业2004年会有5%的产能过剩率,2005年则会有15%的过剩率。一旦过剩的危机来临,最先受到影响的必将是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如果国内企业依然安于现状,满足于温饱的“好日子”,必将被市场逐步淘汰。

    出路在哪里?

    LCD产业的价格波动频繁,从历史上看,每一次价格波动都是由产业升级推动,并反过来促进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商才拥有真正的领导地位。国产手机缺乏核心技术的现实已然昭示,没有技术,就将永远处于产业环境的最低层,图一时利润,最终将失去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据介绍,目前国内厂商生产的TFT-LCD中80%的器件都要依靠进口,而驱动IC主要把持在RENESAS和NEC手中,另外,三星也有一些市场份额。这是国产LCD最致命的软肋。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加大研发投入,取得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是国内彩屏厂商惟一的出路。但TFT-LCD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新产业,国内企业还没有具备产业优势,资金、人才各方面都存在差距,如果盲目跟进,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可能会陷于被动。

    余杰介绍说,TFT面板的投资都在10亿以上,要跟上潮流至少要投资4.5代线,至少50亿。国内目前TFT-LCD生产线共有5条,只有上广电和京东方在投资5代线,6、7代线还在计划中。资金还只是一方面,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TFT-LCD厂家正在不断扩产,一条5代线至少需要300多名工程师,6代线则需要500多名工程师。我国面板厂商刚刚起步,未来将持续有新进入者加入,人才的匮乏问题将更为突出。

    除此之外,分析人士认为,当未来产业出现过剩迹象时,面板价格并不是决定公司盈利能力的惟一因素,届时企业的产品结构、运营能力等市场和管理因素的重要性将凸显。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虽然目前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均落后于人,但也并非毫无机会。一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国产厂商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更低,更靠近广大的终端消费市场。我国彩屏手机市场发展迅猛,国产手机厂商的需求占了TFT-LCD的很大一部分,如果注意产品的上下游关系,能与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同盟,这对项目今后的发展会起到稳定和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许多跨国手机厂商如摩托罗拉等都加大了本土化采购的比例,如果国内企业能在工艺质量上下足工夫,抓住机会,抢占国外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不是没有可能。

    同时,余杰认为TFT并不是国内彩屏厂商的惟一选择。因为TFT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它耗电量高,不可能完全取代STN。3G手机成为市场主流之前,STN仍有一席之地,尤其语音型低价手机。而且STN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目前国际上已经有新技术推出,可以与TFT进行竞争了。另外,小尺寸OLED也大有机会,很可能在未来取代TFT。总之,上TFT-LCD生产线投资巨大,而又有被OLED取代的风险,中国企业投资TFT要格外谨慎,还要密切跟踪其它新技术的发展。

    不管怎样,全球LCD市场仍将快速成长,未来仍然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增长空间。对单一企业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应付残酷的竞争和价格的波动,出局就在所难免。国产LCD的幸福生活即将成为过去,但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期待着在下一次的行业洗牌中,唱主角的除了日韩的大企业,还能有国内企业的身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