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城乡电价“剪刀差”步入终结

2004-10-12 00:00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尽管近期要公布最终的结果,但最近有关北京电价上涨的消息已经明确地通过媒体透露出来。一些头脑活泛的人已经准备着买上比平时多出几倍的电量,当然精打细算的生活细节还远不止这些,被电能紧缺所触动的人们还逐渐养成了一些新的为社会所提倡的行为,诸如随手关灯、早睡早起等。这种因为情势所迫而压抑电力消费热情的举动同时也成了一些敏感的城里人的烦恼。 

    不久前,记者在农村采访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时发现,身处农村的居民却不太理解城里人的种种抱怨,因为对他们来说,电力供给能够满足需求的日子刚刚到来不久,城里人现在的烦恼与他们以前遇到的很相似。在1998年以前,收入远不及城里人的农村居民往往要承受普遍高于城市1倍左右的电价,价格因素让他们的消费潜力长期处于蛰伏状态。而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则让农民们在生活中与电打交道的机会多了起来。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电价、稳定的电压、安全的电力设施,这些新鲜劲儿还没有过去。接受采访的农民们很愿意拿出以前的生活状态与现在进行一种对比,结论往往就是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深得民心。 

    5年投资超过50年投资总和 

    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具体包括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这项工作的开始时间为1998年,在这个时间段或是更往前的1年里,进军农村的家电厂商们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而是保证这些电器正常运转的电,在当时农村电与城里电最大的差异就是电压不稳、电价偏高。 

    与现在不同的是1998年以前县及县以下农村电网由县乡地方政府投资或集资建设,而城市电网则是由中央财政投资建设。由于建设体制不同,造成电力管理体制的不同,城市电网由省级电力公司管理,县及县以下电网由县级电力公司、乡级电管站直至村级电工管理,农村电网管理的环节过多,不少地方乡镇、村实行管电人员承包制,电价由承包人说了算。 

    农村电价高于城市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线损率过高。相比于城市电网,农村电网建设标准低、布线不合理、供电半径过长,而且多数农村电网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起来的,线路老化、设备落后,这些都导致电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过大。记者在安徽采访时了解到,农网改造前安徽全省农村电网损耗平均达到35%,偏远及山区高达50%以上。 

    在上个月结束的“全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回头看”的活动中,这项民心工程的主要执行者——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资料显示,从1998年开始的5年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累计完成投资2141.23亿元,超过1949年后50年的农网总投资的投资量,公司系统农电建设与改造工程共涉及1759个县,平均每县投资1.2173亿元。 

    电网改造后的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金庄村梁慧家中记者看到,家用电器比起城市里的居民,是样样不缺,不仅家里的空调有两个,而且,连烧饭洗澡也是用电来满足。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她家每月用电要达到500度,而平时每月也至少用到200度。据介绍,像这样的家庭在张夏镇不在少数。一项统计数字更能直观地描述这种变化。据统计,国电公司系统供电区农村家用电器2002年底已超过7亿4千余万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一些对农村居民生活的统计中,户均拥有家电的数量往往也作为一项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的经济指标。  

    对农村居民来说,花更少的钱用更多的电让他们觉得很实惠,但此项工程的意义远非人们的感觉那么简单。以每度电便宜二三毛钱的方法推算,把全国每户农村居民的用电量累加到一起,这个数字对于整个农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国家电网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村电价大幅度下降,年均可减轻农民负担400多亿元。 

    体制改革远没有结束 

    随着上月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全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回头看”工作的结束,历时5年的农网改造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已经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后面的改革更为漫长,而且工程完工后的改革远比工程进行时还要牵扯精力。 

    在这项改革中最受触动并希望最大化保留既得利益的是众多的县级供电企业。国电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几年来,公司对1015个地方趸售县供电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其中将11个县公司进行了上划,1004个县公司进行了代管,其后在代管的基础上又对241个县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资产纽带关系。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发1999 2号文件精神对直供直管县供电公司的改革进行了试点,对其中的26个县公司进行子公司改造。经过改革,基本形成了一个县域内一家管电的格局。从中可以看出,代管县供电企业在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的1685个县供电企业中,代管县供电企业最多,为763个。 

    对于国家电网公司来说,担忧的问题在于,代管只是一种政府委托管理行为,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可以随时变更。代管带来了一大突出矛盾:账面资产在省电力公司,实物资产及其使用收益在县供电企业。省公司很难获得在代管县供电企业的资本收益,很难实现保值增值。更为现实的利益问题是通过一、二期农网改造,几乎每个县电力公司的固定资产都比改造前大幅增加,这使得他们日益关注原来属于各个县的电力公司的产权归属问题。 

    国家电网公司为自己的利益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在农电系统中形成的这笔巨额资产,是靠各省电力公司从国债资金和商业银行“统贷”资金的投入而形成的,并在各省电力公司相应发生了一笔巨额债务。为资助农网改造投资的还本付息,中央财政返回了“2分钱”,各省不同程度地提高电价,增加了省公司的售电收入,各省公司将增加的这笔收入用于农网改造投资的还本付息。尽管有缺口,并由此影响到省公司的经营状况,但省公司是用“自有资金”在为农网改造投资进行还本付息。既然农网改造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和各省电力公司的负债及还贷责任相对应,农网改造形成的资产产权,就理应归属各省电力公司所有。 

    国家电网公司希望通过县级电企的股份制改革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一段时间代管,在精简趸售县公司职工队伍、规范企业管理、核定趸售县公司资产状况的基础上,本着自愿互、平等协商的原则,各省电力公司以农网改造的新增资产和地方政府原有的资产作为资本投入,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各省公司可以通过控股对县供电公司发挥其影响力和控制力。 

    可持续的投资体制处于探索之中 

    由于3000亿元左右的农网改造资金的80%来源于银行贷款,从2003年起,各省(区、市)电力公司所承担的这笔债务已经开始进入还本付息高峰期,巨额的偿债任务与弱化的还贷能力已成为一对格外惹人注目的矛盾。厂网分开后,电网公司的资产远小于国电公司体制下的资产总额,而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产生的负债会全部由电网公司承继,分母小了,分子却大了,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的趋势不可避免,电网企业的偿债能力面临较大的考验。 

    2000年国电公司5071亿元的负债总额仅需负担84.57亿元的财务费用,而2003年2239亿元的农网贷款需负担112亿元的利息清偿任务。此外,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竣工投产以后,通过折旧、固定资产维护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新增推动电网经营企业的成上升,大大弱化电网经营企业的经营成果。 

    从经营角度来看,供电公司另一个压力是同价后高于城市的那部分供电成本没有出路,农电企业普遍发生亏损。并且这种亏损不是靠企业管理所能解决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同价”减少了售电收入,而“农村高于城市的那部分”供电成本的摊销尚未能妥善解决,长此以往,农电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采访经过的安徽肥西县,记者看到,尽管安徽肥西供电公司准备用强化管理来降损增效,但沉重的经营压力还是让他们觉得日子不太好过,他们将原因归结为城乡电网同价后,农村居民生活用电电价降幅较大,虽然城市居民生活用电单价有所提高,但由于肥西县农业人口较多,农村居民生活用电所占比例较大,造成该公司政策亏损每月近45万元。此外,取消表损,每月减少电费收入近25亿元。两项加在一起,该公司直接的政策性亏损每年达700万元。这将直接影响供电公司对农网的进一步投入。 

    对此,国家电网公司的想法是:在经过物价部门严格核定后,对确属政策性亏损的县给予减免(或返还)增值税的优惠;进一步降低农电的趸售电价,但这必定导致省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有可能导致一些省公司发生亏损,需由中央财政核减国网公司的上交利润,并弥补一些省公司因此发生的亏损。适当调低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支持农电趸售价的降低,共同分摊部分农村供电成本,适当调高省网目录电价,支持农电趸售电价的降低,全社会共同负担部分农村供电成本。目前国电公司正处于极力争取的阶段,问题的真正解决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