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整治三年八大重污染行业违法比例仍高达六成

2005-01-26 00:00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家环保总局查处30个违法建设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在其风光的背后,是执法的艰难和辛酸。

  昨天(25日)下午,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一位不愿具名的领导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污染反弹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环境执法在体制、机制、法制、能力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位领导称。

  据介绍,由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监察部、工商总局、司法部和安全监管局联合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已基本结束,报国务院的总结报告也正在各部门会签中。

  这次行动可谓声势浩大: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31万人次,检查企业60万家次,挂牌督办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3365件,集中整治连片污染问题100余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问题2.7万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6462家,责令停产治理3861家,限期治理6755家,处理有关责任人155名。

  但尽管如此,污染反弹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地方保护依然突出,环境执法面临着较大困难。”

  据这位领导称,从全国范围来看,污染反弹仍然屡禁不止。“靠攫取资源赚钱,靠污染环境致富”的现象普遍。环保总局的一份内部报告称,2000年以来,全国环境投诉和上访每年分别以25%、35%的幅度递增,成为八大投诉热点之一。

  而在一些地区,结构性污染也依然突出。“造纸、化工、冶炼、印染、水泥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虽经多次整顿,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这位领导称,有的地方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盲目发展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给环境带来新的压力。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包括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炼焦、铁合金、铬盐、皂素等八大重污染行业,违法比高达60%以上,其中炼焦业违法比高达94.9%。

  “一些项目,往往一建成就成为新的污染源。”环保总局的有关人士称,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时急功近利,招商引资时不加选择,对重污染项目来者不拒,环保审批难以发挥“环境准入”的把关作用。

  “2005年是巩固3年成果,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创新环境监管新体制的关键一年。”这位领导称,今年将继续开展以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

  “不过,究竟能取得多大成效,还说不准。”这位领导不无担忧地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